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界和知识界德高望重的季羡林老人,从来都以谦和、平易的面貌出现在他的文字中,从来都是在平静恬淡、质朴无华的语言下奔涌着对生命、对生活的滚烫激情,《清塘荷韵》便是季老的一篇意味隽永的散文佳作,它以宁静悠远的文笔和看似不经意的巧妙运思,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生命颂歌。  相似文献   

2.
清塘荷韵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天,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相似文献   

3.
伍尔芙说:“散文理应给人以乐趣:促使我们从书架上取下它来的愿望纯粹是为了获得乐趣。”安静安详地读完季羡林先生八十六岁时写下的《清塘荷韵》,忍不住盘点自己获得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黄玲玲 《教育》2014,(12):75-75
《清塘荷韵》选自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二,作者季羡林是著名国学大师,还是文学家、佛学家、史学家.因季羡林对我国古典散文的熟稔、对散文艺术性的重视以及对“真情”的强调,使其散文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选自其同名散文集《清塘荷韵》.文章表面上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以荷的生长过程为线索,描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生长过程;实际上,作者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并在文章字句间渗透出淡淡的禅意.  相似文献   

5.
陈宏亮 《现代语文》2009,(9):110-110
来自清的《荷塘月色》与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同是写荷塘,但却有着不同的妙处。文章的主旨不同,结构不同,意境不同,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同。读文章重要的不是眼观,而是心品。  相似文献   

6.
7.
《清塘荷韵》是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86岁时的散文名作。文章写他在楼前清塘中投下几颗莲子。竞得满塘风荷举的亲历。这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却由于作者深情灌注,写来文势摇曳,真情弥满。全文约2500字,但我们读来不觉其长,恰如风生水上,自然清新。这得益于作者很好地把自己的情感与所叙之事、所绘之物、所蕴之理结合起来,心逐荷动,情随事牵,外在风神与内在情理达到了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季羡林先生是散文大家,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充满着趣味或韵味。《清塘荷韵》可是季先生的经典名篇、代表之作。“荷韵”二字无疑是这篇散文的“主题词”。  相似文献   

9.
意味隽永的《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86岁高龄时的散文佳作,季老以宁静悠远的文笔和看似不经意的巧妙运思,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生命颂歌。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池塘,一种顽强而高沽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  相似文献   

10.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的散文名篇,本论文针对众人对其主题思想的阐述,提出了自己的理解,结合季羡林先生的思想,从文章行文脉络的角度对其创作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清塘荷韵     
第三组 本组选录的《清塘荷韵》《潭柘寺戒坛寺》《雪》和《西湖的绿》四篇文章,都是现当代名家描写风光景物的美文,说其“美”,并不单指文字本身,而更多的是用朴实平淡的“景语”表达了厚重深邃的“情语”。当我们细细品读之后就会发现。每位作者的个性特点都恰好融入到原本毫无相干的文字中,可谓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相似文献   

12.
教学创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三个维度实施教育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新型的学习模式,注重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文本。本设计意在引领学生通过质疑、探究,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情感积淀,从而提高感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审美品位。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奢求学生能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只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的种子。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找出文中四幅“荷画”图。2.朗读品味语言,品味荷之韵,感受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3.学习文中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和知识界德高望重的季羡林老人,从来都以谦和、平易的面貌出现在他的文字中,从来都是在平静恬淡、质朴无华的语言下奔涌着对生命、对生活的滚烫激情,《清塘荷韵》便是季老的一篇意味隽永的散文佳作,它以宁静悠远的文笔和看似不经意的巧妙运思,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生命颂歌。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当代文坛,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作家,他的作品和人品都足以令人称道和尊重,笔者即众多景仰季羡林老先生中的一员,本文仅就赏析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清塘荷韵》来抒发景仰之情。  相似文献   

16.
翻开中国文化史,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清香,让人默默地感动。《诗经·郑风》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之佳句,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成为咏荷的千古绝唱。从诗歌源头《诗经》,再到现代散文,莲以清丽的容颜、高洁的情操,深植于中国文1人的血脉中。《清塘荷韵》选自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二,  相似文献   

17.
金黎运 《当代学生》2011,(12):41-42
最是读书滋味长。那悠长的回味,萦绕于眉间唇边,更倾注于字里行间。编者留言六月里,毕竟要品一品荷韵书香,好让燥热悄悄隐退吧?清宁中,才会有"等待的幸福",才会在"潮湿的记忆"中振奋起精神,迎接这一年的"考试季"。  相似文献   

18.
荷之三味     
近来翻看杂志,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属名十万残荷。转动手中的茶杯,不由得呆了,怔怔地想,十万之众,该是多少呢?扳着指头,根本数不过来。季羡林先生在《清塘荷韵》中说,楼前有清塘数亩。每年秋,可有残荷十万?  相似文献   

19.
20.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历时两年,于2010年9月终于完成了《季羡林全集》30卷的全部编辑出版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季羡林先生学问博大精深,作为中国现代大师级的学者,他是古代印度语言学家,古代中亚语言学家,又是汉传佛教传播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与社会活动家,有关著述在全世界皆有广泛的影响。笔者忝列《季羡林全集》编辑委员会中,作为特邀编辑获得了一次“走近大师”的宝贵机会,受益良多。故撰写此文,在缅怀大师终生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求仁得仁的学者风范之余,或许对认识当下浮躁的学术风气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