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声调方面谈谈黄冈话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声调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每个音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有区别意义的功能。例如“lizhi”,是“荔枝”,还是“理智”,或者是“离职”“立志”?这就靠声调来决定。汉语声调有多少种类?它随着方言的不同而不相同。一种方言中所有字音的高低升降变化形式有几种,那么它就有几个声调。古代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  相似文献   

2.
通化方言古代清声母入声,现代阴平字存在四个演变层次,可以用“一”“七”“鸭”“黑”,几个字做代表。因为这种演变对通化方言变调模式的顺应程度,它们表现出入声演变进度的参差不齐。另外,通化方言的变调及人声字声调异化根源于OCP制约,及缺失性赋值语言机制;方言中标记性最弱的声调是35阳平调,它也是缺失性赋值音调;古人声作为一个声类,内部有调域、调型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沈红宇 《武陵学刊》2024,(1):127-135
常德各县市区官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常澧片。以武陵为代表的常德市区方言是区域优势方言,只有4个声调,没有入声,发展最快;周边各县市方言向市区方言靠拢,以汉寿、临澧最为活跃,古声调的归类相对来说规律性不强,临澧、常德市区、汉寿构成一个“西北—东南”的活跃发展带;石门、澧县、津市、安乡、桃源相对保守,还保留入声,古声调归类规律性较强,发展较慢,构成一个主要依澧水而形成的方言声调带。古全浊入和清去是各方言声调变化最快的类。周边各县市方言古清去、全浊入声字由原来的阳平、去声读法产生与武陵去声调值近似的阴去或入声的异读,或改读为阴去、入声,是向区域优势方言靠拢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入声"是中古韵书以及到现代方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入声的性质,主要有"入声为声"和"入声非声"两种观点。夏中易在前人基础上对入声的性质做了较全面的研究,认为入声的内涵是指塞音韵尾,入声韵的声调是平上去调位的变体。但结合音位学"区别特征"的理论,发现夏先生的音位归纳存在一些问题。中古汉语音节可以分为舒声调系和促声调系,入声作为促声调系和平上去形成的舒声调系相并立。  相似文献   

5.
南京方言声调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方言的两字组有五种常见的连读变调现象 ;上声字儿化以后声调读如阳平 ,“菊花脑”读如“菊花劳”之类现象可能是儿化变调的残迹 ;修饰亲属称谓名词的单数人称代词定语有读如阳平的变调情况 ;轻声与有些连读变调、声调组合会出现较多的交叉音位现象 ;南京话的入声的特色是“高”和“紧” ,南京话在稳定地保持着入声这一调类的同时也具有向普通话靠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徐氏类音字汇》是一部反映百年前盐城话语音系统的方言韵书,书中记录了五个声调,从古声调角度可以看出这五个声调的来源。研究发现,古平声分化为两个平声调;古上声分化为上声和去声两调;古去声大部分读为去声,少部分读为第一类平声;古入声自成一个调类。  相似文献   

7.
宋馨  徐洁 《文教资料》2010,(7):29-31
本文作者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利用语音分析软件Praat.对眉山方言的声调系统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印证了眉山话声调共有5个单字调:阴平、阳平、去声、上声以及入声调。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语音学方法,考察江津方言单字声调。江津方言有阴阳上去入五个声调,据实验数据指出该地入声已长化,但不同乡镇长化程度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平调调拱很好保留。从实验数据得调值与传统耳听判断调值有差异,实验得调值为阴平35、阳平31、上声42,去声13,入声33。该研究为江津方言语音研究保存了声学实验数据,丰富了重庆地区留存入声方言的研究,为西南官话其他有入声方言语音研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的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大量的方言材料说明“入声”是否是声调要从它在特定语言和方言中所具有的语音特征来看。在有些方言中“入声”是声调.在另外一些方言中则不是声调。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当代宜宾方言单字音声调的音高以及调长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宜宾方言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调类,音高调值为:阴平35、阳平31、上声51、去声212、入声23,时长的长短关系为:去声>入声>阴平>上声>阳平。宜宾方言的入声处在发生"入声舒化"的演变中,促声调时长不一定比舒声调时长短。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调类这个角度对辉县方言入声发展演变的状况进行考察,指出辉县方言的入声调不分阴阳,调值为一中短促调,并且正由促声向舒声转化,入声舒化后入声调归平声的较多。并探讨了造成变化的原因,展示了辉县方言入声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2.
鄂东方言入声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属所谓“楚语区”的鄂东方言,保留入声是其特点之一。就此,笔者选择了《广韵》等书中较为常用的900多个入声字(后附其中189个有变化的入声字)和鄂东部分“有音无字”的入声音节作为研究材料,调查了黄冈行署所辖九个县市和鄂州市共十个点的40位发音合作人。本文是这一调查的部分报告。一、声调鄂东各县市方言的声韵调系统,赵元任等先生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有全面的介绍。笔者的调查结果与之出入不大。这里仅简介一下入声声调的有关情况。鄂东方言调类凡六,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调值各地不一。其入声字都是以它们独有的调值而形成一个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陕西方言对知照两系及日母逢入声薛药觉韵有关字的读音问题,其中牵扯“说(~话)”字以及“卓戳硕若”等北京翘舌音声拼[uo]韵母字的读音问题。“说”字在米脂等处读作入声,关中以及陕南山阳等处读作阴平调,陕南的西南官话读作阳平调,白河方言读作去声调,商南读作阴去调。“说”字的声韵组合很复杂,例如关中方言区西安等。“设摄涉赊奢”等字同音。陕北晋语以及宜川等处亦如读本文所讨论的“卓戳硕若”等字,关中多数方言点读这些字为平舌音声母拼以[Ц]为介音的音节。蓝田等处“卓戳硕”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  相似文献   

14.
内蒙汉语方言,主要指大青山前后及黄河流经内蒙西部的广阔平原地带的地方语言。内蒙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别。就语音中的声调而论,普通话是四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而内蒙汉语方言是五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内蒙汉语方言中存在和运用着大量的入声字,而这些入声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声韵,其中也有不少变异。本文依据现代内蒙汉语方言中入声字的实际声韵,把它们归结为“(?)”和“(?)”两个韵部。现将这两个入声韵部的韵字及其在“爬山调”和“二人台”剧目中的编词谱曲法,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调查了《广韵》的入声字在聊城方言中韵母和声调的变化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几乎全部变成阴声韵;入声派入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江西于都县岭背镇方言的单字调进行研究。实验得出:于都县方言有6个声调,分别是阴平31、阳平22、上声15、阴去11、阳去54、入声5。从调型上看,于都县方言多平调、降调,包含两个低平调,一个高降调,一个中降调,一个低升调和一个短促的入声调;时长上,阳平的时长最长,其次是上声、阴去、阴平、阳去、入声。  相似文献   

17.
入声是古代汉语里的一种声调类型,同平声、上声、去声一起合称“四声”。自六朝至宋末,一千年间,各家韵书大都是按四声分类编写的。了解入声这个调类的特点,知道它的历史演变,并能从自己的方言出发辨认古入声字,这对于了解旧体诗词的韵律,对于掌握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以及针对方言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正音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当代阳江话声调的音高、调长和音强进行研究,把该方言声调的实际情况客观地描写出来,为阳江话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根据实验结果,音高调值为阴平22,阳平42,上声21,阴去214,阳去55,上阴入23,下阴入21,上阳入55。时长的结果为阴平>阴去>阳平>上声>阳去>上阴入>下阴入>上阳入。除阳去为前强型,上阴入为双峰型外,其他声调的音强类型都属于中强型。  相似文献   

19.
中古入声字因其声调、韵母结构与阴声韵、阳声韵平、上、去声字明显不同而自成系统。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到现代普通话及绝大部分北方方言,入声系统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入声字也随之并入了相应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声韵。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些入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声调及韵母读音的归并情况是不一致的,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中古入声字在西宁方言中既不同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参照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  相似文献   

20.
襄樊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襄樊方言声调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一样,也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也是四种基本调值,也可以归并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所不同的是襄樊方言各调类的调值发音高低与普通话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分析阐述襄樊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