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高校教育硕士培养存在诸多弊端,习惯性地落入单纯依靠高校、片面追求学术性、用理论来堆砌课程教学等思维定势中。为彰显教育硕士培养的特色和价值,高师院校需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对接,着眼于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着手构建“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G-U-S)”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体现多元共同体的价值,突出教师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师范性”等本质属性。在协同育人的指导思想下,衡阳师范学院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设计,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硕士培养“3421”模式,健全教育硕士培养运行机制,完善了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发挥了高校与政府的协同创新作用,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评价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基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项目,改进选题、指导、结题等环节,形成了“三加强、三培养”的课题指导模式:加强选题指导,培养创新意识;加强过程指导,培养创新思维;加强结题指导,培养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形成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打造工程人才培养新平台;引进高水平企业技术骨干,指导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双导师制”打破了教育硕士研究生以理论知识为主、忽略教学实践的培养局限,强调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双导师制”存在教育硕士实践课程与中小学课程融合不足,中小学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变动性大,校内外双导师缺乏有效交流与协作,“双导师制”执行措施和反馈整改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提出了“精心设置课程,将实践课程贯穿培养全过程;稳定导师队伍,有效提升中小学导师队伍素质;加强交流沟通,构建‘U-G-I-S’协同培养机制;创新实践教学,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效果;强化教育管理,加强‘双导师制’实施监控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招生以来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培养制度趋于完善,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来源。然而,实践教学仍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薄弱环节,"本科化"倾向突出,迫切需要对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在中小学建设"实践工作站"是提升教育硕士实践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教育硕士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期我们就“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硕士”为题展开讨论,从讨论中,我们认识到,由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即“知行统一”的特点认识不够,培养目标定位与基础教育发展要求不适应,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呈现出学术化倾向。就培养模式而言,将教育硕士作为一种单纯的在职学历补偿教育,忽视了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指导教师而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大多数由学术性硕士导师兼任,他们普遍缺乏基础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科研积累和实践经验;就教学方式而言,偏重课堂教学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就学位论文而言,不能突出教育硕士注重应用研究、创新研究的特点和职业特色等。从更深层次上说,教育硕士的培养遇到的问题也是师范大学在参与职后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师范大学应在职后教师教育中实现三大转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介绍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措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分类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打造“冠军班”培养竞技体育高端人才;探索“双导师制”研究生指导形式;建立阶段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管理体制;强化保障措施等。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硕士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其明确的专业性和定向性要求培养过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教学实践能力。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现状,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确立切实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目标、设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贯通式实践教学过程、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硕士培养的核心和专业特性体现。当前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认识不到位、培养模式学术化倾向较严重、导师及课程任课教师教学实践指导能力普遍不足、中小学校参与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为例,介绍了"大学—中学"如何围绕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性教学开展、三导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教育研究和招生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协同培养教育硕士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在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上特色明显:瞄准中小学一线教学需求,采用"理论教师+实践教师"的双师制培养模式;通过模拟教学锻炼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其实践类课程超过总学分的50%;强调教育部、教育学院及中小学之间的三维伙伴合作关系,建立严格的实习监管制度保障教育实习效果。借鉴新加坡在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一体化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运行质量,开展师范生课程改革,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范教育师资队伍以及健全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监管和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才嘉红 《成人教育》2014,(5):110-112
教师的职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世界发达国家教师职前培养发展趋势看,逐步趋向于开放化、多元化,近年来实行的"本科+硕士"模式、"3+2"模式各具特色,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大学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合作,教育实习特色明显。对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我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路径提供经验,对建立更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培养教师的教育改革能力、教育教学的反思和研究能力,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项目化理论背景下,阜阳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建设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的“课程体系+项目领衔+竞赛跟进”模式,坚定认证“主线+底线”理念,实现毕业要求,培养具有“一轴两翼七要素”的核心素养,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具有政治素养、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等必备品格及教育教学、实践创新、沟通合作、学习反思等关键能力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2.
张萌 《英语教师》2023,(8):114-116
简要分析“互联网+”时代给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互联网+”时代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创新的路径,即思维创新,强化互联网与英语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资源拓展,丰富英语教育教学内容;学生主体,优化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平台支撑,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能力。指出互联网与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推动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和创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苏格兰职前教师教育体系中的教育专业研究生文凭项目(PGDE)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要途径。其培养目标与苏格兰教师职业标准基本一致,其基本课程模块包括教学与实践学习模块(PPL)、教学与课程模块(P&C)、教育研究模块(ES),并以实践学校的评估和指导教师的报告作为基本的评估要素。苏格兰教育专业PGDE项目为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4.
苏格兰职前教师教育体系中的教育专业研究生文凭项目(PGDE)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要途径。其培养目标与苏格兰教师职业标准基本一致,其基本课程模块包括教学与实践学习模块(PPL)、教学与课程模块(PC)、教育研究模块(ES),并以实践学校的评估和指导教师的报告作为基本的评估要素。苏格兰教育专业PGDE项目为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广西部分高校为例,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及现实困境,建议从开展精益化创新创业竞赛培训指导、建设“教学+竞赛+创业”三元融合教育生态链、搭建“体悟实训+第二课堂+创业孵化”一体化实践平台、打造“双师双能”实践师资队伍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助力乡村振兴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与教育硕士研究生一体化培养的“3+1+2”模式,该模式是在“4+2”模式的基础上对教师教育本硕一体化培养的进一步完善。学生完成大学本科阶段前3年学习任务,成绩优异(符合学校保送生相关规定)者通过笔试、面试合格后,进入“3+1+2”实验班。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和“严”“精”“巧”“实”的培养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兼顾,提升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了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师范生创新能力是指师范生以所学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其智能运作,对教学实践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进行质疑、批判及实施的能力.师范生创新能力可采用“特长+研究+创新”团队合作和“专题分析+行动研究”协同培养两种模式进行培养,并通过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增加创新课程比重、提升教师指导能力、务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以及强化创新能力评价机制等具体措施来实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在“U-G-S”教师教育模式基础上,基于“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构建并实施的“体验–提升–实践–反思”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在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整合基础教育研究资源以及提升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并为深化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建构产学合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制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硕士研究生“学研创”培养模式,指出该培养模式的本质是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开展教、学和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论述了“学研创”培养模式的价值,以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为基础,对“学研创”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指出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课程教学体系不合理、“双导师制”没有充分发挥实际效用、评价模式学术化、内外沟通互动机制不畅等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健全落实“双导师制”,创新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