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之所以被当作一项道德的事业,是因为其根本价值在于能够增进儿童的幸福。在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框架下,儿童幸福难以成为教育目的,因为单调的、强制的、工具化的受教育过程,导致了儿童"完全性幸福"、"内在幸福"和"过程幸福"的失落。要想完善儿童德性与增进儿童幸福,则需要重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
一、互化融合的幸福机制 幸福教育作为一个概念出现在我国应该是近十年的事情.檀传宝教授1999年发表的论文<幸福教育论>,[1]算是比较早的理论研究文章.刘次林的博士论文<幸福教育论>(1999)则对幸福教育做了更细致、丰富的探讨.随后又不断有一些学者以幸福教育为主题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的选题.而2007年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年会把"教育与幸福"作为研讨关键词,则引起了更多学者对幸福教育进行理论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来,幸福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有些学校开始把"幸福教育"作为研究和探索的课题.这对于当前中国的教育来说,无疑是可喜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幸福教育作为教育目的或者终极目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所接受。然而,怎样让观念中的"幸福教育"走向实践的幸福教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为此,我们拟借助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基本规律,从幸福教育的静态结构与动态实现过程两方面,对幸福教育的理论样态进行建构,并以此为基础,探析了幸福教育的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4.
第11届教育基本理论年会近日于西安举行,大会以“教育与幸福”为主题。与会学者在教育理论框架内,讨论了幸福与教育的幸福价值、通过教育过程获得幸福体验、幸福存在于教育关系之中等问题,并分别从经验的和思辨的层面考察了教育与幸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热衷幸福而避谈道德的时代,有必要厘清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幸福与道德有互通的一面,即"幸福的道德性"和"道德的幸福性";幸福与道德也有相异的一面,即幸福比道德"宽广",道德比幸福"坚强"。幸福和道德都与教育相关联,关联的方式也呈现出既相通又相异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为幸福的教育"与"为道德的教育"、"幸福教育"与"道德教育"、"幸福的教育"与"道德的教育"等不同维度的互通与相异上。  相似文献   

6.
2007年10月12日到14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这次年会的主题是"教育与幸福"。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人员达300人,会议收到论文120多篇,二者都是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历届年会之最。会议承办方陕西师范大学专门出资,将提交给本届年会的所有论文印刷装订,与会者人手一册。参加会议的全体人员,对陕西师范大学的这一创举表示高度赞赏并致谢忱。会议期间,与会者以不同形式,对幸福的概念、教育与幸福的关系、幸福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来,我国对"幸福教育"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探讨了幸福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幸福教育的内涵,幸福教育的特征,幸福教育的价值以及幸福教育的实践策略等。然而,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着不足,诸如概念界定出现泛化、研究内容缺乏深度、研究范式过于单一、研究成果缺乏操作性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立足当前,注重概念的界定、深化理论探究、拓展研究方法和视野、强化操作性策略等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关注学生幸福学习、幸福成长为基本立场的幸福教育,是继"乐学"之后对解决教育弊端的又一探索。近年来,有关幸福教育的理论探索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其中可能存在的隐忧问题亦不容忽视。如幸福教育的过度倡导,有可能会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混乱,从而对学生在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发展及对未来憧憬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而这些负面影响有可能给学生造成"幸福缺失"。对幸福教育的隐忧进行防范需在幸福教育中重新定位参与;帮助疏导感情;注重体验关怀。  相似文献   

9.
十多年来,我国对"幸福教育"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探讨了幸福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幸福教育的内涵、幸福教育的特征、幸福教育的价值,以及幸福教育的实践策略等问题。然而,这些研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诸如概念界定出现泛化、研究内容缺乏深度、研究范式过于单一、研究成果缺乏操作性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立足当前,着重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注重概念的界定,深化理论探究,拓展研究方法和视野,强化操作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想的教育应是"培养真正的人……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追寻大师的足迹,我们提出并实践了"幸福教育"。"幸福教育"要通过构建幸福课堂、打造幸福校园、促进教师幸福等多种途径来实现。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既是一种实然事实的存在,也是一种应然价值的追求;既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建校暨生活教育运动80周年,2007年3月14日,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和南京晓庄学院联合主办了"陶行知与当代教育"高层论坛,来自国内14个省市以及新加坡的陶研学者共80余人,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教育创新思想、教育管理思想以及陶行知的信仰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探讨,学者们一致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是当代世界德育论坛的大成者,她的"幸福教育观"在当今人类社会理性至上、意义缺失、精神危机的大背景下,对于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她的"幸福教育观"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为教育注入"关怀"的理念和行动指南。她的以"幸福"为角度的教育目的论、多元开放的幸福内涵论、基于生活的幸福来源论、崇尚选择的幸福教育论成为中小学德育新的关注方向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3.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与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内部动力和重要前提。没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不可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职业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与归宿;专业发展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在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与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内部动力和重要前提。没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不可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职业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与归宿:专业发展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当下,幸福作为一种教育文化被众多学者引入学校,通识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识教育的功能重在教化,即通过通识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能够在与自然、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让大学生过上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关键是“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的落实,当务之急是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6.
关涉人生的教育,必然要关注并增进人的幸福。古希腊教育理论从人的完善与德性出发,内在地把教育与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的教育以自由的概念置换善的概念,而消解了教育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性。重构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的可能性在于,一方面看到善与幸福的不可分离性,另一方面则要努力实现教育的伦理关怀,使教育获得道德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视角,论述教育与幸福的关系,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幸福,幸福的实现需要教育,教育的过程要使人体验幸福,教育贯穿于各种层次的幸福之中。  相似文献   

18.
That happiness leads to lack of harm and suffering, representing both a good and a means to good, is promoted, for example, by educational philosophers such as Nel Noddings. But happiness should not be seen as an unproblematic goal, for education or otherwise. In this article, we critically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ce of happiness in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More specifically, we emphasize the necessity of problematizing happiness as an emotional practice in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ntextualize our analysis, we enumerate two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hat endorse happiness in education. These are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Noddings and the paradigm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fter exploring how happiness is promoted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we elaborate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happiness in relation to education. We use the work of Sara Ahmed, among others, to illustrate some ways in which happiness can function to serve unjust relations in education. We thus explore happiness as an intersubjective affect, as opposed to considering it as an intrasubjective feeling. We argue that educators who want to foster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 need to consider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encouraging happiness in education. Fostering happiness can be progressive and empowering, but it can also be regressive and unjust.  相似文献   

19.
教育作为一种关涉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以使人有知识、有能力、有感知幸福的素养作为自己的初衷。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师本教育,从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剥夺了学生感知幸福的权利和机会。因此,我们需要转向生本教育的视角,以奠定学生能够幸福学习、幸福生活和幸福成长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