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美国>是苏珊·桑塔格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这个由历史人物改编成的故事中注入了自我意识,她通过玛琳娜的奋斗之路来展示女性适应社会、取得成就的坚毅与失落,"美国梦"背后取舍两难困境,其中寄托了作者对在消费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保持真我之间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2.
用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原则解读《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法国"新小说运动"的旗帜阿伦·罗伯—格里耶编剧,阿伦·雷奈导演的作品。回忆与忘却的主题在非线性的叙述中形成一种迷乱、不安定的视觉风格,在人物的潜意识中将过去、当下;回忆、现实;梦境、幻想等相互缠杂,时空的错乱性,"物"的指涉性,事件的无序性以及意义模糊性等表现不确定性的写作手法使它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4.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盛极一时,尽管评论界莫衷一是,但这一流派的共同点清晰可见。其中,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以巴塞尔姆的小说《气球》为例,探讨后现代主义小说在语言、情节、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格什温是美国著名作曲家,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具有典型的美国风格,作曲家将欧洲传统技法与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成就了美国音乐史上一部永久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钓鳟鱼》是理查德·布劳提根的代表作,鉴于布劳提根诗人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使得本书的翻译难度倍增。该文采用异化策略,尤其对《在美国钓鳟鱼》中的隐喻和比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与探索,结合布劳提根诗歌叙事的小说化特征,试图为本书的翻译再版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章丽华 《辅导员》2009,(3):60-60
李岚清说:“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对素质教育却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多学了一门才艺,如绘画、舞蹈、钢琴、演讲等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在写到他的儿子矿矿3岁时报了一个国画班,学了没多久寄给他的作品竟让美国教授以为是哪个著名教授的作品。在很多家长自认为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美国在心中》的三维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心中>是菲律宾裔美国多产作家卡洛斯·布洛桑的代表作,也是亚裔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在这部自传中,传记事实与历史事实随处可见,极其丰富具体.它们与自传事实水乳交融,三位一体,构成了<美国在心中>里事实的三雏性.  相似文献   

9.
多丽丝·莱辛以风格多变的文学创作风靡于二十世纪英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界。与作者获得诺贝尔奖同年发表的小说《裂缝》(2007)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笔者通过对小说人物、情节和主题三个方面的分析,认为《裂缝》时间叙事上的不连贯和断层、没有固体本体的人物以及飘忽不定的主题都赋予了小说极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在成长小说中,青年人不论是从天真走向世故,还是从世故走向成熟,都需要面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因素,这种人生的不确定性在罗伯特·潘·沃伦的成长小说《黑莓之冬》中,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均得到充分体现。文章通过对《黑莓之冬》中的天气变化、人物命运和开放性结尾进行分析,得出人生中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其不确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性的作家及评论家之一.《死亡之匣》是桑塔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重点从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深入分析、论证《死亡之匣》的创作是如何运用陌生化理论,取得了新奇的艺术效果,从而带给读者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2.
桑塔格的批评话语里,“风格化”与强调总体的内在表现力的“风格”不同,前者更外在且偏向于单纯的修辞表现力度和装饰强度。桑塔格垂青“风格化”艺术如“坎普”,“坎普”的反严肃以及任性表明桑塔格的先锋立场和极端形式主张。  相似文献   

13.
在"诗"与"思"的关系问题上,桑塔格以"思"作为一种材质,服务于艺术形式或风格,即使"思"以一种悖谬形式出现;在"诗"与"善"的关系问题上,桑塔格指出道德愉悦在于像形式一样引出意识的智性满足,且艺术感受力更能滋养道德选择力。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西方后现代主义酝酿之际,各种文艺思潮纷纷涌现。桑塔格在此时发表了《反对阐释》、《论风格》、《关于"坎普"的札记》等多篇文章,后结集出版命名为《反对阐释》。在这些文章当中,桑塔格提出了新的批评理论,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时,她为先锋文化摇旗助威,她也因此成为新型文化的代言人。桑塔格留学法国的学习经历和美国当时的文化背景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促使桑塔格最终成为新型文化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5.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中的文化研究关键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文学艺术家、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对于西方文化中"疾病隐喻"的分析表现出了发微见著的洞察力,言语犀利,不乏睿智,但散文化的风格使其缺乏深层的理论分析和论证.桑塔格的批评实践中隐含着几个重要的文化研究关键词--意义与话语、身体与身份、隐喻与修辞,这些概念和术语有助于对"疾病隐喻"中涉及的一些文化研究问题进行更加理论化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苏珊·桑塔格的“艺术色情学”强调“身心”的不可二分,主张艺术向“身体—主体”的回归,其“色情”的基础为爱欲。后者作为一种生命力基础,与审美共同指向自由。苏珊·桑塔格的“色情学”对于艺术感受力和艺术形式的重视对于当下理论至上的艺术批评界和理论界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桑塔格的形式论与俄国形式论的形式陌生化、整体性追求以及色情学诸多美学主张有一致性和内在传承。种种迹象表明,对于包含文学批评在内的艺术批评,只要不远离艺术中真正的生命体验,形式论仍然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文艺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反对阐释"是苏珊.桑塔格对西方先锋艺术研究的产物,一经提出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的反阐释观从保护人们的艺术感受力、修正人们的阐释观以及批评观念方面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也存在着注重形式、轻视意义的消极性,因此是一种积极性和消极性并存的先锋理论。正确认识桑塔格的反阐释理论无疑对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拉美战略是战时美国大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就逐步谋建自己的拉美战略,同纳粹争夺拉美,从中立过渡到非中立,随着欧洲战事的进展,又着手建构美洲的防务合作体系,其拉美战略初具框架。这为其后来拉美战略的展开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选取了《恩主》和《死亡之匣》两部作品为例对桑塔格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桑塔格理论的实践意义:世界和人生是荒诞的,并且梦幻和死亡充当了实践载体的角色;同时桑塔格的反对释义理论具有局限性,即实践的不彻底;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从而表现出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