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原文】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塾,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着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  相似文献   

4.
《乡土中国》与《儒林外史》进行比较阅读,是挑战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与难中之难的尝试,它旨在运用学术论著中的重要观点解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既加强了学生在实践阅读中对学术观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也以崭新的视角去解构小说中的人物——王冕,其意义不仅为面对人生两难选择时的芸芸众生提供一个参考样本,更为他们树立了一个道德楷模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一部洋洋洒洒五十余回的大书,却以一对老童生的发迹,作为正文的开端,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从老童生所以老的原因及其特征讲起。一、老童生所以老的原因及其特征众所周知,清代科举的文科取士,采用阶梯式的多级考试制。它的最低一级叫院试。院试的对象是“儒童”,俗称童生。不管称儒童或童生,顾名思义,就是童。这就是说,参加这级考试的,应是未成年的青少年。比如与吴敬梓同时代的全祖望(1705—1755),他在十四岁那年就考取秀  相似文献   

6.
7.
败产、反科举、夫妇游山,是最能表现杜少卿性格的三个关键性情节。本文企图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说明这个形象的思想本质。一、关于败产吴敬梓以十分简炼的笔墨,先介绍社少卿的家世:他是天长杜状元的曾孙。家声科第从来美,被人誉为“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上辈七大房,现有堂兄弟六、七十,未仕者,一个个都在“守着田园做举业。”这样的家族,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可谓典型的科举世家  相似文献   

8.
《中文自修》2004,(1):55-55
王冕(mian)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人学舍,听诸生诵书;昕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卧评和天评中的讽刺艺术论是对《儒林外史》典范性讽刺艺术的开创性研究。他们从运用讽刺手法的原因、目的、原则以及讽刺技法的使用等方面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于慧 《现代语文》2004,(10):6-6
《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传世佳作。它以抗Et战争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要线索,再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被称为“新《儒林外史》”。其中的知识分子虽然多数都受过西方的文化教育,但是在病态的社会土壤下,成长为一群庸俗、自私、麻木的特殊人群。作品的主题隐喻着人类生存的困境: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描写了一批受科举制度和八股文毒害的文人士子。通篇写士,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出封建末世"士的人间喜剧"。儒家思想贯穿整篇作品,但我们仍然能从作品中看到道家的影子。不论是从小说的主题创作上,还是从小说的人物创作、表现方法上,我们都可明显地看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无处不在。文章主要从人物创造角度看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道家思想赋予了作品中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或豪放豁达,或淡定宁静,或深密沉稳,塑造了一批熠熠闪光、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集札记》是陈澧选评的唯一一部文人集,从中可见他对陶渊明的深深崇敬与独到解悟。研读《陶渊明集札记》,对了解陶渊明的接受史和陈澧本人的思想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代德国著名思想家卡西尔在《人论》中,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指出:认识自我,是一切学科牢固而不可动摇的阿基米德点。并且,在考察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圣贤探究人的本质的得失基础上,他着重强调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意义在于“把现代思想从终极因这种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换而言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不仅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世界,尤其是人自身的认识。生物进化论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生命科学,它在人类思想史果真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吗?它果真有助于人类认识自我吗?对于上述问题,郑也夫先生的《阅读生物学札…  相似文献   

14.
当代德国著名思想家卡西尔在<人论>中,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指出:认识自我,是一切学科牢固而不可动摇的阿基米德点.并且,在考察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圣贤探究人的本质的得失基础上,他着重强调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意义在于"把现代思想从终极因这种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换而言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不仅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世界,尤其是人自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卧评和天评认为《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来组织结构,这和以后的诸多关于《儒林外史》结构的观点不同。卧评和天评还论述了《儒林外史》结构得以实施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6.
清苦良自持,忘言养高洁。静夜月华明,开门满山雪。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竹斋,别号梅花屋主,诗多描写田园生活,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梅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梅五言绝句,全诗风格冰清玉洁,空灵华美,细细品读令人  相似文献   

17.
<正> 从《金瓶梅》问世(1610年或1611年)到《儒林外史》成书(约1750年)之间的百余年里,中国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小说.但是,不管这些小说自身优点如何,却没有一部在文体改革及技巧出新方面,或在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所起巨大影响方面堪与《儒林外史》匹敌.《好逑传》、《内蒲团》、《西游补》、《醒世姻缘)、均系虚构,其作者囿于成规,都落入了说书人浮丽文体的窠臼.《儒淋外史》却很少拘泥于那些俗套,歌赋与诗词体的描写明显地消失了,在一部十分重要的国语小说中,开创了他用通俗的散文的先例,从而使描写性段落与叙述性内容熔为一体.作者在写作时不用现成的诗歌语汇,而是依赖自己对人物和环境的切身观察.书中还很少出现方言俚语,而文言只见于儒生的言谈.由于《儒林外史》所表现的这些优点,我们赞同钱玄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吴敬梓《儒林外史》人物原型、故事本事、创作时间等都有考证的余地。如有关严贡生、严监生、成老爹、“添四客”等人物之若干重要情节各有所本,而由吴敬梓曾一度为塾师等可推论《外史》成书当在乾隆七年至十四年(1742-1749)之间,首尾8年。虽杂凑成文,但放眼广阔的文化背景深研一书,便可以从小处见大,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是一部抨击清代现实的不朽巨,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唯一的以知识分子群体为舞台中心人物的长篇经典。它是反思学,自身的反思,时代的反思,历史的反思,而聚光于化的反思,从儒林中人的颓败和城乡社会的荒诞中揭示了中国传统明的危机。自唐人小说以来,“为人生”、“为改良人生”的自我意识清醒度,未有达及吴敬梓。吴敬梓是真切洞察明危机的先驱,五四新学运动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李汉秋 《中学时代》2022,(21):31-32
<正>在文化的三个层面中,吴敬梓的杰作《儒林外史》不经意于物态文化层,不停留于制度文化层,而是着意于精神文化层,这就深入人心人性的深层,从而超越时空给人良多启迪。境界就是一种精神状态,《儒林外史》着重展现了三种人生境界:功利境界、天怀境界、觉醒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