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4月4日上午10时许,接 完一个电话,我的手机又一次响起,刚刚说了声“你好,大河报新闻热线”,就听到有个男子的声音在电话那头急促地述说:“赶快到我们汝阳县来看看吧,我们这儿有条怪街,六七年来,这条街上家家户户的大小牲畜和家禽几乎没有养活的。而且,不断有人突然犯病,口吐白沫,浑身抽搐,已有14人犯病,4个小孩死亡,……现在还有2个男孩在乡卫生院抢救……” 我刚要询问事发具体地点,电话却突然掉线,了无声响。这个让我又恨又爱的破手机,机身便宜,而且被叫免费。别看它平日响个不停,话费不高,主要的不足就…  相似文献   

2.
偷懒留下的遗憾对于学新闻的学生来说,实习是一个难关,但又非过不可。即使是日后大家都已经走向社会成为传媒人,回忆起实习的日子来,仍然别有一番滋味。当时我在广州日报社实习,分到社会部。这个部门是专门负责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群众呼声的,包括处理读者热线电话、来信来访等。到报社研究了一星期报纸后,主任就递给我一封读者来信,让我自己一个人去采访。我粗略看了一眼,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是一封几个民工写来的信,投诉说他们共有67个人应聘进了一家自称生产打火机的工厂,厂方要求来者必须缴纳押金,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但这家工厂的老板却是个骗子,在收了钱后以进货为名一去无踪。我又看了看地址,是“石溪村”。我把广州地图找出来看,找了半天才发现“石溪村”已经到了地图的边角上了。让我这样一个年轻女孩单枪匹马去一个偏僻的村里采访一帮民工?我的脑子里顿时“嗡”的一声。我有点结巴地问主任:“请问有记者跟我一起去吗?”主任微笑着说:“现在人手很紧张,恐怕只有你一个人去。”我没说什么,但心里还有点不大情愿。当时正好有一些别的事要处理,部门的版面又马上要截稿了,我看那封读者来信上有电话,心想电话采访也一样的,就打了个电话过去,向那位民工了解有关的...  相似文献   

3.
张朔 《传媒》2022,(19):22-23
<正>今年是中国新闻社创立70周年,也是我成为一名中新社人的第22个年头。在22载新闻生涯里,驻美工作无疑是极富挑战而又感悟良多的经历。从唐人街到星光大道,从血脉相连的华侨华人到金发碧眼的“中国通”,从优美的传统民乐首度奏响杜比剧院到先进的中国造地铁第一次“开进”洛杉矶……回望常驻美国以来逾千个日日夜夜,仿佛翻开了一本书,记录着采访中许多难忘的中美故事。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悲恸的日子:1992年7月11日,我们敬爱的邓大姐与世长辞了。 7时15分,我刚起床,电话铃声便响了:“邹爱国,你立即到北京医院四楼来,有任务……”接着,对方又说:“来时也叫一个摄影记者。”我心里一沉,心想又是哪位领导同志病逝了。我立即通知摄影部王新庆,又给交通处打了一个电话。放下电话,我背上采访包就朝外走,我爱人拖住我:“吃口饭再去。”“来不及了。”我顺手从书架  相似文献   

5.
“丁零零……” 10月31日,星期一。上班后我刚在桌边坐下来,办公室的电话就响起来。我的心咯噔一下悬到了半空,犹豫着慢慢拿起话筒。 “你们怎么搞的?昨天的一版标题有两个错字,太不负责了!” “请您读读文章。这是我们的一次尝试。您贵姓?” “我是兵团机关的,姓刘。文章我一定读,看你们能‘尝试’出啥名堂。哼!” 我坐下来,长出了一口气。电话又响了,是一位姓丁的读者从工厂打来的,嗓门挺大,几乎是“破口大骂”了。他也是看到报纸就来气,文章没有读。我耐心地请他读了文章再打电话来。电话再响,我没有接,悄悄溜了出来。 中午进门,几位同事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有16个电话为星期日的头条叫好,其中刘、丁两位先生点名“要见见你”。  相似文献   

6.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上了新闻报道工作这条路。2001年5月的一天,我还在连队当副指导员。突然接到团政治处主任的电话。让我到团部去一下。原来,前卫报社的一位编辑来团里采访。因我平时偶尔发表几个“豆腐块”,故给我个机会当面向编辑请教。我不失时机地拿出刚采写的两篇稿子送去.不成想编辑看后说了旬:“你如搞新闻,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7.
郭洁 《军事记者》2011,(4):71-71
报道员小王在写一篇新闻稿,只见他一会儿拿起电话打给某连指导员:"我这还缺一个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事例,请帮忙找个例子";一会儿又给士官小张打电话:"我这稿件里需要一句话,到时我就写上是你说的"……如此一阵忙乎之后,一篇反映基层连队争先创优的新闻稿就出炉了。这种“拿靴找脚”的新闻写作方法,在一些通讯员身上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8.
“丁零零……”电话声响,我赶忙拿起听筒.“是祥科同志吗,你寄来的《新闻爱好者》每期都收到了.尤其是《邓拓与丁一岚的诗情》一文,我们几个都看了,很有兴致啊!你知道吗,邓拓和丁一岚的故事,胡老,胡开明知道得不少,胡老还是他们的‘红娘’呢?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来一趟.”  相似文献   

9.
追问个究竟     
一天,我在机关电话室,电话员说:“今天又接了一个假火警,差一点把车调出去,真气人。”说者无心,听着有意。我急忙问个究竟。原来,社会上一些人经常乱拨火警电话,谎报火警,戏弄消防队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值勤.我又问电话员遇  相似文献   

10.
纪旭 《中国编辑》2003,(4):62-63
“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一种失恋的感觉……我承认我最害怕天黑,梦被掏空的错觉……”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南门的地下过街通道里,一个长发青年拨着一把旧吉他,用嘶哑的嗓音吼着阿杜的《天黑》。这一天,是5月24日,广州各大报纸的头条无一例外都是“世界卫生组织解除赴粤港旅行警告”的消息,广州似乎在一瞬间被卸掉了沉重的枷锁,整个城市有了轻松的感觉。作为一个新闻编辑,我见证了黑暗来临又消退的全过程。此时,当国内媒体正在反思SARS如何改变着中国的时候,我,则在思考着SARS如何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1.
“月亮船,载着你载着我,载着我们的梦想飞向远方……”时间到了,轻柔的音乐合着深情的朗诵响起来,一个美丽的童话境界一圈一圈涟漪般荡漾开去……镇江新闻台“红领巾”的广播瞬间传遍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不是从事了新闻工作,也许我至今没有机会接触《新闻与成才》。那还是1988年初,我从四川市委办公室调出参与组建绵阳日报,因为没有专门搞过新闻,心中无数,使四处请教,寻找资料,仍然间发现了《新闻与成才》。翻开一看,见“新闻业务”、“作家与记者”、“新闻知识卡片”、“知识杯”、“写作杂谈”众多栏目,内容丰富,亲切实用,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阳春白雪”,像一个个老师与我娓娓交谈,对我们这种正愁不知如何起步的办报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从此,《新闻与成才》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说来也巧,一次我翻开当年第9期《…  相似文献   

13.
一打开报纸,我喜欢看新闻.什么小说的“意象”,诗歌的“叠景”一,都是那么陌生、新奇,只觉得新闻亲近、平易……里边有舍身的英雄,有活着的“雷锋’;介绍国内外的大事,传播着党中央的声音;报道城乡改革的信息,介绍“彩电怎样擦拭、保存……真是“欲知天下事,大可不出门”哩! “哎—娃呀,你也学着写写:写出村里致富的喜讯,歌颂乡亲们美好的心灵1”爱读新闻的老汉@谢辉利~~  相似文献   

14.
姜虎 《新闻窗》2006,(1):56-57
“新闻发生了,都市报在现场”,“一样的娱乐,不一样的新闻”,从加入《贵州都市报》大家庭以来。这两条信言一直被我恪守于心。一天偶然整理采访包,随意倒出了一堆机票。才发现自己在一个月内又“跑”了大半个中国。超级女声、莱卡风尚、周杰伦……,长沙、上海、北京、昆明……只要是贵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动态,作为都市报品牌板块“虎子娱乐新星闻”的领衔记者,我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奔波的辛苦自不用说,但看着喜爱都市报的读者津津有味地捧报阅读时,我心里又仿佛被温暖包裹,一些采访中的幕后点滴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5.
给元元打第三次电话的时候,她说:“你现在来吧,不然一会儿我又得去干别的了。”我说:“行。”按照房间号找过去,伸头一看又退了回来。里边布着景支着灯,分明是“第七日”的演播室。左顾右盼之后还是轻轻推开了门,才发现在演播室的一个角落里,孤零零地摆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元元正在打电话。谈话自然从这间办公室开始,元元说:“我经常要写稿子,在大办公室里静不下心,干脆把自己搬到这儿来了。”她环顾四周,接着说:“这已经很不错了,我很满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好主持人”1993年秋天,一个美丽的小姑娘怀着一个很单纯的…  相似文献   

16.
我不后悔     
1991年1月21日,上午。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的一个很平常的电话,却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我获得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这件事本身已经前前后后弄了两年有余,我也早已将它视为身外之物,外出采访,没有参加发奖仪式。通联部主任彭刚同志在电话中告诉我,“是宋任穷同志为你发的奖”;而本报副总编汪大绶接过话筒后的第一句话竟是:“春阳,我事后真有些后悔,无论如何应该让你赶来就好了。”我当时心灵一颤,一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都想写点东西,可总是感觉自己文字欠佳,没有勇气提笔,然而心中涌动的太多感动按捺不住,汇成一句话:谢谢您《军事记者》!自参加新闻函授与您邂逅以来,到今天的相知相悦,每次与您约会都使我欣喜若狂。每次《军事记者》拿到手,我便会细细地品味咀嚼着“业务探讨”、“佳作欣赏”、“新闻讲台”、“通讯员园地”等专栏,对一些“经典”的东西及时地记下来,看了一遍又一遍,唯恐漏下一个字、一个符号。您浓缩新闻写作的精华,彰显新闻人的智慧,这也许就是您深入人心的原因吧。一直以来,您如良师为我输送知识,似益友教我深思生活领悟军旅;您…  相似文献   

18.
齐玉芹 《青年记者》2006,(10):79-79
开发新闻资源是增强媒体自身优势的重要途径。徐州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有意识地开发新闻资源,并在实践中尝试着对新闻资源的“再生”、挖掘和进一步整合“经营”,收到了较好的回报。通过多种途径,开发新闻资源开设新闻“110”。我们借鉴公安设立“110”的做法,开设了徐州新闻“110”——85698303新闻热线电话,方便群众提供新闻线索。听众电话一打,我台记者及时赶到采访,新闻热线电话的开设,不仅能密切电台与听众的关系,而且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新闻线索,从而采写出独家新闻。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听众拨打新闻“110”提供的新闻线索,时效性、新闻性…  相似文献   

19.
我一接到第五期《新闻爱好者》,就被《庄稼棵里也出新闻》这条标题吸住了。翻开一看内容,更是爱不释手。我边看边想,看了四五遍。我周围的几个新闻爱好者也争相传阅。我是初学写新闻的,写作水平和认识能力都很低,写的稿件常常石沉大海。原来总认为自己生活圈子小,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什么新闻可写。看了吴学斌同志既有经验,又有实例的文章后,我去掉了“没新闻可写”的包袱,也学得了吴学斌同  相似文献   

20.
眼看着墙上时钟的指针指向了下午5点半,我正准备下班。"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了。"呀!不会吧?今晚的球赛又看不成了!"我有点懊恼。电话那头果然是主任的声音:"熊医生,来了一个肾衰的病人,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