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王钦一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11):52-53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强调的是要具备相应的词汇量和逻辑推理能力,而对学生来说,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依然缺乏具体的解题策略,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较弱。结合十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对雅思等国内外英语测试题的研究,以及对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的分析,发现同义替换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中是广泛存在的。研究对高中英语阅读试题中同义替换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结合试题实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理解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解题规律,获得学习中的成就感,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更加有意识地关注英语表达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徐克瑜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2):230-233
《诗经》重章叠唱的抒情艺术可以从借助音乐效果,强化主题,结构和意义递进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种抒情形式的出现,既取决于《诗经》配乐歌唱的性质,同时也取决于民歌体的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3.
祝秀权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4)
"翱翔",古籍中多数指人的遨游,并非指今之空中飞翔之意."昭假",义为昭格,假与格古籍中并非全为"至"义,多数用为"告"义.古籍中常见的"昭假"应是"昭告"的意思.此二词之原义,后人多不明,以致误解. 相似文献
4.
焦正安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由于错简漏简,后人未能领会前人使用的省字符号,造成流传至今的《关雎》全诗三章计20句。竹简《关雎》全诗三章计36句,具有匀称、重章、复唱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5.
重章叠沓是《诗经》重要的抒情体式之一。塑成《诗经》这一复沓艺术的质素有三,即民间性、表演性以及场合性。这三个方面不仅共同塑成了《诗经》中叠咏复沓艺术的反复使用,而且也决定了《风》诗与《小雅》重章叠沓,但《颂》诗与《大雅》中却很少运用。 相似文献
6.
祝秀权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2(1):68-70
"翱翔",古籍中多数指人的遨游,并非指今之空中飞翔之意。"昭假",义为昭格,假与格古籍中并非全为"至"义,多数用为"告"义。古籍中常见的"昭假"应是"昭告"的意思。此二词之原义,后人多不明,以致误解。 相似文献
7.
8.
杨青芝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5(2):91-92,94
本文从农耕文明的角度重新审视《诗经》中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别说明并列式重章叠唱、递进式重章叠唱和叠字、双声、叠韵等在《诗经》中的运用特点,说明这一手法与劳动生活的关系,初步揭示其发生、演变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希杰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59-64
同义手段是中国现代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上个世纪80年代对同义手段曾进行过热烈地争论。2009年出版的《广义同义修辞学》的学术价值就是:在中国修辞学中最终确立了同义手段范畴的学术地位。只有联系同义手段学说的发展史,才能够真正把握聂焱教授的这一著作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朱金发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2):89-93
闻一多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西方的学术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创造性的将社会学、民俗学、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综合起来对《诗经》进行分析,揭示了《诗经》及《诗经》时代的社会精神,这是他古典学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杜纯梓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64-6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前人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尽考释。本人对《诗经》有些词语的注释不敢苟同。现辑录几则,向通家问教。 相似文献
12.
论《诗经》中的舟船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里有大量篇章描写到舟船这一意象,诗人或凭舟船渲染男女情思,或以舟船直抒羁旅乡愁,或借舟船象征君臣遇合。《诗经》中的舟船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凝聚着人们驾舟行船的切身体验和日常的生活感受,反映着人类的志趣情感和文化精神,乃是诗人的心境、情绪的寄寓和外化形式。 相似文献
13.
王怀宜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9,13(2):16-18
通过对<诗经>同义词实例的全面细致考察,本文归纳出四组同义词,结合历代训诂文献资料,对每组同义词内部的细微差别进行具体辨析,以准确把握每个词的表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金坤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49-54
《诗经》是我国文学中充满忧患意识的最早诗集。其忧患意识丰富而深广:国运民瘼,世道昏暗,徭役兵役,人生短促,婚恋别离等,无不引发人们浓郁的忧患意识,它们是《诗经》时代社会政治状况的直接反映。《诗经》奠定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里程碑,对后世影响深远。在21世纪,忧患意识优良传统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张彩云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3):111-113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以女性为主人公,反映她们对男子的思念以及对命运的抗争;有的以男性为主人公,反映他们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思恋。这些诗歌大致揭示了周代及周代以前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和对爱情执着专一的态度,当然,其中也隐约可以看到礼教世俗对爱情的限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17.
胡义成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9,(1):57-61
《诗经·魏风》中的“劳者之歌”《伐檀》、《硕鼠》,是孔子嫡传弟子子夏在关中故乡(当时属魏国)反对法家改革的结果,《伐檀》、《硕鼠》本身证明了这一点,新出土的《子夏诗论》也自白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贾香娟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1):36-38
弃妇是男权中心文化的历史见证.《诗经》里记录了男权中心文化将思妇沦为弃妇的全过程,甚至可以说,《诗经》是男性无条件征服女性的文学记载.弃妇的形象并不是单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一种模样,而是由众多篇章组合起来演绎出的一个有机整体.弃妇的形象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弃妇被弃前后在家庭角色中所表现出的品格;二是被弃后对此一命运的态度;三是社会对弃妇本身态度的评价.这三个层面结合起来,在文学史上构成了完整的弃妇形象.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说诗上承春秋的用诗又不同于春秋,下起两汉四家说诗又不同于四家说诗,既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有关孔子言行论述的著作:《论语》《孔丛子》以及上海博简《孔子诗论》中不难看出。孔子的说诗的特点被后世或继承或弃置,这之间虽有着它深刻的历史因素,但对后世的影响仍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潘世东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1):9-11
对中国诗歌的起源问题,有史以来,历代论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诗经》时代汉水流域的诗歌创作和流传不仅异军突起,而且蔚然成风,成为一方诗歌沃土。正是在这沃土之上,才处处响起了《诗经.周南.召南.鄘风》嘹亮的歌唱,才从汉水流域的大山腹地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武双全的著名诗人尹吉甫。尹吉甫的出现,即便不能说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与汉水流域有否渊源关系,至少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彰显了汉水流域厚重而突出的诗歌传统和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