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前教学     
从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说出发,维果斯基提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当然,这里的“人为”不是随心所欲,教学的性质在儿童的发展中存在着若干由年龄特征所制约的“极限点”。根据这种极限点,维果斯基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教学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3岁之前儿童的学习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大纲”进行的,……此期的教学是一种“自发型”教学———儿童只能做他要做的、与他的兴趣相符的事;他基本上是从自己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直接经验获得发展的。学龄儿童的发展水平,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可以“按照学校的大纲”跟随教…  相似文献   

2.
“动物园里的狼,眼睛会发光,它眼睛一闪人就被吃掉了。”“老师,我最恐惧水,水会把我吸进去的。”‘戬很怕我家的窗帘,晚上一闪一闪地好像妖怪会把我吃掉。”‘钺妈妈属老虎的,我最怕她了,她比老虎还凶。”‘‘我电影里看到的恐龙,很大很大,连路都挤不下,嘴巴很大,很恐怖的,一口就被吃掉了。”  相似文献   

3.
郭丽 《教育导刊》2004,(16):19-2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健康领域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儿童“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教师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把培养儿童安全意识和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提到较高的位置,这不但符合儿童的切身利益,也符合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健康领域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儿童“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教师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把培养儿童安全意识和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提到较高的位置,这不但符合儿童的切身利益,也符合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一、学前儿童安全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对自身安全作出的反应和控制,并通过思维、情感、习惯、信念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倡导“以人为本”,对人的关注与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展人的主体潜能,凸显人的主体价值,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然而,在当前学前教育中,教师把儿童当成工作的对象,完成任务的工具。家长把儿童看作“小大人”。在“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儿童的主体性失落了。  相似文献   

6.
《母婴世界》2014,(7):30-38
还有两个月就开学了!学前准备,你和宝宝都做好了吗?或者,我们趁开学前玩个够,把升学技能都“玩出来”! 入园前准备 宝贝要上幼儿园了.妈妈可是又欢喜又担心。欢喜的是宝贝长大了,要去闯他自己的人生了。担心的是宝贝上了幼儿园会不会哭.会不会想妈妈,会不会自己吃饭等等。  相似文献   

7.
江凤  江润英 《科幻画报》2022,(11):146-147
学前儿童的伪分享是指在学前儿童分享行为发展过程中还未达到真正分享水平的各类分享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发展不成熟导致的伪分享和教育不当导致的伪分享两类。学前儿童伪分享行为主要表现有:不会分享或有分享意识但没有分享行为;把“交换”当作“分享”;被强迫分享:自己不愿意分享,被成人逼迫;功利性分享: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或者奖励。  相似文献   

8.
马斯洛从健康人格的角度,把创造性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从创造性发挥的过程,把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分成始发创造性、次级创造性和整合创造性。自我实现创造性人皆有之,是健康人格的副产品,家长和教师要保护儿童的始发创造性,有意识培养其次级创造性,培养儿童健康人格,激发其整合创造性,促进儿童创造潜能转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9.
设计者:上海市虹口区星贝幼儿园杭燕戴琳周红伟 适用年龄:4~6岁设计来源“蛋塔”的设计灵感源于幼儿自然发生的建构行为。在一次复活节“护蛋”活动中,有人不经意间把鸡蛋带到了建构室,圆溜溜、滚来滚去的鸡蛋一出现在建构室便立即引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这让教师非常惊讶,难道建构室中品种齐全的材料尚不如几枚鸡蛋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我国学前创造教育理论不断吸收各方面的营养 ,正在实现着从关注“抽象的幼儿”到关注“具体的幼儿”的转变 ,如关注幼儿个体成长和终身发展 ;关注幼儿的人生幸福 ;重视幼儿作为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促进幼儿的自我超越 ,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和创造能力 ;重视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和前瞻性 ,并力图把可能性变为现实 ,使每一个幼儿将来都能将自己的创造潜能和生命活力投入到造福全人类的崇高事业中 ;强调对具体幼儿特征的研究和对个体差异性的研究 ,并把个体之间的差异当作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去开发与利用 ,等等。基于这些理念 ,学前创造…  相似文献   

1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育基石的学前教育寄托着每一个家庭的梦想与期盼。自2010年6月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多次对学前教育作出重要批示和讲话。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使得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得以更大程度的凸显。《纲要》中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和“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三大任务,并对如何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学前创造教育理论不断吸收各方面的营养,正在实现着从关注“抽象的幼儿”到关注“具体的幼儿”的转变,如关注幼儿个体成长和终身发展;关注幼儿的人生幸福;重视幼儿作为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促进幼儿的自我超越,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和创造能力;重视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和前瞻性,并力图把可能性变为现实,使  相似文献   

13.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热衷于儿童早期教育,开发儿童的智力,但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问题。倘若方法不当,难免会造成一些副作用,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最近,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美国全国儿童教育协会主席戴维·埃尔金德教授发表了他的新作,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恰当的早期教育方式提出了批评。他在书中说,那些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神童”而不惜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学校式灌输教育的  相似文献   

14.
活动看板北师大学前教育系与《学前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十五”课题介绍活动6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与《学前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十五”课题开题报告和课题介绍活动。刘焱教授以“幼儿园游戏课程研究”为题,介绍了自己主持的两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游戏课程与教学的系统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游戏和玩具材料研究”;冯晓霞教授介绍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主体性发展课程与教学研究”;王懿颖教授介绍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一、儿童早期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期大脑中负责学习语言的部位即“布罗卡斯区”在人的幼年时期非常发达灵敏,人们的母语即存贮在该区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该区域的灵敏性呈下降趋势。幼儿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将外语贮存在“布罗卡斯区”,即与母语相同的部位,而成年人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已无法将外语贮存在该区,只能在大脑的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记忆结构,新的记忆结构没有“布罗卡斯区”灵敏,在使用时还需要与“布罗卡斯区”建立联系,因此成年人学外语的速度慢,掌握得远没有幼儿牢固,也较难形成基于“布罗卡斯区”的语感。这说明儿童早期是…  相似文献   

16.
认知理论的学前课程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儿童积极参与活动,不断建构认识结构的过程。(唐淑主编.国外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7~39页)(一)凯米—德芙里斯课程1.课程的目标凯米认为,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儿童的“发展”。“发展”是获得高层次的认知和道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她把课程目标分为长期和近期两种。(1)长期目标发展儿童的“自律或自主性”,培养未来的具有批判性…  相似文献   

17.
黄英 《今日教育》2009,(8):44-45
零食是指非正餐时间所吃的各种少量的食物或饮料(不包括水)。《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将孩子喜欢的零食按“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制食用”三个级别来推荐,这为家长如何为孩子选择零食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市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北部,总面积742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人口58万。2002年,全市15个乡、镇、办事处全部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我市“十五”规划中的幼教发展目标是:两所市办省级示范园争取一次性通过科研先导型示范园验收;到2005年,一半以上乡镇幼儿园进入示范性幼儿园行列;积极探索,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管理范围。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还是“知识本位课程”,都认为儿童的兴趣是编制课程的一个重要依据。特别是“儿童本位课程”,更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作为儿童课程编制的根本出发点。如迪尔登(Dearden,1976)就对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尤其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作了如下说明:是否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现实兴趣?是否有助于儿童对自我兴趣的认识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纵观课程内容选择的历史 ,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 ,经历了从学科知识课程向生活经验课程的转化。而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呼声 ,又使生活经验课程回归到重视学科概念与结构的知识课程 ,以求智力的发达。经历了这样一个“钟摆”之后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课程改革的基调不再一味强调“学科”“学问”“卓越知识” ,取而代之的中心概念是“人性”“个性”“自我实现”“文化基础知识”“完整的人”等等。如果说 ,70年代以前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在“学术性内容”和“生活性内容”之间摆动 ,那么 ,70年代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