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学术史》,卢钟锋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学术史之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子学研究。现存《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和《韩非子·显学》,就是旨在概括和总结先秦诸子学说及其流派的学术史开篇之作。汉初,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约前298—前238年)在《劝学》篇中有这样的名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相似文献   

3.
<正>纵观《荀子》一书,引用《诗》《书》等文献的频次很高,其中一些篇目又兼记录孔子、曾子以及诸门人弟子之语,为后世研究儒家经典和早期人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些在学界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供参考。然而,其中又有一类引作"传曰"的文献,其来源和性质都不甚明了,在《荀子》书中这类引文多达二十条(有两条引文在不同篇目中重复出现,故实际引文数量为  相似文献   

4.
正"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在人性学说中。《论语》首篇有《学而》,《荀子》首篇有《劝学》,后来章炳麟的《訄书》首篇有《原学》。这些文献与著作将有关"学"的文字放置在书的首篇,可见"学"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意义非凡。到底何为"学"?许慎《说文解字》解释  相似文献   

5.
<正>一“三禮”及其傳授“六藝”之中,《禮》最紛沓。劉歆《六藝略》列出的《禮》書,凡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包括《禮古經》五十六卷、《經》十七篇;《記》百三十一篇;《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曲臺後倉》九篇;《中庸說》二篇;《明堂陰陽說》五篇;《周官經》六篇;《周官傳》四篇;《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封禪議對》十九篇;《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議奏》三十八篇。顯然比較駁雜。其中最重要的是《禮古經》十七篇,與所稱之《儀禮》約略相似,但又與高堂生之所傳非一物。一百三十一篇的《記》,  相似文献   

6.
刘淑丽 《寻根》2008,(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苟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可以代表周代人的观念。事实上,周代有关男女之别的阐述与规范已经很多,而男尊女卑观念也是在这个时代被反复论述的。  相似文献   

7.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的一篇写于半个世纪前、从未发表过的短篇小说,终于要在下周出版了。这篇小说当年曾被《红皮书》退稿,而现在,学者们却认为它是黑色幽默的先驱和对作者那个时代的绝望情绪的新的理解。这篇名为《一生》的小说,将发表在《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纪事》冬季版上,而不是菲茨杰拉德曾经赖以谋生的某家大量发行的商业性杂志上。《纪事》发行量不大,共1400份,其中还包  相似文献   

8.
应读者的要求,本刊从本期起增设世界文化史讲座,以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每期一讲,自成段落。材料依次译自范隆的《人类的故事》(The Story of Mankind)。亨德里克·威廉·范隆(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为美国历史学家、传记作者、新闻工作者和讲师,曾以《人类的故事》(1921)一书于1922年荣获纽伯里奖章(Newbery medal)。他还写过许多儿童读物并为这些读物作插图,这些读物也很受成年人的欢迎,其中包括《船》(1935);《古人》(1920);《圣经的故事》(1923);《宽容》(1925);《美洲》(1927);《范隆地理》(1932);《艺术史话》(1937);《范隆生物》(1942)以及《托马斯·杰斐逊》(1943)。 1905年俄国革命时期,范隆在俄国任新闻记者,在1906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欧洲各国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美国和荷兰写稿并广播。范隆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于二十岁时到美国。他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编者  相似文献   

9.
周春健 《中国文化》2013,(1):197-211
2009年6月,历史学家杜正胜先生为他翻译的日本学者白川静着《诗经的世界》的增订版(东大图书公司,2009年7月版),写就一篇《译者导言——诗史的开始与回归》。  相似文献   

10.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1.
《上海文化年鉴》2012,(1):65-67
2011年,上海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9家研究单位共出版(发表)专著1377部,研究报告945篇,论文14133篇。其中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发表)专著91部、研究报告371篇、发表论文数1363篇;复旦大学出版(发表)专著304部、研究报告94篇、论文2858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发表)专著459部、研究报告170篇、论文3500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发表)专著88部、研究报告240篇、论文914篇;  相似文献   

12.
《性自命出》与《乐记》是反映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其中《性自命出》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中的儒家文献,“郭店一号楚墓竹简儒书各篇,与今存传世文献相比,在思想、内容、文字上,与《礼记》最为接近”(陈来:《史料困境的突破与儒家系谱的重建---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研究》,收入氏著《简帛与简帛研究》,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页)。而《乐记》也正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所以二者在思想上的交集可以更加丰富地反映当时儒家思想的面貌。本文拟以两篇历史文献为基础,探讨先秦时期儒家的乐教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温州,是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的故乡。夏鼐一生与温州的感情绵长而深厚,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私人日记中,有关温州的记述占有相当的篇幅。《夏鼐日记·温州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温州篇》)是从《夏鼐日记》(十卷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摘出其在温州时日所记的文字独立编成,同时将以前偶作省略的房族和乡情内容逐一补齐。全书分10个篇章,展现了夏鼐刻苦求学,谨严治学,最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 12月 16日至 2 0日在中国重庆涪陵召开了第五次世界易经大会 ,大会收到论文 111篇 ,有 88位代表在大会或分组会上登台发言 ,兹将其中涉及义理及伊川易传的部分观点简述如下 :关于《周易》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西方学者认为 ,中国  相似文献   

15.
刘淑丽 《寻根》2009,(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荀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6.
陈元 《寻根》2021,(2):124-129
2013年,顾宝林先生在《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民间流传欧阳修之佚文〈郭氏族谱序〉辨伪》一文,就欧阳修撰写的《郭氏族谱序》之真伪进行了考证.他得出结论说,在缺乏新的可证文献之前,《郭氏族谱序》应是一篇伪作.  相似文献   

17.
项永琴 《寻根》2002,(4):6-9
新近拜读了江林昌教授的大作《夏商周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收获颇多。其中一个重要命题“中国古代也有两河明”引起了笔的深深思索。认为黄河明是中华明的主流,而长江明是其补充。笔不禁想到“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即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而道家思想为其辅助,这二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契合、某种联系呢?笔不揣浅陋,试芹献之,请学界时贤裁夺。  相似文献   

18.
一 引言 2009年6月,歷史學家杜正勝先生為他翻譯的日本學者白川靜著《詩經的世界》的增訂版(東大圖書公司,2009年7月版),寫就一篇《譯者導言——詩史的開始與回歸》.這篇導言,“特別討論詩史的問題”①,是難得一見的關於“詩史”論說的“重量級”文字!副標題的所謂“詩史的開始與回歸”,在杜先生看來,“這是歷史重建的新學風,還原《詩》篇到作詩時代的歷史情境,從詩歌透視歷史.換句話說,將兩千年脫離歷史的《詩》篇回歸歷史的原貌.”  相似文献   

19.
《周易》在中国经籍中最富有哲学意义,影响深远。相传孔子老而喜《易》,作《易传》,近人多怀疑其说,然而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经传竟能证明孔子与《易传》确有密切关系。孔子嫡孙子思所著《子思子》已佚,尚有四篇存在《礼记》书内,其思想及所载孔子论《易》语,均可与《易传》印证。荀子也以《易》学著称,其学来自年辈和子思相若的馯臂子弓。《荀子·天论》的思想本于《易传》的《繋辞》,在《大略》中还直接引用《彖传》、《说卦》和《序卦》。继荀子之后,汉初的陆贾、穆生等都精于《易》学,他们或久居楚地,或本来就是楚人。这为流传在楚地的帛书《周易》经传提供了历史背景。帛书的发现和下面两篇文章的论述说明,《易传》绝不是晚出的作品,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不可离开《易传》。  相似文献   

20.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的六篇文章中,有五篇是前所未聞的新書;另一篇《民之父母》,曾以别名包括在《禮記》和《孔子家語》裏面,一直流傅。但就是這篇久爲人知的舊作,竟使我们不能等閑視之,而不得不改變某些舊日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