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是一位精神的勇者,他把生命灌注到人的形而上的追求中,以无言之美来言说不尽的"道"。正如有学者所言说的,和孔子相比,老子的思想是自上而下的。他把所有的精神形式都极化到人类可以达到的极点,而对于人的要求便是接近这个精神的向度。《道德经》五千言中,老子寄托了对人的思考,面对其生活的时代,老子提出了"复归于婴儿"的生命追求。对于《老子》一书,我们可以忘却历史上争讼不已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在带来福音的同时,也造就了危害人类的魔鬼。章分析了老子“复归于朴”的思想,提出了当代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应是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现点,认为科学发展的终极目的应是促使人类回归到有着丰富充足养料的自然之母的怀抱,使人类达到“天人合一”,享有永恒的幸福、宁静和自由。  相似文献   

3.
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无为之道抽象而虚幻,如何理解引起研究者的困惑,从理解书中常提及的“婴儿”概念入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道德经》书中常提及婴儿,源于老子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老子从理论的需要而概括、抽象出来的概念,当然也是研究者体道、悟道、行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老子特别重视"婴儿",因为婴儿自身包含了众多"道"的特性。婴儿是生命的开始,其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婴儿"是生命永恒的象征。但生命不可能只停留于"婴儿"时期,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是从婴儿走向衰老、从生走向死的过程,这一过程所体现的是生命远离道而不断地"沉沦"于世界中,成为非本真的存在,同时又超越非本真的存在,回归于"婴儿",与道为一,成为本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恐慌是过度恐惧的情绪状态,它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性格",其症状是屈从权威、信任丧失以及自私蔓延。"解放"的三次剥夺带来了现代人的脆弱性,科学主义盛行带来了人造恐慌的蔓延,以及"政治"的异化使得消解恐慌的公共之路丧失,是"恐慌人"形成的现代根源。面对着"恐慌人"的形成,学校应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与平静的场所,一方面,可以防止儿童过早地接触社会中的恐慌,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性;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在未来进入社会后,对社会中的恐慌提供相应的拉力。具体而言,教育应该引导儿童追寻美德与智慧;培养儿童的"风险意识";构建学习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小读者》2010,(7):34-34
童年的梦在都市孩子眼中是美丽的旋转木马。可我不,那对于童年的我来说只是一种奢望,一种连想都不敢想的奢望。我是生于农村的。虽如此,但我的童年依旧是金色的,童年里虽有风浪,也依然是风景如画!  相似文献   

7.
"生态童年"是一个全新的提法。以生态学理论为背景,从两个层面围绕"生态童年"所关注的主要内容进行阐释:基础层面为儿童与自然的关系,进而阐发童年时期的儿童个体在与家庭、学校教育与社区社群的联系间所构建出的"生态童年",以期体现"生态童年"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传坤 《学科教育》2014,(1):95-100
“捍卫童年”在当代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意味着童年陷入了某种危机.童年的价值性存在是“童年消逝”的焦虑之源.“捍卫童年”隐含着本质论的立场,它对童年“纯真”的假设合理化了对童年的过度保护与控制,从而可能强化社会规训的“正当性”,进一步造成儿童的弱势地位.因此,在尊重必要界限的前提下,弱化现代性话语中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所谓本质差异,在一个共性的空间寻找可以对话的语言,才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钱科英  左元金 《江苏教育》2022,(18):44-46+3
江苏省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以“诚毅”校园文化为核心,以“幸福童年,结伴成长”办学理念为引领,立足学生的生命价值,致力于研发让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幸福童年”课程。通过营造自觉的课程文化,树立统整的教学理念,打造“具身”的实践样态,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为儿童创造幸福童年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阅读导航】童年像一条五彩缤纷的小溪,缓缓地流淌,而童年的趣事就像一朵朵浪花,将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美文一】童年渔趣荆歌我的故乡地处深山,没有碧波荡漾的大河,只有一条小溪从村东头的大山中流出,穿村而过。虽说溪水的流量一直都很小,  相似文献   

11.
“谁能告诉我,童年和儿童文学消逝以后,人类的生活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这是我在2002年发表的《童年和儿童文学消逝以后》一文的最后一句话。在那篇心境迷茫的文:章中,我还写道:“鲍斯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所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观点是令人震惊和惶恐的。作为宣扬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的研究者,我一方面认为人类的童年蕴涵着珍贵的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童谣是儿童七彩生活的点缀,是陶冶儿童幼小心灵的音符,是儿童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看似浅显易懂的童谣,其实蕴藏着厚重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儿童精神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童谣也有着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不能替代的价值。为此,我带领孩子们开展了"童谣"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现课堂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童年生活的题材在西默斯·希尼的诗作中可谓独领风骚.希尼把童年平凡的生活写成动人的诗篇,用诗篇挖掘与再现童年生活的丰富内蕴和永恒魅力.对于希尼来说,写诗便意味着回到童年,回到故乡.希尼的诗与他童年的关系是值得文艺学注意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六年童年时光是奥威尔一生中最不愿提及的回忆。这段经历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极深的挫败感,也让他形成了错误的女性认知,并影响了他的人格塑造。尽管这段经历灰暗惨淡,却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奥威尔,并通过《1984》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2014年3月16日,广州市民政局对外通报:因超出承受极限,暂停试点"婴儿安全岛"。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婴儿安全岛"就难以支撑下去了,这一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把一直以来都争议不断的"婴儿安全岛"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人认为,"婴儿安全岛"成为被遗弃的婴儿得以继续存活的港湾,是社会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也有人认为,"婴儿安全岛"的设立为父母遗弃婴儿的行为提供了庇护,是对犯罪变相的鼓励,是对父母抚养责任的蔑视和对法律的挑战。那么,"婴儿安全岛"的价值到底在哪里?面对人情和法理的冲突,"婴儿安全岛"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6.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想起13年前在《明报月刊》(1999年8月号)上发表过一篇短文,题为《童年的长度》,说的是20世纪后期,地球上发生的一种大现象.这就是人类童年正在缩短:“人类童年的长度在缩短,天真的孩提王国在瓦解,  相似文献   

17.
儿童哲学与童年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家”哲学,它们在人之成-人与人生的层面回答了人何以为“家”、如何在“家”与如何成“家”的生存论问题。儿童与童年的“家”哲学意涵,不仅说明它们在本源与存在的深度上乃是人之成-人及其所构成人生的栖居地,还显现出“儿童是诗人”“儿童是哲学家”“儿童是艺术家”等观点背后所蕴含的成“家”之意。  相似文献   

18.
华兹华斯是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大师,二者的艺术立场相去甚远。然而,前者的《〈抒情歌谣集〉序》和后者的《艺术论》都主张艺术"情感论",而且二人对"情感论"的诸多理解都惊人地相似。相似性在某种意义上显露了艺术的普遍规律,这是导致二者异曲同工的深层缘由,当然,它也显露了艺术及艺术观念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在“十一五”中期,我校申报立项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精彩童年:学校文化品格建构研究”。通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课题研究在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层面的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肖立俊 《课外阅读》2011,(11):303-304
猎人与狼狭路相逢,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必然是你死我活。如果猎人与狼处于同样的困境时,由于生存本能的需要,猎人与狼共舞,从而出现双方由冲突对立到相互配合以脱离困境的局面,那么,提出这样的命题,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当读完微型小说《猎人与狼》后,我们不能不承认作者的确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不能不承认作者的创作是合乎情理的。在微型小说《猎人与狼》中,作者的叙事时序完全是依照事件的自然进程来安排的:猎人在行猎中不慎掉进自己挖掘的陷阱中,此前一只凶恶的公狼也被困其中;猎人与狼相互对峙着,都不敢轻举妄动,然而为了求生,二者相互配合,最终脱离了困境;此后,狼没有伤害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