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是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还是一个问题。”《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尽管教育可以传授给人改变命运的知识。但这种看似有无穷大力量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能否使人成为有着博大的慈悲心、高尚的道德伦理与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还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培养人性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人还是个问题……知识既可以让人变成普渡众生的天使,也可以使人沦为荼毒生灵的恶魔……  相似文献   

3.
“性本善”思想是孟子“性善说”的核心。“四心”是“性本善”基本内涵,“四德”是“性本善”发展、完善的目标和内容,“人心”是“性本善”发展的中介,“思”是“性本善”被认知和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求诸己”是主体发展“性本善”的主要方式。“性本善”发展为“四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更应重视人“性本善”的认知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反求诸己”中持之以恒地践行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4.
早在16世纪,我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李贽就提出了“童心说”,强调人和人性的重要。他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得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憾其非夫,而公谓我愿之欤?”①对这段话需要有一个辩证的认识。《三字经》中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②;《新三字经》中说:“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③;在《中华三字经》中有:“天地开,万物生,览沧桑,人为灵,讲修身,重启蒙,德为本,教先行”④。古今“三字经”讲的都是注重人的…  相似文献   

5.
劳云 《家教指南》2004,(12):8-8
有位哲人说,人生,是提取精华的过程,笔者以为:倘若“收缩”一下哲人对人生的这句感悟,我们不妨也可以说:教育亦然。因为人生的全部内涵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道德的规范、情操的陶冶和知识的武装,使之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公众的公民之一员。本期在“成功家教”与“家教误区”两栏目中编发的材料,足以为上述观点作佐证。由于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其价值取向的不同,所以,他们在“提取精华的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也千差万别。由此所达到的终极目的及其收效当然也会大相径庭。叶素莲和《琴…  相似文献   

6.
赵涛 《西北职教》2007,(4):39-39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古代夫子教学的开篇内容。细细品味,这无疑向世人揭示了一个人性发展与完善的规律问题。即:人的本性是善的、好的。然  相似文献   

7.
第六枚戒指     
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一定的角色,我们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更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周旋。“人之初,性本善”,人性虽有缺陷,不过更多的还是美丽与高尚。只要你我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关爱,人性魅力之光就会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请用心赏读美国作家简·伯特的短篇小说《第六枚戒指》。  相似文献   

8.
赵华 《新读写》2010,(6):27-27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善与恶并存于心中,因此“性本善”与“性本恶”也常常成为人们辩论的话题。 性善、性恶临界于一念,一念临界于人们的意识,意识源于平时的修炼。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善与恶是时时相伴而行的。  相似文献   

9.
吕静华 《家庭教育》2009,(10):24-25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个古老的话题。现代科学实验证明,18个月的婴儿也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格和能力。但长大后还想保存着善心,就需要父母在养育他们的过程中,悉心维护。  相似文献   

10.
水杉颂     
我幼时一入学便读“人之初,性本善”。从这儿开始,学文化、学政治、学科学技术、学着为党为人民工作……现己年过花甲,回想起来,事业千头万绪,各有成败,总而言之,一切知识,一切业绩,整个所作所为,都是从学树“人”开始,走南闯北.轰轰烈烈。最后,还是以如何做人和为人如何而“盖棺”。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教学《窗》时普遍存在的分析人物形象缺少必要深度的问题,从“人之初,性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个方面,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对《窗》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层次剖析人物形象,深度开发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功能.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与“变戏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辩证法 ,不论东西方 ,在它产生之时 ,都与诡辩论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怎样保证辩证法的纯正性 ,不致使它混同于诡辩论 ,仍然是个重要问题。辩证法富有灵活性 ,但在运用中须有条件的限制和要求。这个条件 ,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 ,其中首先是对人性提出的高水准要求。只有正派的人 ,即具有为人类献身、肯于追求真理的人 ,方能掌握和运用好辩证法。人如果有了私心和私利 ,辩证法就会被私字“酸化”为诡辩论 ,理论的灵活性也就成为理论“儿戏”。  相似文献   

13.
董素娥 《中国德育》2007,2(10):56-56,84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的本性都是善的,但环境的移。一不良影响会潜移默化地腐蚀人心,小则影响自己的一生和家庭幸福,大则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家安定。作为人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深切地认识到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乃是培养德行,其次才是传授知识技能。做人的根基扎稳了,学到知识技能后,才会懂得孝顺父母、奉献社会。  相似文献   

14.
顺应孩子们的本性与需求,真诚而机智地面对孩子的课堂生活行为,追求动态生成,师生相长,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惟此,教和学才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命经历,成为一种快乐,成为一种享受。◎“冰山原则”与课堂教学“活的资源”著名英国哲学家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指出:每个人的知识都可以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同时“默会知识论”又指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美国作家海明威谈自己的创作曾提到一条“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  相似文献   

15.
课间一笑     
我“嘘”你莫“嘘”一个私塾老师讲话有个习惯,一句话后面总要带个“嘘”字。这一天,他教读《三字经》,“人之初,嘘——”学生当然也跟着念:“人之初,嘘——”“性本善,嘘——”众生也照念不误:“性本善,嘘——”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终极”是通达人的内心,期求人的卓越,还是为满足当下的社会生活,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然而现阶段有些教育改革的主张对教育目的的模糊描述,混淆了完整教育与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教育的根本向往和教育达标等诸多问题。教育的扭曲、人性的平庸呼唤理性人文教育的回归,知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完美结合是现代教育的诉求,“人”的完善与圆满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哲学     
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作出决策。决定应该教什么,要求教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值得人们学习? 第二,顾名思义,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人,每个教师与学生形成什么样的交往关系,取决于他的一般的关于人类本性的哲学立场。人类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显然,教师对这个问题所持的立场不同,对待学生的方式便会有天壤之别。第三,每个教师都必须深思熟虑:究竟什么是“合乎道德的”、“正确的”行为?教师们判断道德行为并非标准一致。有的依靠直观的判断;有的依靠对具体的人情事理的分析;还有的运用某些客观的尺度。第四、每个教师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思维”,即关于推理规则和逻辑一致性的哲学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学的发展,文学对人的理解也在不断衍变。现代派对人的理解,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本文拟从“人与非人”、“人是非理性世界牺牲品”、“人之初,性本善”和“人的存在是荒诞的”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人”在现代派文学中的形象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一、蒙学中有些什么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一)人本精神中国先哲认为:在宇宙万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具有他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普遍意义和价值。儒家学说认为天道即人道,知天更要知人。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人性恶,其善者伪也”,都是以人作为中心提出认识的。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许多蒙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它们都是从“人本精神”生发并展开的。例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泛爱众而亲仁”一章的开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相似文献   

20.
论培育人性的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流行的《教育学》在阐释“教育”概念时,似乎都忘却了教育的人性培育的深刻内涵,在教育实践中造成了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当前部分人人性的丧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培育人性的教育是既重视培育“什么人”,又重视培养“人的什么”的教育。它不是教育的什么“新品种”、“新概念”,而只是被遗忘了的“教育”的题内之义,是教育被放逆但又必然回归的深层次本质。培养各性、理性,强调精神追求;坚守人性底线,实现人性升华;确立权利意识,守护人性原则,是当前学校培育人性的教育的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