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纷呈,但有的课堂过于追求"时尚"与新颖,花样多了、环节多了,同时无价值的活动也多了;有的课堂刻意制造"看点",热闹非凡,实则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有的课堂师生对答如流,但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教师不是循着学生的学习需要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2.
和谐课堂的构建取决于教学活动中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教学中师生和谐互动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对教学的"和谐互动性"认识不够或者很片面,有的教师认为一节课"提问"越多,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就越好,课堂就越"和谐";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讨论的"时间越长",课堂教学"互动性"就越好;有的教师认为把教学的"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的"互动性"就强了.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让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新课改,让语文教学越来越精彩。然而去掉诸多华丽的外衣,就会透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课堂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透露出浮躁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并没有被真正的调动;有的课堂一味追求生成而影响到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甚至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追求教学的精彩而抛却了诚信,对学生进行"忽悠"。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呢?"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课改理念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了高中历史教学,但在基层历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纰漏:比如有的课堂看似精彩,但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有的课堂因缺少教师的相机诱导而显得毫无层次感、逻辑感;有的课堂主题缺失,课堂教学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落实上,没有重视并挖掘隐藏在历史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教育价值等等。概言之课堂教学既无思想立意,亦无鲜明的教学主题,即"课魂"缺失,而没有"课魂"的教学只能是"一盘散沙",故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急需呼唤"课魂"。  相似文献   

5.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课堂:有的教师一味追捧现代媒体,课堂在声、光、电、色的"狂轰滥炸"下走向了华丽的虚幻美与形式美,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有效的培养;有的课堂,为了追求教学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十分重视教学互动,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教学互动"认识不足,有很多课堂"互动"只是形式上的、浅层次的、表面的,有的甚至是无效的。如课堂中师生个别的"动"比较多,师生群体的"动"比较少;表面形式上的"动"比较多,思维本质上的"动"比较少;学生单方面的"动"比较多,师生双方交互的"动"比较少;要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应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问答有道、回归生活、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真的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大家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探索,即彰显了课堂的生命,又凸显了学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眼下,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许多有个性、有思想的老师,纷纷通过自己的课堂,表达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这样的景象令人欣喜.但我们发现,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课堂:有的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课、情感课;有的十分在意文本中的文学因素,将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赏析课、文学指导课;更有的过分展示教师自身的个性,热衷于上"另类语文课",仿佛越"新"越好,越"奇"越妙.  相似文献   

8.
连云港市针对中小学教学提出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理念要想真正得到落实,有什么具体方法呢?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有的为了开示范课而进行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显然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将小组合作学习当作课堂的一种模式,简单地罗列一些问题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而课堂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该如何建立与管理学习小组呢?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建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正>教师有意识的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无疑是理想课堂的源头活水,这样可以更好的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乐园.一、创设情境促进资源生成案例1在教学《统计调查》一节时,教师从学生的切身爱好出发,问:"你们在课余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啊?"有的说看书,有的说打球,有的说听音乐,有的说下棋,有的说绘画,……"现在老师要调查同学们的兴趣爱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自主探究活动已越来越多地走进数学课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教学效率却不高:有的情境创设过于复杂,学生偏离了数学的轨道;有的探究内容过多,学生探究费时费力;有的探究缺乏必要的支持,学生无从下  相似文献   

11.
陆素兵 《考试周刊》2012,(84):42-42
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今天,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随之而变化:动手操作多了.交流多了,表现展示的机会多了,然而去掉诸多华丽的外衣,就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课堂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透露出学生作秀的痕迹,学生并不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有的课堂一味追求学生为主而影响到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低效性甚至无效性;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追求教学的精彩而忘记了教学的精髓,忘记了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就此.我想谈一谈有关于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正>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的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课堂拘谨而刻板;有的课堂和谐而融洽,有的课堂冷淡而紧张。"活"的课堂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强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融洽,课堂上不断有生成,不断有发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容易激发起成就动机和进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是教师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交流、增强教学实效的重要教学手段和必备的教学技能.现实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人人都用,却不是人人善用.如有的发问像画龙点睛,有的发问却似画蛇添足;有的发问能扣人心弦,激起学生的层层波澜,有的发问却显得无的放矢,索然乏味;有的发问能驾驭全局,使整个课堂渲染在深深的思考之中,有的发问却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甚至导致学生概念的错误……那么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如何扬"长"避"短"?笔者认为,"善教者,必善问;善问者,必善工".要达到课堂提问的最佳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备课时要重视并精心创设课堂设问的切入点,优化课堂设问点设计策略.本文以高一经济常识为例,谈谈思想政治课课堂设问的切入点及其设计的优化策略与艺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式各样的英语教学模式纷繁叠出,有的课堂盲目追求"热闹",让课堂成为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通过简约化的教学手段来摆脱英语教学"耗时多,低效能"的现象;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英语知识技能,让英语课堂更高效。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学的"前沿阵地",有的课堂点燃了创造的火花,有的课堂桎梏了生命的活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课堂≠教室",课堂不是一个无生命的物质空间,而是一个充满  相似文献   

16.
正为什么有的课让人回味无穷,有的课却索然无味呢?我认为这与课堂是否重视了教学细节的优化有很大关系。精彩的教学细节,有如源头活水,使课堂清亮无比;又如点睛之笔,使课堂生动活泼。在备课时我们要注意细节的预设,课堂上我们更要注意细节的生成,让细节激活整个教学。在此,我结合《灰椋鸟》一课的教学,谈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思考。一、细节要"细"【内容】讲解分号的用法。【原教法】教师讲述:一个长句中有几个并列的分句,这几个分句之间就用分号隔开。  相似文献   

17.
<正>看老师们观课,经常能捕捉到一些有趣的镜头:有的老师一下课就急着上台拷课件;有的老师在观课的过程中击节赞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有的老师无论课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喜怒也绝不形于色,顶多"微颔之"。揣度这几种镜头背后的心理:第一种大约是希望借鉴好课的经验,模仿教法,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二种可能是希望欣赏课堂教学这一特殊表现形式的艺术之美,领略授课者的教学风采,享受课堂的戏剧氛围;第三种也许是希望发掘公开课的实际价值,理性思考授课者行为的动因,获得深层次的教学启迪。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改给教育界带来了新气象,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课堂上出现了以往课堂少有的活跃氛围。新课改真的让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但是,随着新课改实验的展开,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有的班级开展的教学课堂也是热热闹闹的,但却是该讲的未讲得清楚,该听的未听得清楚明白;学生做起作业一塌糊涂,或乱写一通,应付了事;学生的学习成绩仍是原地踏步,或出现了班级成绩两极分化;教学目  相似文献   

19.
[课例]星期二下午第一节课,笔者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便听到了"叽叽"、"叽叽"小鸡的叫声. 笔者走进教室,学生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端坐着,目光注视着老师:有的头低着,不敢正视老师;有的故意起哄,阴阳怪气地说:"这声音真美,比某些人说话的声音好听多了":有的一本正经地说:"这是课堂,应严惩那位带小鸡的同学."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动笔墨"一般有两种形式:写批注和小练笔。其中,小练笔更是犹如一缕清风,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由于小练笔能紧密结合课文情境,有效发挥读写结合的作用,深受广大老师的喜爱,在课堂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实践中也出现不少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练笔目的不明确,生搬硬套,有为练笔而练笔之嫌;有的练笔忽视甚至背离文本价值取向,随意引申;有的时机不当,在教学情境不到位时"硬写";还有些练笔交流评价走过场,浮于表面。凡此种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以摸索出阅读课堂练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