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课本《陈涉世家》有言:“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对该句中的“剑挺”,课本解释为“剑拔出鞘”,笔者以为不妥。理由有三:①尉“笞广”,即已对广实施了鞭刑,证明他尚未起杀广之心,如果有杀心,何不先拔剑而杀广?②如果剑是被尉拔出鞘的,剑把子应当是被尉攥在手里,赤手空拳的吴广岂能轻易夺到?更何况吴广倘若搏斗夺剑,也一定需要一些时间,另一名尉岂能袖手旁观,坐观同伴被夺剑而杀?③这一解释语法上有问题。“剑挺”释为“剑拔出鞘”,“尉剑挺”则为“尉剑拔出鞘”。“尉剑拔出鞘”到底是“尉的剑”拔出鞘,还是“尉/剑拔出鞘”,即尉是主语,“剑拔出鞘”是谓语?若为前者,“尉剑”是一对直接成分,注释显然破坏了结构层次;若为后者,则不合古汉语句法规则。按古汉语句法应说成“尉以剑挺”之类的句子。由此可见,这一解释是错误的。其解释依据大概出自《说文解字·手部》:“挺,拔也。”《唐睢不辱使命》中“挺剑而起”的“挺”便是“拔”之意。  相似文献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寻常景、平常物中感悟人生,是散文《拔稗子》与这些千古名句的共同处。《拔稗子》托物言志,借“稗  相似文献   

3.
“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李广射虎》) “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大作家的小老师》)  相似文献   

4.
剑坚不可拔“剑坚”为什么会“不可拔”?一般不作注释,但疑点仍在。《广雅·释诂》:“元、良……坚,长也。”王念孙疏证:“‘元、良’为长幼之长,……‘坚’为长短之长。……逸周书·谥法解云:‘坚,长也。’”其实还可以再引本例。下文有“因剑长”彼此参证。译文:“剑长不可以拔出来。”荆轲刺秦王所用之剑当然越坚越好,这里是说因剑长致误。  相似文献   

5.
是ba还是bo     
是ba还是bo赵学作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古代汉语》,都编选了《诗经·七月)一文,而且都对“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句中的“发”一词做了解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为“发(biba必拔),寒风呼啸声”;《古代汉语》中为“发...  相似文献   

6.
渐渐 《家长》2013,(11):43-44
儿童节,儿子的学校放假一天、儿子说过几天学校要组织他们看动画电影《魁拔2》,但是他没有看过第一部《魁拔之十万火急》(以下简称《魁拔1》),他担心两部电影情节相互关联,怕衔接不上,于是让我去网上下载,供他“恶补”一下。我照办后,儿子津津有味地看起《魁拔1》,闲来无事的我也坐在一旁看了起来。  相似文献   

7.
词汇是一个系统,词义也是有系统性的.本文运用词汇语义学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对《汉语大字典》中的“拔”(b á)字的动词义项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各义项间的联系及其历史演变,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大字典》中“拔”(b á)字的动词义项做更系统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些古代服饰词语的释义值得商榷,如“拔”、“凤冠”、“冠”、“绒”、“拥”、“矮”、“纱帽”、“绅”、“刎”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说起,以此引出世俗人中所谓的“孝道”含有很多的“异质”成分,往往将极端性的个人行为视为衡量标准和行为标尺,并进一步考察传统“孝道”思想的源头——《论语》中的“孝道”思想,然后再审视夏侯惇“拔矢啖睛”背后所折射的社会现象。这其实是封建王朝“孝治天下”的思维,将《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加以改造,将“孝”和“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治国的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识记汉字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形近字、同音字,很容易混淆、记错这些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不断研究、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方法,效果不错。我根据学生常把“拔”草的“拔”写成“拨”的错误,想出了一套教学方法。教学时,我这样设计:“老公公的大萝卜要收了,他用手(板书提手旁)拔呀拔,可是拔不动。他请老婆婆、小朋友、小花猫、小花狗一起来拔。那么多的好朋友都来拔(板书:友),汗都流出来了(加上一点),把萝卜拔起来了。小朋友们听了这个‘拔’萝卜的故事可要记牢:拔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好朋友流了汗…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 例如,在教“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小兔拔萝卜”的情境,图的左边画了一只灰兔,对话框中出示了“我拔了36个萝卜”;右边画了一只白兔,对话框中出示了“我拔了28个萝卜”。  相似文献   

12.
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明·浮白主人《笑林》  相似文献   

13.
要爸爸干啥     
前些日子,《家长》杂志的编辑推荐我看下面这篇小文,让我在父亲节之际写点感想。说实话,身为爸爸,看过这篇文章之后,真好似是“凉水浇头,怀里抱冰”,心啊,是拔凉拔凉的。虽然文中罗列的“罪状”我大多都没有,但我没有并不代表其他的爸爸没有。爸爸的“权威危机”早已是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六年制《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拔苗助长》一文有这样一句“他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高了一大截”。以此推断,秧苗并没有被拔断或者被完全拔出。根据生活经验,被拔的秧苗只要有根还在土壤中,秧苗就有生的可能。可课文在最后却写道“都枯死了”。“秧亩都枯死了”,从字面可以理解为秧苗全死了。文章是否前后矛盾芽我在教学本课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秧苗只要还有根没有被拔断,只要有水就会再长的,秧苗能都枯死吗芽”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回答学生呢芽如果说“枯死”是一个偏义词,侧重于“枯”,这样解释给一年级的…  相似文献   

15.
看了《中国教育报》2001年4月3日《农村教师素质越“拔”越低》(作者李建平)一文,本人颇有所感。李君在文中说:高中缺教师,从初中选拔,初中缺教师,从小学选拔,结果农村教师素质越“拔”越低。我以为,农村教师素质之所以低,不仅仅是上述原因。李君在文中指出:农村民办教师比例偏高,公办  相似文献   

16.
在低年级儿童识记字形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寻找方法识记,会使他们对识记对象印象更深,乃至永远不能忘记。例如,我在教“拔”字时,先让学生读准字音,然后启发学生说:“这个字我以前教过的好多同学都易出错,哪位同学能用巧妙的办法把它记住?”学生听到这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后,便积极思维,随之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生1:“拔”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扌”旁,右边是“友”字加上一点。生2:“拔”字和“拨”字相似,“拨”字的短竖去掉就是“拔”。生3:“拔”字是指一个小朋友(友)在用手(扌)拔萝卜,拔不出来,急得眼泪都滴…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一代名相魏徵病故。“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於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听断不惑,从善如流”(《旧唐书·太宗本记》)的李世民“亲临恸哭”(《旧唐书·魏徵传》)。为了表彰魏徵等开国勋臣,不久,太宗诏令图画魏徵等二十四名有功之臣於凌烟  相似文献   

18.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19.
<正> 自苏东坡《欧阳永叔<居士集>序》传世以来,“欧阳子今之韩愈也”的论断,几乎为历代论家所宗。他们无一不是将欧阳修与韩愈并列,贬为卫孔孟之道的卫道者。在“拔白旗”和大讲“儒法斗争”的年月,他们会理所当然地受到横扫自不必说,即使近几年新出版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专著也还有不少相类的贬抑。如说他“极力倡导儒家道统,在根本上是要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47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20.
1、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前句无疑义。后句文意很明白:很少再有人像《诗经》那样创作了。问题是“抽绪”一词务必训明训确。牟注训“抽”为延引,“绪”指余绪,“指继续写作”;周注“抽绪”为“抽出余绪,指继承”;赵译作“继续写作那样的诗”。训释都不够清晰。“抽”本训为拔,引出。植物发芽也叫“抽”,如《文选》束皙《补亡诗》“木以秋零,草以春抽”即为例,指生发;此处言某种诗体,自应引申训作继续、延续。牟注“延引”是对的,只是未说明来由。“绪”,本训指丝的端头,周训“余绪”即据此。《说文》段注云:“抽丝者,得绪则可引。”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