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就是做学问,教学就是教学生做学问。学问就要“问”。做学问须勤“问”,教做学问须善“问”。“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而是一门学问。一、谁之“问”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反之,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说明他缺乏积极的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但在…  相似文献   

2.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震撼了所有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3.
树问     
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援天命以发问”,曾一口气向老天爷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名之曰《天问》。而我也要“援树命以问之”——  相似文献   

4.
鲁明 《成才之路》2010,(8):I0003-I0003
有记者提出,目前中国教育受到广泛关注的瓶颈问题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就是如何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问题。中国教育部门能不能进一步加大与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更好地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5.
各式各样的“问”呈现出共同的结构.哲学之问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的发问”.对胡塞尔来说,提问体现了问者与答者的一种本源性关系.意向性则是影响提问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海德格尔来说,发问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所有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伽达默尔则认为问题在诠释学中具有优先性,诠释学现象包含了问答逻辑.理解问题就像提出问题一样意味着打开意义的可能性.对本文作者而言,“问”是由发问者、问之内容和问之情境构成的三维结构.发问是人的本性并可分为自问和他问.大部分“问”表现了人的困惑和求索愿望,但问寒问暖式的问的首要意义在于人的伦理关切.  相似文献   

6.
罗贵德 《辅导员》2010,(4):59-60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易·乾》).“问”可辨析和解除“学”中疑惑。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问为什么,同时要学会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提问,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和解除疑点,最终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思维之源、思维之资.课堂教学以“问题”为纽带,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提问的好坏决定着课堂的成败.高效的课堂教学依靠高品质的课堂提问.但现行的课堂实践中,存在不少“伪问”“假问”“碎问”等无效提问,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我们追求高效课堂,一定要避免课堂提问的零碎性、随意性、浅层性,必须提出有益于教学的“真问题”——具有教学价值的核心问题,促进学生的“真思维”,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思维方式,真正提升课堂教学品味.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回应学生的文本之问、现实之问、未来之问3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即以对经典文本的学理性分析,回应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之问”;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回应学生关于当代世界变化的“现实之问”;以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奥秘的探寻,回应学生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之问”,在不断启发中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9.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都离不开一个“问”字。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节语文课的优劣,与教师之“问”密切相关,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动脑、动口,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0.
对数学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满堂问”的界定和价值判断在对“满堂问”作价值判断之前,首先作以界定.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满堂问”到底是“满堂问题”还是“满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满堂灌”中的“灌”是动词,即“注入”.与“满堂灌”相对应,“满堂问”中的“问”作为动词,应理解为“提问”,因此,“满堂问”即“满堂提问”.界定“满堂问”之后,我们再作价值判断就不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尤其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是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悉,是对未来世界和中国发展的高度前瞻,其内涵蕴藏内在辩证逻辑。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历史时期,可以从“前与后”的“百年”时间范畴、“外与内”的世界历史演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义与利”的中国担当以及“危与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四个辩证维度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促进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那么“怎样问,问什么”,使学生“自学得之”?浅谈几点看法:一、提问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从钱学森的经历、性格和思想观点来看,“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内心困惑的真实表现。那种认为钱学森在提出“钱学森之问”时,他的胸中早有现成答案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阐述了“钱学森之问”的“根”在于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然后提出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目标与方法的问题,最后论述了我国小学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学问学问 ,一学二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博学”要从“多问、多闻、多见、多识”着手。《论衡》中也说 :“知能之士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可见“问”和“学”的关系多么密切。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还说 :“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 ,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们现在的学校往往是学‘答’ ,学答案固然很重要 ,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答 ,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当今很多学者在论证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本质时也指出 :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主动性包括主动读书、生疑 ,向老师提出问题 ,与同伴议疑…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大教育家也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评价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走了.逝世前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当前,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小学数学与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关系吗?  相似文献   

18.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迄今为止答案找到了吗?问题解决了吗?没有!类似于网上“聪明伶俐进来,呆若木鸡出去”的社会抱怨声倒是不少!“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的确是学校教育出了大问题。笔者20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近年来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发现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存在“钱学森之问”问题链上很大的症结,连锁反应导致“钱学森之问”的产生。这个“症结”究竟是什么呢?又该如何  相似文献   

19.
创新始于问题,学生不会提问何谈求异,不会求异何谈创新。“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教师只有培养学生“想问”、“能问”、“会问”、“乐问”的本领,才能使之走进创新之门。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随着大师的远去,似乎一下子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沉重的话题。其实,“钱学森之问”同样也是“温家宝总理之忧”。温家宝总理曾在多种场合表示:“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