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数字技术给出版业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与传播媒介,但也形成新的挑战,传统出版业面临生存竞争的大变局。在所有可供选择的方略中,集团化数字转型,品牌建设是所有出版主体创新发展的制胜法宝。一、出版业的集团化随着文化产业市场与竞争的日趋国际化,从单体社逐渐走向集团化,是出版业生存发展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集团化给出版社带来的机遇是:一是可以合理配置资源,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集团化后,出版社可以在发行、物流、财务等公共平台进行统一运行,  相似文献   

2.
2010年整个出版业发展的主题是发展方式转变,集团化建设是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出版集团在整个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出版集团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获得了双丰收。  相似文献   

3.
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出版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现状,探索出版管理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国出版业的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格局的确定,使出版业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已成定局。出版业的改革,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一是在改革尺度上处理好出版业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精神产品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又要建设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今后出版业的改革更要注意从精神产品的特殊性出发探索出版管理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出版业体制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版业集团化的趋势加快。我国的出版业是在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粗放型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散、滥”现象,出版资源分散,出版单位数量众多,规模普遍较小,投人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差,不利于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也不利于管理。出版集团的出现,是对出版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和国外大型出版集团争相企图进入中国市场的背景下,出版业集团化尤其显得必要。应该看到,在目前出版业集团化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既是我国出版业应对加入WTO后国际竞争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现阶段我国出版业发展的一种客观要求,更是出版领域一场深入的体制改革。这场改革涉及到政企分开、投融资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等诸多领域的体制性问题,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是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从政企分开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两个方面浅述这个问题。一、政企分开与资产授权经营仅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出版集团化建设主要是解决产业集中度,即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问题,但从推进出版产业市场化进程、在加入WTO背景下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出发,集团化建设的另一个更…  相似文献   

6.
王建平 《出版参考》2009,(23):12-12
当下放眼全国,除少数几个省的新华书店外,几乎都成了发行(集团)公司。集团化建设的速度之快,令人刮目,但集团化建设后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是否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就另当别论了。毫无疑问,集团化建设作为我国国有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和改革的重要手段,其意义毋庸置疑。但快速的集团化建设后,体制、机制、管理跟不上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回顾我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大部分都是“先发展,后规范”。新华书店目前的情况也是如此。“集团”公司是成立了,  相似文献   

7.
集团化忧思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环境下组建起来的出版集团,无法成为一个开放性产业体系下的市场主体,一元化产权结构根本实现不了政企分开,也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法人财产制度。我们之所以要组建集团,是因为相信集团比单个出版社或书店更有效率,但目前我国出版业集团化的优势主要来自对关键资源的垄断,以及在某些项目上造成竞争对手的进入壁垒。出版界对集团化建设有一种不可低估的抵触情绪与消极态度,很多出版社甚至希望不加入集团。  相似文献   

8.
繁荣我国出版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名符其实的朝阳产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然而,繁荣出版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出版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重大关系。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仅仅把出版作为宣传舆论工具,只强调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出版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创意出版应该用文化管理的方式管理,这本是理所应当的,可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许多出版社都采用人为管理和制度管理模式,直至目前,出版业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但人为管理和制度管理仍然是出版管理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金龙 《编辑之友》2012,(8):126-128
本文分析当前美国出版业的发展轨迹、运营特征,对于正在实施的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出版业集团化建设,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和重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