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没有音乐艺术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稿源采珠     
浙江 王平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毛羽对埃格布莱希特《音乐思维》一文的解读中提到:"没有音乐思维,就没有音乐作品;没有对大量音乐作品的抽象化与系统化,就没有音乐理论。因此可以说,音乐思维在双重流动性的意义上是音乐理论的源头。"对于一线教师,我们不能渴望任教班级的学生都是音乐天才。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美妙的,但没有音乐审美意识的发生也就没有音乐艺术的美。音乐是快乐的,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主动探索音乐的美,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感受、体验、创造音乐的美,从而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育专家吴斌先生提出了“唱会歌,会唱歌,唱好歌”的课堂改革要求。歌唱教学虽不是音乐教学的全部,却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学生歌唱中的音准问题一直困扰着大部分的音乐教师。没有音准就没有完整的歌唱,没有完整的歌唱就没有音乐的情感表达.所以音准是音乐教学的首要问题与重点.  相似文献   

5.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呢?  相似文献   

6.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本文从感受音乐入手,结合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宋俊 《教师》2013,(9):102-102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地学习,不能愉快地学习,就没有学习效率。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音乐的三大要素是节奏、旋律与和声。它们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音乐。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是主题和激情;和声是音乐的色彩,它是渲染和修饰;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它是基础和动机。音乐,它乘着旋律的翅膀穿越倾听着的心灵,它用精巧的和声编织梦幻,它更以驿动的节奏展示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所以我们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就像没有韵脚就没有诗歌。音乐是岁月在歌唱,节奏是四季在轮回。节奏是音乐的起点和终结,是音乐之所以有机行进,有规律和韵律,有动感和趋势的根本原因。如果说音乐是河流,节奏则是堤岸。它限制音乐,使之不因自由而泛滥;它引导音…  相似文献   

9.
正音乐是美好的,我们每一天都没有离开音乐。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贝多芬也说过:"音乐使人的思想沟通,德行改进,它能把人类引向完美的境界。"没有音乐的民族,她的文明将黯然失色没有音乐的学校教育,那将是一个缺乏青春活力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是学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现在很多小学里"音乐  相似文献   

10.
<正>一、感受音乐意境,引导创编表演音乐最基本的性质是审美性,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的基本价值在于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的形式美和丰富的情感。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意境。在  相似文献   

11.
没有"呼吸"的音乐,就像干枯的河流,没有韵味,是一种没有生命的音乐,所以无论你是演奏乐器还是唱歌的音乐者,都不能忽略掉表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气息"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从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音乐课的意境教学。  相似文献   

13.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歌唱与发声的记忆——音乐记忆,是演唱者、学生的基本心理品质。没有记忆,就没有音乐,也就没有歌唱。  相似文献   

14.
节奏,是个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它与旋律一样,同是构成音乐的最基本要素。可以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没有节奏美,也就没有音乐美。课堂教学也要讲节奏。从开课到断课,不能老是平铺直叙、无峰无谷;不能总是一个音节、一种速度。课堂教学要有张有弛,有展有收,有密有疏。这样,才能形成一种音乐式的节奏美。  相似文献   

15.
曹云 《华章》2013,(19)
音乐美学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没有音乐美学的存在,音乐的表现形式势必会成为一种难懂且没有展示对象的产物,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人们也会在不懂欣赏音乐作品的原因下,渐渐得使音乐淡出人们的生活范围。这就是音乐与音乐美学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正"音乐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音乐由抽象感受到形象感染的一座桥梁。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  相似文献   

17.
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就好比是音乐的"心脏",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节奏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让学生对节奏的训练感兴趣,就需要我们化抽象为形象,寓教于乐,增强其  相似文献   

18.
如今,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音乐早已成为小学所开设的正式课程。可是,眼下真正的音乐课是怎样的呢?大多时候都是被语文、数学等所谓“主课”无故占用.即使偶尔上一节音乐课,音乐教师也是马马虎虎,音乐课纯属摆设。音乐课光凭教师的嗓子清唱。连最简单的风琴伴奏也没有.让学生觉得没有意思。好多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师和教室。没有相应的教学设施,导致音乐课程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彝族婚礼中,音乐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热闹特别的彝家婚礼。彝族婚礼中的不同音乐,表现了婚礼中的不同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在场人的不同感受。  相似文献   

20.
<正> 音乐感觉是指人们在听觉体验上对音乐音响及艺术表现等方面敏锐、准确的把握能力。在音乐欣赏中,良好的音乐感觉是认识和理解音乐的基础;在音乐表现中,它可以正确地处理作品,从而获得完整的艺术效果;在音乐创作中,它可以使音乐理论、音乐色彩完美地结合起来,使音乐形象不但完善而且动人;在声乐演唱中,它更是艺术再现的前提。可以说,没有音乐感觉就没有艺术表现,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