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从苏武寓惠期间所写的诗文和行动中,得出他在思想上三个飞跃的结论:一改历代封建官吏的愚忠思想,对人生价值有较为科学的认识;圆通佛道,嘲解人生;更讲究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任职凤翔期间的思想极为丰富,其特点是儒道交融,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苏轼开始接触佛学,为以后苏轼的人生思考奠定了基础。苏轼还提出了“秀句出寒饿”的主张,开始探讨文学创作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任职凤翔期间的思想极为丰富,其特点是儒道交融,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苏轼开始接触佛学,为以后苏轼的人生思考奠定了基础。苏轼还提出了“秀句出寒饿”的主张,开始探讨文学创作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苏轼才华横溢,一生仕途坎坷,被贬飘零20多载,不仅没有沉沦厌世,反而始终以一种旷达超脱的态度面对身世的沉浮,其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后世诸朝文人士大夫失意时的心灵寄托。他面对人生剧变时所表现出的宠辱不惊、冷静坦然,与佛禅思想对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从具体的诗词出发,浅析苏轼三次被贬谪时的随缘自适、任运自在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5.
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及文艺创作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其思想嬗变为儒道释相结合并以道释思想为主导思想特征。嬗变的原因主要是时代文化的熏染和个人仕宦经历的助推两个方面,嬗变的表现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袁征。这种嬗变使他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最高思想境界,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贬谪黄州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奋厉有当世志”,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指导,积极用世;贬居黄州之后,苏轼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在词作方面进行创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意蕴与人生情怀。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遭贬之后向往隐逸生活的出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执著于现实的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7.
元祐时期是苏轼仕宦的巅峰时期,苏轼在新旧党的夹攻之中,纯文学创作渐少,实用性文字增多,内容繁富,其军事思想值得关注。对苏轼元祐时期军事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两任边州所提出的具体军事对策和针对性举措,针对鬼章被擒所提出的"和、战、守"三者辩证关系的方略,以及针对辽和高丽提出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词赋之作,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思想变化的复杂性。儒、佛、道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吸引力。本文试图简要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变化及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轼寓惠期间尽管仍以儒家思想观念为基石,但已表现出兼糅道、佛思想观念的发展趋势。就现存文献来看,苏轼终身也以儒家思想为依归,又能融合道家与佛家的思想,建立起自己乐天知命、随缘委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西柏坡时期的毛泽东经济思想在他整个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重要特征在于站在三个维度即时代维度、国情维度和实践维度来阐释其经济思想;他的重要贡献在于不仅指导我们党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大转折时期的经济规律,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全面胜利创造了经济条件和物质保障,为国民经济在战争废墟上迅速恢复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思想理论先导,开启了直接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1.
在经历了挣扎和煎熬、苦闷和痛苦之后,苏轼最终在道家的思想中找到了出路。"乌台诗案"把他推向了道家,道家思想使他得以到达最终的超脱和旷达,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2.
苏轼签判凤翔时期,本着儒家德治仁政、忠君爱民的理想,指陈政弊,中言革新,征询民疾,锐于报国,实现着他“致君尧舜,经世济民”的抱负。  相似文献   

13.
由独尊儒术走向三教鼎力,这是北宋以来学术思想的一般趋势,这种趋势为佛教这个原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舶来品提供了发展的土壤,而苏轼在杭州时期的佛教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4.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表征,在超然旷达中进行了思想观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苏轼前期的书法,是指他44岁以前的书法。黄庭坚对苏武的书法就有一个前后的分期,他说:“东坡书,彭城以前犹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赝也。”所谓“彭城以前”,就是指苏轼44岁以前,也就是自徐移湖随即发生乌台诗案的元丰二年(1079)以前。黄庭坚的划分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苏轼的书法成就主要是表现在谪贬黄州以后。唯其如此,研究者的眼光也大都集中在苏轼的黄州时期和晚年时期,而对他前期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却不免有所忽略。这样做的结果,自是有碍于对苏轼书法的深入研究。 关于苏轼一生的书法经历,黄庭坚有一段话影响很大:“东坡道人少时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介绍了苏轼在贬居黄州时期的几首优秀诗词作品,重点从艺术手法、语言特色、情感抒发、思想内涵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赏析,着重挖掘了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并从中分析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锐意革新,倡行新法,与之同时的苏轼在理财观念、商业贸易、摧抑兼并等方面与他的思想基本一致,因而传统观念把苏轼斥为保守派人物是很不恰当的。一方面,苏轼对新法中的疏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另一方面,他又对新法中的合理笥因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在坚持或废除新法这一场大论战的关键时刻,他更是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支持新法的观点。因此,苏轼应该视为经济改革中的稳健派人物。  相似文献   

19.
吴秀菊 《福建教育》2020,(19):13-15
<正>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对我而言,教育就是一种成长的过程。从教27年,从偏僻乡村中学到乡镇中学再到省重点中学,从农村到城市,从学科骨干到学科带头人,从市级到省级,一路走来,一路求索,所幸,不惑之年终识语文味。感谢语文这片沃土,让我有了耕耘的空间;感谢几次课改的机遇,让我领略了逐波踏浪的心跳;  相似文献   

20.
诗词的翻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要考虑诗词的内容,因为诗词特殊的形式结构,还要考虑到诗词的风格、意境和韵律等方面的因素。苏轼的《江城子》虽短,但却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许渊冲、杨宪益和汉学家Burton Watson的译文对比中,三个译者的译本均忠实于原词,都注重对词的音韵风格和意境的翻译,译文具有音韵美和意境美。相比许和杨,Burton Watson更倾向于直译,许和杨更注重词意境的翻译,更能让读者领会到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悲切和思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