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笛 《广西教育》2007,(7C):39-40
一位父亲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的未成年的孩子们要求看一部“少儿不宜”的电影,因为电影的主演是他们最喜爱的演员,而且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好。电影之所以“少儿不宜”,是因为影片中有极少量性和暴力场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馅饼     
一位父亲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的未成年的孩子们要求看一部“少儿不宜”的电影,因为电影的主演是他们最喜爱的演员,而且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说电影拍得很好。电影之所以“少儿不宜”,是因为片中有极少量性和暴力的场面。但父亲一直都不同意,他甚至从不跟他们摆理由讲道理,  相似文献   

3.
一位父亲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的未成年的孩子们要求看一部“少儿不宜”的电影,因为电影的主演是他们最喜爱的演员,而且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说电影拍得好,电影之所以“少儿不宜”,是因为片中有极少量性和暴力的场面。但父亲一直都不同意,他甚至并不跟他们摆理由讲道理,而是摇摇头说一个字“不”!那天晚上,父亲问孩子们是否愿意尝一尝他做的馅饼。他说,这些馅饼采用的是他们最喜欢的馅料,另外还添加了一些新的东西。孩子们问添加的是什么东西。父亲语出惊人:“苍蝇”。不过,他很快安慰孩子们说这只是一只很小的苍蝇,其他馅料则是绝对新鲜和优质的…  相似文献   

4.
我喜欢看电影,动作片、喜剧片、爱情片、纪录片,只要不是少儿不宜,我都爱看。看得多了,父母自然要出面干涉。于是,我被禁片一个月。这一个月中,我每晚都梦到电影,而且是生活中的电影,主角是我们班里的各位朋友。  相似文献   

5.
娱乐玩耍本是少年儿童的一大天性,也是保证其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然而时下诸多娱乐形式或对少儿产生不利影响,或被家长、教师们视为“少儿不宜”,使得学业繁重的孩子们在仅有的闲暇里仍然无法获得轻松。电视、电影,尤其暴力、色情内容充斥的低品位影视作品,时下对辨别能力  相似文献   

6.
简论电影艺术概念的当代性修倜关键词电影艺术概念,当代性在20世纪的今天,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早已深入人心。但在电影诞生之初,它并不是作为一种艺术为世人瞩目,而是作为一种“新科学玩具”和“视觉消遣品”吸引观众,它的魅力在于它那“实地捕获的自然景象”。因此,...  相似文献   

7.
朱淑妍 《学语文》2006,(6):7-18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上至七旬老翁,下至稚龄孩童,而其中最热心的恐怕就是中学生了。于是有人担心其中“少儿不宜”的内容会“毒害”中学生。笔者通过对某中学2005级7、8、9、10四个班的248名同学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学者只是杞人忧天,阅读金庸作品不仅可以健全学生人格.更有助于他们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下面的调查表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在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七十三届奥斯卡电影评选中荣获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指导/道具、最佳原创音乐奖四项大奖。这部完全中国化故事题材的影片为什么受到西方人亲睐,并引来一片喝彩和盛赞呢?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好莱坞”的电影文化东方策略:1.挖掘与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相一致题材。2.利用华人打造地道的“好莱坞”主流电影,以期占领潜在的电影市场。3.让观众对电影的东方情结转化为“好莱坞”的商业企图。电影作为极其丰富的文化叙事符号,它不仅包含着对一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镜像图解,同时也包含着经济、商业运作的内涵。因为,电影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艺术完美之境地。入世后的中国电影也将面临“民族电影”全球化的问题,通过借鉴“好莱坞”的经验,来装备我们自己的民族电影,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参考》2009,(9):27-29
据2009年7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消息,网络安全公司“电子安全教育”(E—Safe Education)对3万名英国学生进行的数据监测后发现,英国中小学的电脑系统让10%的有害信息成为“漏网之鱼”,而且从手机、相机下载的一些信息在现有的学校电脑过滤系统中“逃之夭夭”。研究人员表示.儿童们仍然可以看到少儿不宜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格林童话集》中存在的“少儿不宜”的问题从1812年的第一版出版后就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今天,关键在于:面向儿童的童话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丰富复杂的世界(当然也包括阴暗面的一个世界),还是大人所划定范围的、希望孩子看到的被限定的、虚假的经过“杀菌消毒”的完美世界,像其他民间文学一样,《格林童话集》的内容可谓光明与阴暗,美好与丑恶甚至糟粕并存,真正的糟粕,不仅少儿不宜,大人也不宜,像宣扬因果报应、等级观念等,而这需要给孩子们讲《格林童话集》的父母们做一些润色及阐释工作。  相似文献   

11.
“大后方电影”是中国电影史“战时中国电影”时段的主导性维面。作为相对复杂的电影历史现象,“大后方电影”研究应该确立动态通连的观照态度,侧重针对官营电影体系的建立、电影创作和电影化建设几个重点维面,注目于内在联系性,灵活采用多种方法,真正理清复杂交错的内在纹理。  相似文献   

12.
“诗散电影”是兼具了“诗电影”和“散电影”的某些美学特征的一种崭新的电影样式。它具有开放性的叙事姿态和主题表达,自由松散的结构方式以及由隐喻、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段营构的诗性的美学特征。中国电影《周渔的火车》、《巫山云雨》、《西施眼》和外国电影《恋恋三季》、《青木瓜香》是“诗散电影”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广西教育》2006,(1C):86-89
从1905年我国的第一部电影诞生至今,足足走过了100年。电影正式诞生于1895年末,很快被当作一种“新奇的玩意”输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的电影放映。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包括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在内地理区域的电影制作者和艺术家重新塑造、想象现代民族国家形象的诸种方式,分析“跨民族电影”“华语电影”及“华语语系电影”等术语在跨国电影史、华语电影理论和世界电影研究的框架中如何重新创造当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形象,可以看出华语电影的疆域并不是一条单一的直线,而是由复数的历史、多种的发展线索以及多地域建构来组成的。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离散之地,在电影的主体性建构中均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悠悠电影坊”成立于2002年,原名“影视研究社”,于2005年更名为悠悠电影坊。第一任社长孔令谦,指导老师俞文静。社团本着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优秀影视作品的目的,曾在校内举办过多次大型活动,如“英雄”、“动漫”专题海报的展出,“我最喜欢的电影”评选活动,化妆舞会等,不定期组织社团外出观摩电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近读《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2期发表的关于“校长的人格魅力”的专论,所得到的感受是,不读这篇大作,对这个问题似乎还多少明白一点,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反而糊涂。自然,是自己糊涂。一何谓“魅力”?据作者援引《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它指的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不过,“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都称得上“魅力”么?譬如,看了某一部电影的广告,很想去看这部电影。看了以后,即使觉得不错,甚至很好,而可能觉得它并没有什么魅力,自然这不意味着这部电影一定对别人没有魅力。那份电影广告居然把人们吸引到电影院,不可谓没有很大…  相似文献   

17.
蒋珍云 《广西教育》2007,(9A):37-37
一、关于从众心理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与朋友讨论一部刚刚看过的电影,虽说你觉得电影“好”,但电影观后感讨论将近结束时,你发现自己也接受了这样的想法——该电影是“难以置信的垃圾”。或者,本来你认为这部电影糟透了,讨论之后,却觉得这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精彩的电影。我们逛商场的时候,经常会因为许多人都买一种东西,便认为那东西一定值得买,盲目地买了,回家之后才发现买回的东西不仅质量不好,而且根本没有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暴力、色情电影场景具有非常明显的心理暗示,有时成人都不一定能抗拒,更何况年幼的孩子。如果长期观看色情影片,男孩子可能会产生性暴力倾向,而女孩容易产生性恐惧心理,对成年后的生活都有不良影响。心理学家也提出,成人电影对儿童心理负面影响会伴随其一生。有关专家呼吁中国尽快出台电影产品分级制法规,并建议借鉴国外的做法,将国产电影比较科学地划分为三个级别,即少儿不适宜片、儿童片、普通片。(摘自《人民保健报》)成人影片,少儿不宜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电影接受时,接受美学的许多成果给我们以借鉴和启迪。本文认为,原来的电影研究重于研究电影的“第一文本”,忽视了研究电影的“第二文本”,忽视了对电影观赏心理的深入研究,因此主张,要注重对电影作品本身的研究,对电影艺术家及创作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咖啡好喝。少儿不宜目前,市场上的咖啡可算是一种高级饮料,人们饭后、娱乐时都喜爱喝上一杯,解油腻消疲劳。但儿童不宜饮用咖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