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学习语文就是要识字、读书、写文章。识字是读书的基础,而读书又是写文章的基础。“要仔仔细细地读”,就是读书不能马马虎虎,粗枝大叶。阅读每篇课文都要认真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2.
朱绍禹先生说:“给课文作注,要注得准确无误,就要求编者是造诣深厚的语文学家;注得适应教学需要,就要求是精通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教育家;课文内容涉及百科知识,又要求编者是个杂家。”应该说,我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注释内容准确,安排严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综观我国以往语文教科书的注解,在“授知”方面内容不可谓不丰富,有题目解释、作者作品介绍、字词音义的注释,还有典故的介绍等等;在“助读”方面,主要采取两种形式,第一种也是较多的一种是在课文的“预习提示”或“单元导语”中给出,第二种是对课文采用加注加评的方法。这样的注释,离真正…  相似文献   

3.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最是真。”那么“,真”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一、回归本原——莫忘语文来时路语文虽包含“知情意行”诸多内涵,但语文课毕竟有自己的专司之职——学语习文。特级教师金明东在执教《雨中》一课时,始终都把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与涵泳放在首位。请看:师:请大家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词语。(学生充分读书、画注、质疑。)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认为值得研究或读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看着这些词语,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结合句子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如还有读不懂的可以查阅相关资…  相似文献   

4.
翻读语文课本,在课文正文页下,都见有“注释”(亦称“页下注”)。对待课文的“注释”,有的学生不很重视,他们或许认为,读书主要是读课文,至于“注释”则可读,也可不读。他们不知道,其实“注释”是很重要的文字,它们是教材编者根据阅读要求精心编制的,扫清阅读障碍是一个目的,提示学习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是又一个目的,因此,“注释”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时,认真阅读“注释”是忽视不得的。  相似文献   

5.
一、重视“注释”教学。语文课文下面的注释,是帮助同学们用来释义、析疑、解惑、读懂课文的有效辅助工具。但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读注释的习惯,读书时往往不善于读或根本就忽视了,因而不能更好更透彻地理解课文。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缺陷,应当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蠧》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课本上的注释有的较详尽,有的地方显得粗略,有些学生尚难弄清部分词句。因此,本文试对《五蠹》作点补充注释,以利于对该文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其中“以为民先”课本注为“带头干”,这是意译,落实到具体字词,有些学生就搞不清了。其实这句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艰苦性,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引导他们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无论读或写,都要认真。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这些都是学好语文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这次高考对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当有所教益,有所震动。学生的低分,应该说是对教师的无声的谴责。低分启示我们,语文的教与学都应当十分重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从字词句着眼,从字词句入手。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艰苦性,引导他们打好基础。“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练习要踏踏实实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10.
初一册 第五单元《论语》十则[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认读字词 ;2 理解各则语录 ;3 整理、积累语言材料。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 ,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三、创新意图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四、教学过程第一个教学板块 :认读课文。 (1 5分钟左右 )1 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2 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3 听读课文 ,注意校正读音 ,体会语调。4 分“则”朗读课文 ,每读一则 ,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5 分学习小组 ,读课文 ,说注释 ,说译文。6 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第二个教学板块 :析读课文…  相似文献   

11.
朱绍禹先生说:“给课文作注,要注得准确无误,就要求编者是造诣深厚的语文学家;注得适应教学需要,就要求是精通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教育家:课文内容涉及百科知识,又要求编者是个杂家。”应该说,我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注释内容准确,安排严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的注释存在前无注而后有注、当注而无注、"通"、"同"混乱等方面的问题,对语文教师的备课,学生预习课文和课堂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应引起教材编辑的高度重视. 一、前无注而后有注 课本中同一个词在前面的课文出现时未加注释,但在后面的课文中出现时却加了注释.  相似文献   

13.
翻开《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教材》)的任何一册,在《教材说明》中都有这样一段话:“自读课文×××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每课一般用一课时。少数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自读课文的自读提示中所提的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课文后的练习,可灵活掌握,不要求全做。课文注释从简,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这就告诉我们.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的阅谈课文(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是“九义”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是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好方法。要使预习扎实有效,同学必须做到“五读”,即读“提示”、读课文、读注释、读插图和读课后练习一、读提示。“提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对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要熟读背诵。”熟读,背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我们的先辈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历来都很珍视这个宝贵的经验。《三国志·魏志·王肃传》的注里记有当时经学家董遇的一个故事: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不收弟子,认为要了解一部书,用不着请别人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已使用数年,并且在第一版发行以来经过了多次修改。每篇课文下面的词语注释绝大部分都简明妥贴,但也不无可以商榷之处。今就高中课本部分按册循页提些意见。陋议妄陈,尚请教正。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9月版)1、第15页注①[鬼门关]比喻凶险的地方。按:此注应先注本义: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然后再注转义。这样,对课文原句“泄滩青滩不算难,崆岭才是鬼门关”的理解才会明确。2、第17页注⑤[七真]即七仙。按:应再注明真人即仙人。真人是道教所说修行得道成仙的人。  相似文献   

17.
教学大纲规定,“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这里讲的,既是学习态度问题,也是学习习惯问题。叶圣陶先生从来就十分重视习惯的培养。一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谈到培养习惯问题的地方就有几十处之多。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他强调说:“因为阅读与习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教例简述]这是一节教读课。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行三年制初中语文三册第八课《口技》中的“会”,课文中注为“集合”。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会”的注释有十条,第一条为“聚合、集合”意。可见课文注释所取的是第一条。然而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中译为“正好碰上”,乃是按注释第十条“恰巧”、“正好”注,词典上明确标明”书”字,表明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另据《辞海》有关“会”的注释有  相似文献   

20.
2004年6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对《孔雀东南飞》的部分注释又作了修改。尽管如此,课文的一些注释仍然值得一议。一、此“结发”非彼“结发”课本对“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作了如下注释:年少时结为夫妇,相亲相爱地过活,死后在阴间,也相依为伴。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