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木之情     
草木的心性其实各自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黄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擅自进退。  相似文献   

2.
莫言散文《草木虫鱼》通篇洋溢着欢乐,但读完作品,在欢乐背后仍能品出几分无奈酸楚。 文章结构简单明晰.第一段统摄全篇,其余皆是分述。第一段开头两句便定好感情基调:欢乐——与食物有关的欢乐。作者展开笔墨,追忆童年往事。  相似文献   

3.
这篇散文用冷静而舒缓的笔调写树,孤独的树,两棵孤独的树。  相似文献   

4.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钟惠芬 《辽宁教育》2006,(12):52-53
一、“很流畅”地“穿梭”引发的思考 课文: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带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相似文献   

6.
乡愁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心理特征,是人类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雨巷诗人”戴望舒在他的《游子谣》里,用他那一贯敏感又细腻的情感触角,捕捉到了游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情怀。  相似文献   

7.
信赖——一个美丽、温馨、诱人的字眼!它是眼角的爱波、心灵的默契、耳旁的叮咛。感受信赖是幸福的,诠释信赖是快乐的。窦桂梅老师和清华附小的孩子们,用80分钟的诗意经营,把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演绎成了一幅浓淡相宜、色彩斑斓、情趣盎然的美丽画卷。或浓笔勾勒、或淡墨渲染,似信手拈来、如心师造化,让人美不胜收、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8.
读完小说.不禁拍案叫绝。俗世奇人,奇人俗事。不愧大家手笔,写些小事也这么惊心动魄!  相似文献   

9.
读罢《忘却的生日》,止不住动心叹惋。轻叩作者敞开的心扉,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浸透着血泪的负疚感和挥之不去的母子深情。  相似文献   

10.
孟若虹 《语文天地》2011,(12):33-34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评价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的确,朱自清的散文朴素自然、缜密优美,  相似文献   

11.
夜阑人静。台灯下,手捧着丁立梅的《乱红》,和着陈悦的曲子《乱红》,轻轻地浅吟低唱。  相似文献   

12.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课文。故事的文字并非燃烧着激情,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母亲掏钱为儿子购买书籍是件再平凡不过的小事。那么,“情”究竟深在何处?请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是如何引导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读懂那段“不平凡”的深情的。  相似文献   

13.
如是 《初中生》2007,(10):42-45
《长恨歌》第七童节选王琦瑶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形象,觉得自己的脸是那么小,五官是那么简单,不会有奇迹发生的样子,不由颓丧起来。她由化妆师摆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5.
这首诗写于新中国诞生后的一个月。十月十九日,又值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当此历史刚刚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来纪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这引起了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深沉遐想。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你来我往有如匆匆过客,——优的、劣的、好的、坏的、崇高的、卑鄙的、有功的、有罪的等等,都不免在人民胜利的审判台前,一一被判决。诗人正是站在这一历史高度,以对待人民的态度为标准,以鲁迅和与之相对立的那些丑类为着墨点,为我们展示出一幅浓缩的富于哲理的人生图画。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的诗歌往往迂回曲折地抒写他那难以言说的复杂心绪,虽并非无迹可寻,但写来模糊隐约,琵琶犹抱,欲说还休,由此造成朦胧迷离的独特诗风。  相似文献   

17.
一首诗就是一个丰富的信息库,它不仅融入了诗人创作时的情与景,伴有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搏动着人类生命的永恒脉息。尤其是我国的古诗.更以其精致的词句、优美的韵律开拓出一片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对待歌的解读.无疑是在感受其优美形式,领会其文字表层下的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长歌行》情景交融、感悟人生,堪为乐府诗之代表。全诗通过描写季节交替和生物荣衰,感叹光阴一去不回,激发人们自励图强不蹉跎岁月,娓娓道来,余韵无穷。  相似文献   

19.
章叙述的“老爱情”的故事,看上去“老土”平淡,却很是感人。这感人从“朴实”二字上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诗人王安石晚年社会政治背景的分析,根据"遥知不是雪"的双层含义,即远看上去像雪及从远处可以判断不是雪,提出了诗人在这首诗中并非强调梅的洁白,而是强调梅的暗香的观点,从而逐层分析出了诗人的正直、高洁、自我安慰及对皇帝能够"遥知"改革者的苦心却"不知"的无奈。本文同时指出了要想享受古文学的美,不应该人云亦云,而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体会作者的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