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报纸上,常可见到“作”与“做”两个字混淆误用的现象。如何区别二者的正确用法?这要注意几点。从字的渊源演变看,“作”字的产生早于“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才逐渐分化形成两个意义和用法不同的字。二者都作动词用,所不同的是:“作”的基本义是“起、起来”,如“风雨大作”。“作”在句中带的宾语一般是动词,如“安排、估计、斗争、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作”与“做”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字。而且自“做”字在宋代作为“作”的俗字出现以来,两个字在书面语中的用法一直没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区分,使得这两个字混用、错用的现象一直非常普遍。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下同)中在列举词条时已有意识地对这两个字的用法进行了统一和区分,但直到目前,无论是普通百姓、学生,还是作家诗人、编辑记者、文秘人员、语文教师乃至汉语言文字研究专家,对这两个字的书面用法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混用和错用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即使在许多汉语言文字大师笔下,这种现象也在所难免。例如: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的钱钟书先生和以殚精竭虑、律人律己都十分严格的李荣先生,在其文章著作中一般都使用“作”字(但也有极少数地方使用了“做”字);而以细腻缜密、清通如水闻名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却多用“做”字(当然,在其作品中有少数地方也使用了“作”字);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喜欢用“作”字的钱、李两先生笔下,还是在偏爱于用“做”字的吕先生笔下,竟然都可以找到在同一作品中的同样的语境下“做”和“作”混用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3.
“吗”和“嘛”不能混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发现报纸和刊物上,不少把“吗”和“嘛”字用错,以致使语意颠倒。“吗”和“嘛”都是语助词,但用法不一样。“嘛”字的用法是:(一)表示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有意见就提嘛!”“这也不能怪他,头一回做嘛!”(二)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如:“这样很好嘛!”“这样不好嘛!”(三)表示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该所1978年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作了较大修订,不仅增收了许多新词,而且对一些词的词义和用法作了改动。以下举报刊中常用的两组词“象”与“像”、“帐”与“账”为例作一说  相似文献   

5.
现在阅读一些报刊、公文以及新出版的书籍等,发现把“像”误作“象”的问题比较普遍。最近笔者抽阅了16家报纸,除《人民日报》一家能正确区分“像”与“象”的用法外,有15家报纸均未能把“像”与“象”的用法严格区分开来。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旧的习惯影响较深,对简化字的新变更缺乏了解所致。“像”简化为“象”,是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中《汉字简化第二表》列入的。在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第一表中,“像”仍简化为“象”,并加以说明:“在象与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对个别字作了调整,删去了“象(像)”,即“象”不再作“像”的简化字。也就  相似文献   

6.
“公路穿街(或穿村)”、“某某公路(或铁路)经此”这些词,在报章杂志上,屡见不鲜。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铁路与公路都是线状人工建筑物,是静止的,不会移动的物体,其后接“经”与“穿”构成主谓结构,就不够妥当了。我在编写地名志时,开始也碰到过“公路经村东(或村中间)”、“公路穿境”之类的用法。在座谈会上通志文时,有人提出“公路不能‘经’也不能‘穿’”的意见,开始还不以为然,后来有人建议我查找文字根据。我翻阅了各种辞书,果然发现“经”与“穿”的释义都不为这种用法开绿灯,只有报章杂志上有这种提法。在另一次座谈会上,编委们专门研究“经”与“穿”的用法。结果大家得出一条结论:“世上有很多约定俗成的文字,虽系明显错误,但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由此我想到:当编辑切不可以讹传讹,造成“约定俗成”的事实。后来,我在编写交通信息时,就避开了“经”与“穿”,而改用“镇区东西走向的人民路,与徐州至西峡公路相通”;“郑南西线公路在村北”;“村中间大街,与某某公路相接”等。  相似文献   

7.
浅谈﹃和﹄与﹃或﹄作为连词时的区别煤炭工业出版社辛广龙科技文稿中,“和”与“或”作为连词时,使用频率是较高的。由于科技著作的作者通常不太注意文词的合理用法,常将两词混为一谈,给技术内容的表述带来了曲解,甚至造成表述错误,因而有必要分清“和”与“或”作...  相似文献   

8.
“象”与“像”近年来使用很混乱,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合情合理的统一规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90年召开了各方面专家的讨论会。会上专家们作了充分的讨论、研究,取得共识。会后全国名词委征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的同意,对科技术语上“象”、“像”的用法作了统一规定,在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名词中已照此执行。《谈谈‘象’与‘像’》(《科技与出版》1993.4)一文所得的结论,在会上也曾讨论过。文中提到“凡是具体的经光学系统形成的图景,名词构成中用“像”,如人像、  相似文献   

9.
“做”与“作”两个字常常在我们的书刊报章上用错。这两个字不但含义相近,而且在普通话(北方话)中读音也一样,都读zuo因此,很多人分不清,有时候就混着用。实际上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在南方一些地区,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吴语地区(上海一带),“做”读上声,“作”读入声。所以南方人一般不会用错;从意义上说,这两个字意义虽相近,都包含有下列几种意义:1.从事某种工作或  相似文献   

10.
常听科技文章作者和科技书刊编辑同仁问:“连”与“联”,“连接”、“连结”、“联接”与“联结”用法上有什么异同?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和举例,按笔者的理解,对此问题做一简析,供参考和讨论。“连”有以下6个义项:①连接,如“心连心”“藕断丝连”;②连续、接续,如“连阴天”“连年丰收”;③包括在内,如“连我在内共5人”“连根拔”;④军队的编制单位,如“消灭了5个连的敌人兵力”;⑤姓;⑥表示强调,含有“甚而至于”的意思,如“他醉得连人都不认识了”。而“联”只有3个义项,即:①联结,如“把××与××…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里字音相同,字义相近的字有很多,“作”和“做”就是其中的一对。 “作”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起也,从人从乍。”它的本义是“兴起”。由“兴起”引申出许多义项。《说文解字》中没有“做”这个字。《康熙字典》里说它是“作”的俗字。在现代汉语里,“作”和“做”的意义仍然相近。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和严格地区分它们,才不会用错。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作”(zuò)有 7 个义项:①起:振作/一鼓作气。②从事某种活动:作孽/作案。③写作:作曲/著作。④作品:杰作/佳作。⑤装:作态/装模作样。⑥当作,作…  相似文献   

12.
1995年11月7日解放日报第四版刊有一篇题为《涉嫌谋杀拉宾凶手兄弟被捕》的新闻稿。笔者觉得,这则标题上“兄弟”二字及内文中“……这名嫌疑犯叫哈盖·阿米尔,是4日向拉宾开枪的凶手伊格尔·阿米尔的兄弟”一句中“兄弟”一词的用法,都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它不符合“书面用语”的规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兄弟”一词的解释之一确为“弟弟”,但注明只能作“口语”用。然而,当它上了报纸,显然就成了“书  相似文献   

13.
谈“像”与“象”的用法编者按:本刊曾于1993年第4期发表了聂方熙同志写的《谈谈“象”与“像”》。同年第6期发表了卢慧筠同志写的《也谈“象”与“像”》。之后每年都有几篇来稿讨论“象”与“像”的用法问题,本刊便没有再刊登。现在刊登张小白同志写的《谈“像...  相似文献   

14.
数字“一”与“1”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一”与“1”的用法●李喜婷【郑州数字“一”与“1”是编辑工作中遇到最多而又最难使用的数字。“一”的用法比较普遍,不仅能与量词连用,而且还能与形容词、名词、动词、代词等连用。“1”的用法则较局限,仅能与量词、计量单位连用或表示时间时使用。尽管国家...  相似文献   

15.
“演绎”是一个当前使用频率颇高的词,它频频出现在报纸上、刊物上,借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用得特“火”。似乎可用在任何对象上,似乎可与任何词语相搭配。其实,这样的词是不存在的。因此,“演绎”用得那么“火”,就有些不正常了。说不正常,是指它存在着超限使用的问题,主要是乱用和滥用。这样,就有必要对它的用法略加评析,以坚持其正确用法,避免或纠正其乱用滥用所造成的错误,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畅通。为着上述目的,就需首先弄清该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据词典的释义,它有两个义项(有的词典认为它只有一个义项),即:…  相似文献   

16.
马彪 《新闻传播》2004,(11):58-59
“非典”时期出现了一个新词“零报告”,这个“零报告”与“零距离”等其他“零……”词语形似实异。“零”在“零报告”中的用法与其他用法有所不同。通过对一定量语言事实材料的分析研究,不但可以明确“零报告”的语义、语法、语用特点,还可以重新认识与之相关的新词语的产生、传播与使用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探索新词语的新用法、新变化,发现语境、心理对新词新语的影响及词语演变的一些规律。本文考察的语料主要有因特网、《人民日报》索引、其他报刊和电视新闻用语。  相似文献   

17.
《河北科技图苑》2009,22(5):81-81
《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对出版物上的“概数”和“约数”使用规定是:  相似文献   

18.
“对”是个常用词,使用频率极高。它属多个不同的词类,因而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它可属动词,用做谓语,其后须带宾语,如:“我的批评,对事,不对人。”“你要面对现实。”可属形容词,做谓语、定语、补语等成分,并可单独回答问题,如:“我的想法对吗?”“对的做法和错的做法一对比,就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9.
“扶养”和“抚养”两个词因读音相近,所以有些人常把它们用混。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相似文献   

20.
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任 《编辑学报》2008,20(3):234
问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些情况。“作”和“做”都是动词,读音也相同,可是用起来却十分棘手。用它们来组词还比较好办,比如“作法”与“做法”,“作人”与“做人”,“作主”与“做主”,“作为”与“做为”,等等,对不对,哪个对?拿不准时翻翻字典,一般就能够解决;但“作贡献”与“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