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湘  赵湘 《学前教育》2005,(9):22-24
目标1.激发幼儿对长宽画的兴趣和创作欲望。2.打破幼儿的观察和思维惯性,增强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3.培养幼儿的幽默感、丰富审美趣味。准备几米的四幅作品、长宽的画纸。过程[第一次活动:欣赏宽宽的画]1.展示第一幅画《躺着的小男孩》。教师:在这幅画上面你能看到什么?裴元:一个人躺在垫子上,头上还有一只小狗。教师:垫子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2.
说明:《落日》是瑞典画家享德尔瓦塞乐的作品。作者以夸张的笔调表现了日落之时光与影交汇的奇妙景象。这幅作品形式感强,色彩鲜明强烈,具有装饰效果。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这幅画的色彩美和意境美,我组织幼儿进行了两个关于阳光的实验:一是用镜子和水自制彩虹,二是用三棱镜把阳光折射成七色光,让幼儿认识和发现阳光的美丽。此外,我要求家长带幼儿欣赏日落或日出的景象,并与孩子交谈看到的情形。有了这些经  相似文献   

3.
论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对策——从两则案例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来看一段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实录:(幼儿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教师展示毕加索的作品“和平”。)幼儿:真好玩!幼儿:哇!幼儿:他们在跳舞哎!我也想跳舞(站起来手舞足蹈)。教师:好!(拍手示意幼儿安静下来。)现在还是请小朋友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不要讲话,听老师讲,老师会把画家在这幅画中画了些什么告诉大家。(教师停顿片刻,等待幼儿安静下来。)教师:这幅画的名字叫“和平”,是一个叫毕加索的人画的。他是一个大画家,他一生画了很多画,我们大家也要像他那样画画,将来做一个大画家。现在,我们来看看画家在画中都画了些什么。苏珊·朗格认为,“审美情…  相似文献   

4.
莫奈第一次参加印象派展览的作品,就是这幅以爱妻卡美伊及儿子尚在阿尔让特依草地里散步的姿态为主题的画,卡美伊常出现在莫奈作品中,在这幅画里,她手撑阳伞的优美姿态,更增添了这幅画的魅力。土堤处还画有另一对母子(依然是以卡美伊及尚为模特儿),使得这幅画呈现一种移动感。草原上若有似无的步道,连接前后景的两对人物,让观者的视线在前后景之间游移。莫奈在户外完成的这幅《野罂粟花田》,虽然是一幅描写自然的小品,但构图相当巧妙。不只是相同两组人物的重复登场,画面左侧颜色鲜明的野罂粟花,根据两个人物的动线,而被画在对角线上的两头,…  相似文献   

5.
髡残的这幅《山水图轴》,尺幅大概是一尺半,但它的意境很深远,空间很开阔.为什么?因为这幅画主要是用"虚".在一种烟雾弥漫的虚幻意境当中,水墨淋漓,显得整个画面很朦胧,富有神韵.现代中国画的一个趋向,是越画越满、越画越实,而往往忽视了"虚"在中国画审美中的作用.有时候,"虚"比"实"更难画.这幅作品的优势,就在于虚.下面近景那一带很虚,远景更虚.烟雾腾腾的山在云缝里还露出一点深颜色的山峰,增加了画面起伏和节奏感.  相似文献   

6.
《快乐阅读》2008,(11):123-123
下面是一幅未完成的涂鸦作品,各位典心猜猜画的是《西游记》中的哪位人物吧。首先声明,这幅伟大的涂鸦作品,并非出自一依JJ之手哦。  相似文献   

7.
活动目标:1.欣赏波洛克作品,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2.尝试用新的方法、材料创作,体验创作过程的愉悦感。活动准备:1.波洛克作品《1948第5号》,波洛克作画照片,音乐。2操作材料:有机玻璃板、拖绳、颜料、托盘等。活动过程:一、欣赏波洛克的作品《1948第5号》1.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2.你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地方?3.看了这幅画,谁能来猜一猜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相似文献   

8.
余燕 《学前教育》2010,(3):39-39
案例 “妈妈上班去了!” 这幅作品是悦悦在一次“画妈妈”的美术活动中完成的,教师要求幼儿给自己的妈妈画张像。“悦悦,你画的是谁呀?”“我画的是我和爸爸!”“你和爸爸在干什么呀?”“在家里玩!”“妈妈呢?”“妈妈上班去了!”  相似文献   

9.
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教师常用示范的方法向幼儿传授新学的内容。虽然在较短时间里幼儿就能学会所要画的内容,但其结果往往是全班幼儿的作品“千人一面”,虽然是出自幼儿之手的画,却不是真正意义的儿童画。每个幼儿都经历过无拘束的“涂鸦期”,都有过“我要画”的主动...  相似文献   

10.
正活动目标:1.尝试用"卷、贴、画"的方法来体现狮子的形态特征;2.体验运用不同材料进行美术创作的乐趣,感受组合创作的成功和美感。活动准备:1.各种颜色的便条纸、黑色卡纸若干、各色颜料、排刷笔、排笔、塑料吸管、范画;2.幼儿已有画狮子的经验。活动过程:一、感受作品师:今天老师带来两幅画,请小朋友看看都画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师:这幅画里除了用笔画的地方,还有用纸条粘贴的部分。这样的画我  相似文献   

11.
观察与感受 大师的作品是用什么方法来画的?他们画的东西你都看得懂吗?观察大师的作品和我们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你喜欢这幅作品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教师和家长一般对幼儿说完整句都很重视,尤其是幼儿园教师,每堂课几乎都要强调。可是有的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说省略句,教师却硬要幼儿说完整句,让幼儿一遍遍重说,一遍遍订正。我以为,这样反而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听过大班一节教《咏鹅》的语言课。教师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幼儿回答:“画的是白鹅。”教师却纠正说:“小明友,说话要说完整句,应该说‘这幅图画的是白鹅’。”在教师已说清楚“这幅图”这一特指成分的情况下,幼儿回答时省略了“这幅图”这一不说自明的成份,使语言简洁精练,这有什么不好。教师接着问:“白鹅在什么地方?”幼儿回答:“在水里。”教师又纠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刮画活动中,一位幼儿指着同伴的画说:“我觉得他的画太黑了。”的确,由于这幅作品线条刮得过细、过疏、所以表面的黑色显得十分凝重,影响了画面的审美效果。于是.我问小朋友:“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的画太黑了.那该怎么办?”幼儿在一番讨论后仍找不到好办法,此时我介绍了加粗、加密线条和增刮块面的方法。许多幼儿将自己的画进行了修改,画面立即丰满了起来色彩对比度也得到了提高。看着孩子们欢喜的笑脸。我知道了:在刮画活动中,有了技能技巧孩子才能更好地表现,关键是技能放在何时教?如何教?围绕刮画活动中的技能培养我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与评析     
【翻译】收藏书画的人大多凭着书画家的名声收藏其书画作品 ,偶而听到说是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顾恺之、陆探微的绘画作品 ,看见了就争相购买。这种收藏作品的行为就是所说的用耳朵来鉴赏作品。另外还有用手抚摸画儿来鉴赏绘画作品的 ,相互言传手指摸得出的画儿是好画儿。这种鉴定书画作品的方法又在“耳鉴”方法之下了 ,这种方法就叫做“揣骨听声”。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画着牡丹花丛的古画 ,牡丹花丛下还画了一只猫。他识别不出这幅画画得是精妙还是粗糙。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吴育一看到这幅画 ,就说 :“这幅画画的是正午时的…  相似文献   

15.
我曾听过大班的一节语言课《咏鹅》。教师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幼儿回答:“画的是白鹅。”教师立即纠正说:“小朋友说话要完整,应该说这幅图画的是白鹅。”接着,教师又问:“白鹅在什么地方?”幼儿回答:“在水里。”教师再要求幼儿把话说完整。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们特别高兴地来到了老干部局观看那些爷爷奶奶的作品。他们都是70到90的老人,个个都有作品,每个人的作品都有很大的意义。例如:有一副画是一只老鹰站在山顶向远处望去,这幅画的题名就是一个成语“高瞻远瞩”,意思就是说站得越高就望得越远。  相似文献   

17.
<正>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在人生这幅画卷上,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位卓越的画家,可以把这幅画画得栩栩如生!可是,又有多少人敢于拿上笔去画呢?其实,只要有自信,就一定能把这幅画画得绚丽多彩!不畏浮云遮望眼,自信可以点亮一个人的胜利之火。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清明上河图》的发现与文本药性解读《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家喻户晓。据说,张择端画完后,就把作品呈给宋徽宗赵佶,赵佶是这幅画的第一位读者。皇帝赵佶从《清明上河图》中读到了北宋的繁荣,认为张择端是在歌颂皇帝之功德,非常高兴,立即用他特有的瘦金体题写了清明上河图,并加盖了双龙小印章。张择端真是在歌功颂德吗?研究者  相似文献   

19.
五、赞美言词的应用教师适当地运用赞美的言词,能使儿童学习欣赏自己,进而欣赏别人.建设性的赞美是要赏识幼儿的努力、情感以及对别人的帮助,但不要评价幼儿的个性或品格.例一:画图画“陈先生,我画完图画啦! ”敏怡毫无表情地说.“这幅画看来是否草率一点吧? 没有画出你所想的样子,你感到很失望,是吗?””老师问,敏怡点头承认.“你可以再拿一张画纸,多用其他色彩.画你心中所想的东西.” 老师说.  相似文献   

20.
据说,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历时7年绘制了《最后的晚餐》这幅佳作。画中耶稣和十二门徒的形象均来自现实中的人。达·芬奇创作这幅作品时,曾仔细观察过无数的年轻人,想寻找一张神圣的、能表现耶稣品格的面孔。费力搜寻了几星期之后,一个19岁的年轻人被选定为耶稣画像的模特。历时6个月,达·芬奇创造出这幅名画的主角。在以后长达6年的时间内,达·芬奇继续努力着,逐个找到适合11位门徒的模特并完成了画像,这幅画的中间留下了犹大的位置,这是完成这幅作品最后的一步。这个门徒,就是为了30枚银币而背叛耶稣的人。达·芬奇要寻找一张贪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