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既是思想大解放的年代,也是理想与激情飞扬的年代。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此期或保守或过激的诸多论争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意义的历史保存价值。本文择取80年代中后期一种颇具震撼力和代表性的反理性话语予以描述和检讨,旨在说明,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而言,理想与激情虽可贵,理性与学养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关于当代中国的道德走向,学术界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本文原则上持“中国特色派”的观点,但是进一步从道德演变的内在逻辑中把握道德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未来的理想的道德模式必须注重理性与激情、理想与物欲、社会(群体)与个人(个性)的平衡,既反对道德对个人生命激情压抑,又反对生命激情的动物式的放纵。本文是对当前道德建设尤其是道德导向问题的一种“哲学探讨”。  相似文献   

3.
70多年的前苏联文学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理想激情的艺术岁月、纪实批评的文学年代、理性哲思的创作时期。不同时期的文学,人性特征鲜明,艺术路径清晰,文学呈发展态势。通过描述苏联文学的艺术流变,反思苏联文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的后朦胧诗人骆一禾,以一种独特的思维,在其诗歌中以一系列富有审美色彩的意象抒写着生命意识和对宇宙人生的追寻,宣泄着生命燃烧的激情,对生命的狂热追寻与对生命激情的张扬。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1977~2007)30年来,受改革开放这一核心时代语境的刺激,中国报告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曾一度跻身当代文坛的主流位置。从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转型期的报告文学与大时代携手并进,大体经历了相对自立又彼此关联的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萌生期,此期报告文学得益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随之而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此期报告文学的标竿性文本;二是上世纪80年代爆发期的报告文学景现,此期作品在保持并发扬批判性功能的基础上显示了理想的冲动与激情的风采;三是上世纪90年代调适期的过渡性报告文学创作,它们以沉静和理性为应对策略,为此后报告文学的多元掘进奠定了基础;四是力图转身与正本的新世纪初的报告文学建构,其开放性的“寻找”姿态可能预示看报告文学的下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6.
希腊神话既体现了希腊人对感性活力的注重,同时又表现了希腊人对理性的强调。在激情的大海与理性的太阳之间飞行,保持生命的丰富与完满,这是希腊人对生命存在的理想状态。后世的人们难免在此二间顾此失彼,这种丰富与完满就成为其永久性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激情是人类灵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把握激情是获得德性生活的重要课题。激情附属于理性或欲望,不具备独立的现实性。激情可以和欲望一起接受理性的引导,推动主体做出合适的选择和行为。激情培养和训练最重要的作用是恢复自由,推进人性的完善,实现德性生活。  相似文献   

8.
【单元要旨】理性人生 人生是灿烂的华章,要有激情去热爱.要有心情去享受,但更需要有理性去思索、去构建。本单元理性地剖性人生;有阐述理想的,有阐述信念的,有论述人生价值的。阅读本单元章要通过思索,咀嚼外之意、外之理,并对照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用行动成就一个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9.
《教师》2012,(24):2
本书将作者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古今中外生动的教育事例恰当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简明扼要,激情盎然,其弥漫着一个教育者对理想教育的憧憬和期待。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可以说是一个理性决策的结果,但是非理性因素对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动机、激情、欲望、理想与信念等。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方来华传教士研究的若干范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交流的历史过程中,传教士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于此,学界研究日趋深入且有不同的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殖民侵略范式,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主要是文化交流范式、现代化范式。范式的转换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替代,所以,对研究范式的梳理和探讨,对于传教士问题的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七月派”是20世纪40年代主要活动于国统区的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之一。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七月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没能得到合理的评价。直到新时期以来,由于学术思想的解放,“七月派”重新受到研究界的关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得以重新确认。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七月派”的研究有赖于学术界的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文学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革"前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对从前的政治话语进行了颠覆,致力于追踪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脚步;90年代对80年代的思潮进行了深刻反思,加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学界对文学史的理解逐渐趋向多元或者说不确定性。本文以赵树理为个案,勾勒了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历程,对各种文学史观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几十年来文学史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肯定走向怀疑,每一次的转变与其说是向真理巅峰的逼近,不如说是对文学史领域的扩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型的比较史学在中国日益兴起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比较史学在实践上就是对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历史的比较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它有利于开拓学术视野,促进大跨度的综合考察,能够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做到更客观有效的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15.
潘岳的诗文婉约缱绻却掩饰不住奔涌的激情,豪迈激越之中又透露出些许无奈的伤感。诗文中人、景、史融会于体,其对历史人生的感悟,对社会世态的透视,对命运的慨叹的归宿是大中华意识、自强不息与锐意报国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北宋诗人郭祥正和他的作品一直没有受到学界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孔凡礼先生首发其端,考证郭氏的生平行实、校勘整理其文集之后,郭氏及其诗歌研究渐渐深入,涉及到郭诗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对这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有助于郭祥正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曹丕是一个长期不被学术界重视的对象。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们才对曹丕诗歌日益重视。文章试图从曹丕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文学理论、诗歌成就与文坛地位影响等方面对20世纪后二十年曹丕研究概况进行综合论述,探讨学术界在此二十年中,对曹丕诗歌本身及在文学史上地位认识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高等学校之所以开始设置思想品德课,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遭遇严峻的挑战;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追求科学化的新理念;三是学校教育规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面对20世纪80年代新的政治形势,伊格尔顿在接受本雅明的历史观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批评策略、文体风格等各方面确立了他的意识形态批评,呈现出了独特的体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