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二战时期,英美结成战时同盟,开始步入特殊关系的成形时期。战争初期,印度独立问题的出现成为试探英美同盟坚固程度的试金石。在印度问题上的小分歧最终还是让步于英美战时同盟的这一大背景.  相似文献   

2.
英国参加太平洋作战的战略意图,主要集中在恢复东南亚的殖民地、巩固英美同盟关系以及安抚澳新等自治领三方面。美国军方对英国参战提出反对意见,但罗斯福政府从战后英美合作的政治考虑出发,最终仍然同意了英国的参战要求。英国参加太平洋作战虽然实际的军事贡献有限,但却有力地促成了战时英美同盟关系向战后英美特殊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英国政府一直谋求与美国建立核同盟,意在保持英美两国的特殊关系,并借助美国确保英国和西欧的安全,维系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日趋紧张的国际冷战局势、英国在核领域取得的实质性进展、英美相似的安全战略原则以及美国对自身全球利益的考虑,最终促成了英美核同盟在麦克米伦执政时期得以建立②.  相似文献   

4.
“火炬”战役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瓜岛战役构成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标志之一。该战役又是战时英美第一次重大的联合军事行动,与第二战场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应英国邀请加入了英瑞战时贸易协定谈判。围绕瑞典海运贸易的战时运行,英瑞美三国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英美的矛盾分歧体现在对世界霸主地位的争夺上,但反法西斯目标的一致性,使他们协调了利益、化解了分歧。英美与瑞典的分歧主要体现在瑞典对德贸易的商品种类和具体数额上,英美想通过限制瑞典对德贸易来实现抑制德国经济及作战能力的目的,而瑞典是想通过与交战国进行非暴力的有限合作以确保本国经济能够正常运转。围绕商品准运及配额、商船安全航行、释放挪威商船及德国过境运输等问题,双方展开了漫长的谈判交锋,其间因战争形势和战场胜负的演变而呈现跌宕起伏特征。虽然英美与瑞典在诸多问题的细节上矛盾重重,但为了反法西斯战争大局,英美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让步,推动瑞典弥合分歧,走向协调。  相似文献   

6.
1911年续订的第三次日英同盟,起因于英国竭力想要避免因同盟义务而卷入可能发生的日美战争,而日本出于避免在国际上被孤立、制衡俄国、平衡英美关系、继续侵略中国等考虑,也接受了这个没有军事协议的军事同盟.  相似文献   

7.
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日“天津事件”,极彰显地展示了战时中英日三方关系互动的基本轮廓。从这一事件交涉的结果而言,中国为最大的受害者,英国为最大的输家,日本则为最大的赢家;从这一事件交涉的全程而言,它表明了战时中英两国之间同盟关系之不稳定性,亦典型地体现了英国在远东地区之绥靖主义政策,以及英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之激烈争夺,本文正是以这一事件发生发展之过程为轴线,试图构建战时中英日三者之间微妙关系的“历史图像”。  相似文献   

8.
丘吉尔对香港问题的顽固立场●郭湖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同英、美结成同盟共同对日作战。作为一个反法西斯的大国,根据《大西洋宪章》的原则精神,中国理所当然地谋求通过中英双方平等协商合理解决香港的归属问题。因此,在战时,国民政府就向英国提出收回九龙租借地...  相似文献   

9.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新世纪之初美日两国领导人都调整对外战略,使日美同盟在20世纪90年代重构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对日本战后防卫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快了日本取消不能行使集体自卫权限制、完善战时法制、重新确立防卫模式等重大军事战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大国均势的国际格局,引起国际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战争结束后,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一起组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凭借它在战时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力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疯狂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于社会制度和利益的冲突,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此后,帝国主义者把它们自己针对社  相似文献   

11.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造成了国际战略格局的重新演变与分化。德意日空前团结,侵略野心急剧膨胀,不断扩大称霸世界的战争;英美举起抗击侵略大旗,构筑成英美同盟;苏联严守“中立”,置于战事之外。反法西斯阵营各自为战的局面,便利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概述1994年我国学者关于20世纪前50年左右的国际关系史研究的主要状况。在这一领域中,我国学者的研究广泛涉及欧、亚、美洲各国之间的关系,其中以东北亚国际关系,20年代欧美各国的关系,30年代轴心国之间的关系,二战前及二战中英美在远东的军事合作,战时国际关系对战后世界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3.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结成战时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日作战.但由于两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利益、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美两国的抗战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产生了许多分歧与矛盾,对战时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认真分析双方产生这些分歧与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4.
1946年美国制定了〈麦克马洪法案》,严格限制国家间的核情报交流,战时建立起来的英美核友谊随之破裂。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先后在1954年和1958年对原子能法案进行了修改,对核情报交流的限制大为降低,原子法案的修改过程也伴随着英美核关系从破裂到有限改善到最终形成核联盟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二战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它把不同制度,不同意识的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反对法西斯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二战胜利后,随着法西斯国家破灭,反法西斯同盟解体,美苏战时的同盟关系也随之结束。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全面走向对抗,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争夺霸权地位,美苏的争霸带来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美日法意各战胜国便立即投入了建立奴役世界的“新秩序”的斗争,各战胜国都力图在新的力量对比基础上,巩固它们在战时的既得成果,试图确立世界或地区霸权。巴黎和会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近东和非洲的关系。巴黎和会虽然也涉及到远东、太平洋地区问题,但是,列强在解决该地区问题上并没有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17.
1847年夏天在伦敦举行的正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在恩格斯的直接指导下,根据科学共产主义的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对同盟进行改组,决定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以,这次大会实际上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这次大会的一般情况,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中曾作了简要的概括。①这无疑是最权威的记述,是我们研究问题的指南。但是,由于大会的基本文献没有保留下来,致使我们不能以恩格斯的经典指示为依据,详细占有材料,全面揭示  相似文献   

18.
二、垄断资本的恢复占领政策的转变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反共演讲,称共产主义为“暴君”,说“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就是说,美国将在全世界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这就是“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宣告了战时以来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揭开了二战后“冷战”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推动下,印度涉外办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印度涉外办学具有办学形式多样、层次不高的特点;办学国家以英美为主;有相当一部分涉外办学机构存在违规或不法行为。印度涉外办学的法律法规在体系上逐步走向完善,在准入门槛和质量保障方面具有越来越严格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冷战时期美日同盟问题研究是亚洲冷战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美对日政策的演变.而且还揭示了战后美国的亚洲战略及亚洲冷战的起源和演变。更为甚者,在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并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而解体.而是继续存在并走向强化.这一现象又使得冷战时期美日同盟问题成为国际学术界反思和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