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文学家袁枚一生高举"性灵"说,其小说代表作《子不语》以志怪叙事见长,其中有较多故事都是关于女性的,或是批判封建贞节观和妇女裹足的恶习,或是同情封建礼教摧残下女性不幸遭遇,或是赞美女子重情重义、敢爱敢恨的美好品质,集中反映了袁枚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关爱,具有时代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
《子不语》是清中叶文学巨子袁枚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其中有许多关于龙的传闻逸事,如龙母、龙护高家堰、吕道人驱龙等,龙多以善恶无常的多变形象出现于普通人的生活之中。该书中龙的形象不仅体现了清中叶社会一些方面的情况,也是古代中国文言小说中龙形象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袁枚在其志怪小说《子不语》的创作中,多以“丑”为表现对象。诸如人性之腐恶,道德之沦丧,社会之黑暗,世态之炎凉,以及佛道之愚妄,鬼神之不良,妖魅之为恶,占据了作家的主要审美视城。“以丑为美”,是《子不语》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4.
5.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作了严厉的批判,指责作品内容驳杂和不真实,但对同样内容驳杂和不真实的《子不语》却颇为偏爱。而《阅微草堂笔记》也做不到内容单纯和完全真实。其实纪昀最不满的是蒲松龄用《聊斋志异》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而《子不语》作为一部随意之作,则是纪昀可以容忍的。  相似文献   

6.
袁枚一生都在行进当中,所到之处甚多,空间流动的广泛性造成了精怪故事丰富的地域性。其亲历亲见、亲友行迹所见,以及出游途中当地人或当地官员的所见所闻是《子不语》精怪故事地域叙事的基础;精怪故事丰富的地域具有强烈的地理纪实性,反映了所在地域狐仙信仰、五通信仰、饮食习俗、崖葬等风俗民情;同时,也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7.
清代文学家袁枚一生高举"性灵"说,《子不语》是其小说代表作,描写鬼怪异闻,长于叙事,于诙谐犀利中讲述悲欢离合,借狐鬼写世情,集中反映了袁枚"自娱戏编亦真实"的小说观。  相似文献   

8.
《子不语》成书于乾隆后期,屡经刊刻,版本演变较为复杂,与“小说之禁”密切相关:乾嘉年间,禁例稍宽,《子不语》刊刻未受影响;道光、同治年间,禁例极严,《子不语》由“抽禁”到彻底禁绝;光绪年间,禁例虚设,《子不语》被广为印行;民国以后,禁例无存,《子不语》版本异常丰富。  相似文献   

9.
从"鬼吏形象"、"冥府制度"、"教化思想"等三个方面对《子不语》与《聊斋志异》进行对比,以探寻《子不语》在"冥府吏治"题材上对《聊斋志异》的继承发展及其意义。《子不语》塑造了众多贴近现实生活的"鬼吏",极大地丰富了鬼吏形象,也更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官吏形象。《子不语》中的刑罚,不是森严的制度,而是导人向善的"工具"。《子不语》中表现出来的对封建道德不合理现象以及对"命"与"理"的思辨,是袁枚跳出了当时社会封建道德约束的拘泥,对命运以及人生的一个深入的思考。袁枚通过《子不语》构建的"冥府"不仅从鬼吏形象等方面对《聊斋志异》有所发展,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方面,其更大胆更客观的笔触,更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菲茨杰拉德在其两部代表作《伟大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中,向读者呈现了父权社会中女性的不同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最终的命运归宿,对这两部小说用女性视角进行解读,对当代社会的两性关系和女性的生存与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女性哥特相关理论分析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通过对文本中显性的无名女叙述者、隐性的亡灵吕蓓卡及男主人公迈克西姆·德温特三个人物及其关系的审视,考察父权制下女性身份多元化的建构及其负性生存状态,认为女性破茧成蝶的成长过程是以二位一体的身份建构和二元对立的性别抗争为核心事件的哥特式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12.
鲜于静 《文教资料》2014,(22):13-15
在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中,多克托罗从20世纪70年代的视角,重构了美国“进步时代”抗争与寻求解放的女性,真实和虚构女性人物的融合反映了20世纪初期美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小说塑造了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女性人物,包括激进女权主义者、中上层社会白人女性、妓女、黑人和犹太女性。在历史的变革中,她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女权运动的影响,试图摆脱受奴役的状态,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同社会、命运进行抗争,寻求解放和幸福。该小说反映了作者在女权运动时代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女性身体和意识的解放、社会活动的参与、理想与和谐的两性关系是女性获得幸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艾丽斯·沃克被称为“黑人妇女的辩护士”,有着强烈的黑人女性意识,从其作品中可窥见一斑。本文通过分析《梅丽迪安》中对黑人女性生存状况的描述﹑独立﹑反叛的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黑人民俗的自觉运用,揭示作品中的黑人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的分析,审视其作者强烈的女性思想,其中心就是要求女性"成为自己",要"一年有500英镑的收入"和"自己的一间屋".只有这样,女性才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不同于男性、不依附于男性而又与男性、与整个世界和谐相处的自己,才能够达到一种"双性同体"理想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5.
田世荣怀着对乡村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把笔触伸入到乡村女性的心灵深处,展示了男权社会笼罩下乡村女性生存处境的无奈与艰难,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乡村女性生存状态与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16.
胡静芳 《文教资料》2010,(30):11-13
小说《雨中的猫》是海明威充满女性意识的佳作。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猫”的意义,结合围绕“猫”展开的三个场景.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来透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孤苦无依,漂泊不定。女性既是孤独的漂泊者.又是被忽略的附属品和被动的接受者,始终被男性所支配。  相似文献   

17.
18.
将荷兰女导演玛林.格里斯拍摄的Antonia’s Line(《安东尼亚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影片中刻意凸现的女性世界进行一定程度的剖析。通过思考,围绕此片三大独特之处展开论述:首先,女性的性格特点与传统的比较有极大的反差;其次在两性交往中主动体的位置有差异;再者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与传统观念差异明显。毫无疑问,这部影片以独特的角度勾勒出二战后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世界的解构,在某一层面折射出女权主义的内涵,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对现代女性生存方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时期的女性文学从初步从西方引进女权主义理论开始,直至今日,流逝30多年的历史长河,已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处女地。女性意识在中国经历了"集体无意识"、"彷徨"、"呐喊"及至对抗,到寻求多元发展方向的艰难探索历程。进入新世纪,卷入时代大潮的女性,也正溯游而上,在现代都市中找寻独立的自我。一贯以市民生存为表现对象的50后女作家池莉和执着展现都市女性精神空间的流派之外的60后女作家潘向黎,她们对"都市女性"这一群体作了深刻的精神剖析。两篇中篇小说池莉《她的城》和潘向黎《弥城》流露出的女性意识显示了现代都市中的女性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身份认同问题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和探索的命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和深远影响。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引发了女性对自身固有性别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凝视与思考。本文通过对川上未映子《乳与卵》中三位女主人公各自不同的、多维度的女性身份认同进行分析,解读了在女性意识觉醒下女性对自身身份认定的焦虑和困惑,深刻探讨了当代日本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和女性群体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