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话本的故事内容表达、人物形象塑造、语言文字描写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于当时婚俗的描写也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尤其对于“相媳妇”、“坐花轿”、“撒豆谷”、“拜先灵”等新婚俗的记录与描写,更是为我们了解两宋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婚俗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罗烨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将小说话本分为八种,即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灵怪类位居第一,可见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创作极盛,《豆棚闲话》,则是其中较独特的一部拟话本小说,与传统话本相比,承现出变异趋势,本文从四方面试述之。一、独特,深刻的反思精神。二、尘世与幻想。三、“以不奇为奇”的新型叙事风格。四、“豆棚”意境-话本小说的新颖情境。 相似文献
4.
话本小说借助道德修辞教育民众,其道德修辞呈现为三种话语类型:基于道德标准的人物和事件议论句;用于道德指导的格言俗语引用式祈使句;富于道德内涵的故事陈述句.文化来源的复杂性,导致这三种话语类型语义的一致或冲突. 相似文献
5.
周腊生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5(2):36-38
宋仁宗嘉 祐六年(年)状元、当时的山东掖县人王俊民,是个自我约束甚严的正派人物,与宋1061 代以来种种以王魁为题的话本、戏剧中那个“姓王,名魁,字俊民”的负约背恩之徒风马牛不相及。 相似文献
6.
高学军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8):38-39
早期的话本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描写当时人的故事,自然离不开他们生活的环境,在《三言》中对当时有影响的经济繁荣的大城市的面貌进行了真实的描写. 相似文献
7.
陈如毅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5-7,12
话本小说与唐传奇比较,具有语言浅显通俗、内容常中出奇、人物市井小民的美学特征。语言浅显通俗,主要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这与话本的表演性、受众的市民化、作者的平民化密切相关;内容常中出奇,旨在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且多用“巧合法”编撰故事,这与市民受众的审美趣味及故事题材的来源不无关系;人物市井小民突破描写历史英雄的传统套路,使小说摆脱了记史的束缚,提高了人物塑造的艺术水平。话本小说以其俗、奇、新的美学特征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宝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颇具民族特色的重要文体样式。“篇尾”就是话本小说的结尾或煞尾,是附加的,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功能层面看,李渔的话本小说涵盖了评论型、说明型和叙事型三种煞尾方式,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结尾策略及魅力。那么,对李渔话本小说结尾策略的追寻和解读,当具有窥斑知豹之意义、纠偏补阙之功效,于当下短篇小说煞尾亦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周广秀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本文从四个层面论析了话本小说由兴盛走向衰落的具体原因:一是因为话本小说具有强烈的民族、民主意识而遭受压抑,二是长篇小说的争肥而使之枯萎.三是因内容渐趋秽亵而遭摒弃.四是被拟话本小说占领了繁衍的领地,五是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其必然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0.
孔占芳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19(2)
本文通过小说结构、作家主体意识和作品人物体现的生命意识三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章回小说不仅从形式列内容、从作家主体意识到作品思想意识都比话本小说有了质的飞跃,并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广阔的社会背景、深刻复杂的思想主题、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审美,成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成熟的古典文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明清话本小说中存在大量再嫁故事,此类故事因情节结构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共通而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叙事模式。这些叙事模式可以分为再嫁复归、再嫁守节、私通再嫁、被逼再嫁和自愿再嫁五种类型。明清时代,妇女再嫁十分普遍,种种再嫁叙事模式正是对妇女婚姻生活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审美再现,而不同叙事模式间的情节内容和情感表达的差异与话本小说作者的创作倾向密切相关。从整体上看,再嫁叙事模式更倾向于对妇女再嫁的理解和同情,这是市民情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王庆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1):98-104
通过对《清平山堂话本》中宋元话本文体形态的口头文学属性,民间性和明前期拟话本体小说文体形态案头化,文人化的分析,可以看到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的发展和初步独立过程;看到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独立过程中创作主旨的案头化以及《清平山堂话本》的丛集形式对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独立和定型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委艳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49-53
话本小说标题的演变体现了话本小说由口头艺术阶段到书面艺术阶段的变化过程,话本小说标题的设置具有多种叙事功能,如提示情节、炫奇、揭示结构和主题等。话本小说的标题还体现了作者“标题的修辞”,即作者想通过标题表达其声音、想和读者建立“交流”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石群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2):87-90
话本小说叙事模式从宋元到明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嬗变,其叙事视角、叙事体制、叙事结构、叙事精神和叙事态度等均有变化,这些变化是创作者迎合受众接受期待、重视"看官"内心体验和满足其欣赏趣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于天池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1)
文言笔记小说和杂著是宋代话本小说题材的主要来源。题材的选择和加工由小说伎艺人承担,宋代的书会才人是否参与了话本的创作很值得怀疑。小说伎艺人既是话本的加工者又是演出者,一方面使得小说伎艺反映生活迅速、生动活泼,另一方面又阻滞了小说伎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明清话本小说有诸多作品叙写了高僧坐化一事。从坐化特点看,高僧坐化吻合了人类学中“通过礼仪”理论,是一个通过仪式,象征了一个人生命修炼的过程。这一行为仪式具有塑造人物的立体性格、扩张故事的叙述方式、强化作品的教化功能等叙事效应。 相似文献
17.
人鬼婚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盛行不衰的母题.每个时代,人鬼婚恋都有其时代特色.相对于以前,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人鬼婚恋另有一番新气象:讲真情、真爱,重伦理,复活与生殖意识淡化. 相似文献
18.
周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6):152-154
话本小说是伴随市民阶层的崛起而产生的,市民的审美意识不仅决定着话本小说题材的选取、思想内容的表露和艺术形象的塑造,甚至话本小说中的媚俗的描绘也与市民的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话本小说、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本事诗、诗话与话本小说文本编写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将本事诗、诗话与早期话本小说之间的“诗”与“事”的内在结构、内在要素进行对照,说明早期话本小说文本是在改造、加工、运用本事诗与诗话中的某些文体要素而成熟起来的。最后探讨了出现这种联系的原因及其条件。 相似文献
20.
刘相雨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2):30-36,91
《搜神记》与宋代话本小说中的女神、女鬼、女妖形象有不小的差异。主要在于:前者中的女神多神圣威严,后者则和蔼可亲,前者的女鬼多居于野外,充满足鬼气,后者中的女鬼多居于市井,富于人情味,前者中的女妖形象单薄,后者则形象鲜明,并大胆追求情欲,这一差异的产生有社会、心理、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而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趣,的审美情越、价值观念对小说创伤的影响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