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食品是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八大类构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食品类的构成细项的主要波动来自大宗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因此,分析主要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动状况,及其与CPI波动的关系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我国CPI的构成无论是从构成名称还是构成权重均有所调整变化,根据1994年至2011年的统计数据绘制的价格指数走势图中可以看出,食品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都与CPI指数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所以,要防止CPI的过快波动,一方面,CPI权重应继续得到及时动态的调整,适当调低CPI中食品类所占权重;另一方面,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其利益、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2.
信息     
国内要闻8月CPI同比涨3.5%创22月新高: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8月份CPI同比上涨3.5%,创下22个月以来的最高点。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最为突出,达到7.5%,居住价格上涨4.4%。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新涨价因素贡献了70%左右,猪肉价格环比上涨了9%,蔬菜上涨了7.7%,蛋上涨了7.5%,这三种农产品的价格在8月份涨幅比较大。前8月顺差逾千亿已超全年预期:最新海  相似文献   

3.
信息     
国内要闻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创年内新高:国家统计局11日数据显示,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10月CPI超出预期,主要与国外农产品、大宗商品价格超预期上涨以及自然灾害频发有关。他还分析,新涨价因素是3.0个百分点,贡献占68%,是这次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  相似文献   

4.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U的涨幅已连续8个月超过5%,居民对此已有切身感受,政府也面临通胀压力,但还不能就此认为通货膨胀已经来临。目前我国的CPI上涨主要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价格结构性上涨,其上涨的幅度仍然是可控的;只要采取积极措施,今年的价格预期调控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2010年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去年同期上涨5.1%,环比上涨1.1%,创自2008年10月以来的26个月新高。其中,食品类上涨了11.7%,拉动CPI上涨3.8个百分点,贡献率是74%;居住类价格在11月份同比上涨5.8%,拉动CPI上涨0.9个百分点,贡献率是18%;这两项合在一起就使贡献率达到了92%。其实,刚刚过去的2010年,农产品价格一路飙升,各类日用商品呈现全面涨价的态势,在不到半年  相似文献   

6.
钾是植物三大必要营养元素之一,是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重要支柱。2011年,受进口钾肥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国内进口钾肥企业和国内主要生产企业出现压单、囤货等现象,可能影响农业生产资料运转,加大农业生产成本,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并进一步影响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鹭江大学学报》1998,6(3):16-16
程国强等撰分析了农业政策改革的效应:1.农业政策改革对价格反应非常敏感,显示出典型的市场化特征,尤其是农产品购销与价格体制的变革在促进农业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推动着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显上涨,农业贸易条件也因此得到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PPI如期赶超CPI源于1月中旬以来气候逐渐恢复正常,之前因冰雪严寒天气暴涨的部分农产品价格有所回落,1月份CPI同比从12月份的上涨1.9%回落至1.5%,基本符合我们所预期的  相似文献   

9.
1.近来物价变动情况1.1全国物价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从2009年2月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涨,2010年10月份CPI为104.4%,比2009年同期上涨了4.4%,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  相似文献   

10.
试析CPI上涨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07年8月份居民消费品的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6.5%,再创10年来新高。CPI上涨的相关因素有市场货币流通量不断增加导致的流动性问题、人口红利现象、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居住价格高位攀升等。CPI上涨既有消极影响,也有其积极影响的一面。针对CPI过快上涨带来的消极影响,国家已采取了提高准备金率和销售央票、公开发行特别国债、加息、QDII、出口紧缩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并已取得一定效果。其中,加息和QDII的步伐可以走得更快一些。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国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CPI涨幅持续高于国家增长预期,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文章就这一现象进行了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对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各个方面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成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治理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水平稳定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而目前影响中国物价水平的原因十分复杂。研究表明,通胀预期因素、供给因素和货币供应量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决定因素。资产价格和外部因素虽然在统计上不显著,但是房价和外汇储备的连续增长使得通胀水平有了上升的动力。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政府应采取以下政策:PPI可以作为CPI的先行经济指标;利用政策积极引导通胀预期;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规范房地产供给制度,坚持制定并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6年至2009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财政支出额(FE)和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现货价格(WTI)月度数据,通过VAR模型、VEC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财政支出和输入型因素在我国通货膨胀过程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计量检验研究得出:我国本次的通货膨胀与财政支出并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相反输入型因素在本次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市场上过剩的美元推高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我国走出危机的态势已然明朗,但鉴于投资需求的旺盛,对国际石油、原材料的进口力度不断加大,通货膨胀就由资产价格这条途径传入我国。借助计量软件分析了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协整关系,得出二者变化的数学关系,最后对降低输入型通胀影响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由于各种高等教育相关支持体系成本的不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的成本也会相应水涨船高,并有可能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内出现“成本推动型膨胀”的倾向,从高等教育的学杂费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以及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总指数的回归分析中可以发现这一假设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发改委2012年第一、二季度发布的CPI数据的连续回落并已降至4%以下,我们可以基本断定,本轮的通货膨胀已经结束。但物价指数降下来了,通胀结束了,我们对问题的思考不应该结束。回顾这次通货膨胀,除了与以前的有类似的特点和原因外,还表现出来新的特征和成因,就是物流运输价格在CPI大幅度上升背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通货膨胀又反过来刺激着物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上升。文章截取了2011年度的数据,对通货膨胀和物流运输价格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并找出物流运输成本上升的根本原因,以此找到控制物流运输价格不断攀升从而尽量避免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应用ARFIMA模型拟合CPI八大分类通货膨胀率时间序列基础上,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测度我国八大类子成分的通货膨胀惯性,结果发现,CPI八大类子成分时间序列并不是一阶单整或者平稳过程,而是分数差分过程;CPI八大类子成分通货膨胀惯性特征与总体CPI表现不同。这意味着CPI各大类子成分在受冲击后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货币政策对各自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值得警惕的是,由于食品类存在权重高和惯性大的双重因素,一旦其价格上升,无疑将给总体CPI带来较大压力。因此,货币当局在研究和制定反通货膨胀政策时不仅要关注总体的通货膨胀惯性特征,而且需要考虑CPI八大类子成分的惯性差别,有针对性地抑制推动通货膨胀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从各种物价指数出发,对我国1996-2006年通货膨胀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而且通过对我国出现的新一轮通货膨胀迹象原因分析,指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物价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但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