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又是一节早读课。走进教室时,几个学生正在说笑,还有几个坐在位子上发呆,懒懒的,好像有什么心事,没有一个学生读书。看看昨晚放学时就为学生布置好的早读作业,我无奈地叹了口气。早读的好处不知讲了多少遍了,什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啦,什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啦……讲得我自己都烦了。为什么学生却依然如故?真让人生气!我一时没了主意,顺手打开语文书,索性自己读起来。开始心里还带着气,渐渐地,我进入了课文情境,心情也慢慢平静下来。  相似文献   

2.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3.
每次语测试,学生都会在阅读短上失不少分,因此,每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总是再三叮嘱:“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两遍读不懂,读三遍,直到读懂为止,题目的答案就在短里,只要你认真读,就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不,这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又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强调:“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正在我提高嗓门滔滔不绝时,我发现学生殷鹏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话,他犹豫了片刻,但还是鼓足了勇气,说:“老师,请您别说了,我们正在认真读短,你的话打断了我们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肖丽华 《湖南教育》2005,(22):23-24
一次晨读时,我见到学生脸上露出了愁容,连忙问道“:你们不喜欢读课文吗?”没料到一学生竟这样回答“:语文书中的课文开始读时觉得很有新鲜感,可是,我们早就会背课文了,你还总是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口都读干了,真没劲!”是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一味地强调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却不知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早已失去了初读时的兴趣。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一旦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便不愿再细细地品读课文。而在教学中,教师一开始上课,便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研读课文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5.
在观摩一位老师执教《心田上的百合花》时,为这节课简约扎实的课堂设计和老师挥洒自如、进退得法的教学所叹服,但这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却让我心生疑惑:老师指名一位女生读课文第十自然段,可在学生读第一句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时,第一遍学生把鄙夷的鄙读成了四声,老师纠正了学生的发音,可是第二遍又把释放读成了释发,立即有学生指了出来,直到这名学生读到第三遍,才完全把这句话读正确。  相似文献   

6.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一遍 ,然后教师放映配有古典音乐的相关荷叶、荷叶池的图景供学生欣赏。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看得认真 ,听得专注 ,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二、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主动参与1 出示与课文相关内容的图片文字课件 ,教师范读课文一遍。2 学生们听后评议。学生甲 :“老师 ,您读得很有感情 ,真好 ,我想像您一样读。”学生乙 :“老师 ,你读‘荷叶是我的摇篮’对‘是’字读得没卷舌 ,请重新跟我读一遍。”学生丙 :“老师 ,我想加上动作读这一句…  相似文献   

7.
妹妹在读博士,她是个聪明的孩子。妹妹曾经对我说:"姐姐,记得小时候你可用功了!你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背课文。你读两遍我就背下来了,可是你读了许多遍还是背不下来。你这样背课文,对我很有好处,等到我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我不用听老师讲就会背了。作为你的妹妹,我真是太幸运了!"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思、议,也能够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却很少让学生在课上写(作文课除外)。语文老师都把上课的时间用在讲解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分析课文重难点上。课堂上要么老师讲,要么学生读、思、议,整节课显得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9.
家长会上我不断地叮嘱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老师.”于是只要我走进教室,总有学生找我:张老师,这道题怎么算呀?以前我总是接过学生的题目读一遍,然后滔滔不绝地边讲边画图,还总是问学生听明白了没有.有时候我刚把题目读完,学生就“哦、哦,我明白了,老师我会了”.我问学生:“为什么我一读题,你就明白了?”学生说:“刚才我没读明白.”后来有学生问我问题时,我就说:“把题目再读一遍,出声读,用手指着读,一遍不明白再读一遍.”五年级时有一个学生最多读了11遍,终于读明白了题目,自己解决了问题.数学题一定要读,当然数学的读与语文的读不同,语文的读是朗读,而数学的读需要边思考边读,而且读和思考要留下“脚印”,不动笔墨不读书.  相似文献   

10.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呀!"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11.
短信     
那天,像往年一样,好几个以前的学生又送来了鲜花.还有的从门缝塞进了小卡片。我小心地收起卡片.卡片上的话读了一遍又一遍.幸福的感觉洋溢在我身体的每一部分。可是.总觉得少了什么。于是就想起我的老师来。那个穿得一尘不染清清瘦瘦的老师.这是二十年前他教我们时的形象,当然也是永恒的形象。老师不苟言笑,可是有几句话到今天越发让人感慨是“经典”。他多次对我们说要多读书,衣服可以不奢华.但书要多读!现在想来.这话分量好重!这不是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的关键词吗?可老师不是名人.只是二十多年前他常这样教我们。  相似文献   

12.
岳小伟 《教师》2008,(4):101-101
古诗文教学中存在两种常见的倾向:一是老师讲得过多过细,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从词类活用到句子翻译,无一不讲,而学生听则听矣,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但未必认真读过一遍课文。二是老师上课既不讲析又不点拨,让学生自己读,深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结果,有的学生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有的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我认为这两种倾向均走了极端路线。在十几年的古诗文教学中,我始终坚信:古诗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其次才是老师的帮助和点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总结了“古诗文四步阅读教学法”。其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3.
每每想起那一天的下午,我的笑便抑制不住地浮上嘴角,并在心里这样地夸着自己:“嘿!真有你的!”那是春天的一个午后,天气实在是好,阳光明媚,暖风轻扬。书声不断的教室里却站着懊恼的我:听听,我都示范好几遍了,他们还是读得有气无力、干巴巴的。怎么办呢?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我突然间心头一动,有主意了!我“啪啪”拍了两下手掌,大声地说:“不错,不错!孩子们,这一遍读得很有进步,相当流利。如果再练一遍的话,我想会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呢!”学生们被我的表扬感染了,他们兴奋地相互看着。“听着——”我神秘的表情让所有的人都静下来,“下面我…  相似文献   

14.
等待是美     
于永正老师在给一个班的小学生上课。教学内容是课文《全神贯注》。一位学生读课文,一连读了三遍也未能读正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于老师亲切地鼓励道:“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第七遍,他终于将这段课文读通顺了。是的,教育需要等待,我们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关爱!我们知道任何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在一个一个错误的尝试中建立起来的。我们老师十分希望课堂上出现“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化境。可学生的心智水…  相似文献   

15.
姜艳花 《湖南教育》2006,(10):20-20
一个学生拿着一道应用题来到办公室问老师.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怎样解答,只是把题度了一遍,准知道这学生听后笑了:“我会了!”就跑回教室了。这老师用什么妙法把学生的疑难很快地解决了呢?原来这化老师读题很有“门道”,还很有表情呢。比如在滨“今年比去年多生产多少斤”时,把“多”字凑得很重,)己拖得很长,于是,学生就心领神会了。可见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凑题。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思、议,也能够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却很少让学生在课上写(作文课除外)。语文老师都把上课的时间用在讲解分析课文的  相似文献   

17.
一、多读多背,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我是1967年初中毕业生。学生时代,数学、外语是我的强项,而我的老师却让我喜欢上了读书,养成了多读多背的好习惯。那个年代,我没钱买很多的书,就用笔抄写,我抄写过鲁迅、郑振铎、臧克家、泰戈尔、普希金、海涅等几十名中外著名文学家的精美诗文达12个笔记本。我喜欢它们,常常翻来覆去地读,我虽然没有刻意地去背,却能流畅地背诵许多。“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就是在这些至理名言的滋养中长大成人的。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还要感谢我的老师,感…  相似文献   

18.
《月光曲》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17课(课件出示题目)。我们把题目齐读一遍!(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积极。)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没有感受到月光的皎洁:让我们再来一遍,轻轻地读,一齐感受月光的美丽吧!(再次齐读,学习状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9.
听朋友讲过一则故事: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弄清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思路.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大半还是听不懂。于是这位老师发火道:“笨死了.讲了这么多遍还听不懂!”旁边有一位学生不紧不慢地回了一句:“是啊。笨死了.讲了这么多遍还没有讲清楚!”于是教室里发出了一阵哄笑……故事不长.却久久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也引发了我一连串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孙建锋 《湖南教育》2003,(10):32-33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咱们比赛看谁把课文读得美!” “行!” “你们课前读过几遍了?” “三遍!” “咱们现在还不能比,因为我课前已经读过八遍了。即使我赢了,那也是不公平的。这样吧,你们再读两遍,然后,咱们再比。” 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把课文读了两遍。 “谁敢跟我比?” “我!…”“我!”同学们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