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分数评价是生命力最“顽强”的一种评价方式,分数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和高效性构成其合理存在的条件。然而,当分数评价走向“唯分数”评价,就会陷入评价目的异化、评价功能窄化和评价过程简化的现实困境。为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未来的分数评价应该是:树立科学评价观念,从“育分”走向“育人”;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从“选拔”转向“发展”;构建多维评价体系,从“终结”迈向“全程”。  相似文献   

2.
转变教育评价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实行无纸化测评,革除传统评价中结果性和单一选拔性的弊端,实现“育分”转向“育人”,进一步促进教育评价改革及“双减”政策落实。但面临缺少顶层设计、评价质量难以保障、教师评价素养不高及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等困境。为突破困境,应提升考试管理能力,强化顶层设计;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切实落实评价改革;家长加强支持保障,促进无纸化测评实施,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要常抓不懈。要真正“减负”应当采取四条措施 ,即家长要更新观念 ;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 ;教学要彻底解放学生 ;要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改革考试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模糊化评分”是一种重新与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相适应的百分制的新分数评价观,也是实现教育本体功能协调和优化的有效途径,具有多维度、公平性、协调性等特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在于要充分利用促进教育发展的机遇及对教育发展具有短期刺激的教育环境因素,更重要的在于要不断寻找乃至创造各种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因素。因此,“模糊化评分”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性趋向。  相似文献   

5.
笔者结合学年考试 ,系统地阐述了教育考试中 ,原始分数与导出分数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笔者认为 ,正确解释分数的有效途径 ,有益于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考试方法改革也是改革内容之一。实践证明口诚考试方法不失为一种促使学生知能并举的好的考核方法。这一方法能围绕教学目标全面、灵活地考核和评价学生;能训练师范学生特殊的能力;体现出“教”、“练”、“考”三者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机统一,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9座省级、副省级城市的中考体育方案进行分析。发现,中考体育的分值设置有所提升,但较分散;分值权重有所增加,但较语数外仍有差距;必考项目+选考项目成为当前主流的项目设置模式;中考满分标准与国家标准接近,但整体低于国家标准。认为,中考体育分值和权重的提升成为必然趋势,“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成为主流模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建构成为发展方向。未来中考体育要以体教融合为契机,推进中考体育方案改革;落实“双减”政策精神,完善过程性评价细则;增加技能类考试项目,合理设计项目考试方案;提升测试项目的满分标准,增加成绩评价的区分度。旨在更好推进中考体育改革,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8.
在“唯分是图”工具性价值观念束缚和现存中考“普职分流”选拔性竞争考试的冲击之下,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为追求升入重点学校,不惜牺牲学生身心健康,陷入“分分计较”式只顾一时“输赢”与只算眼前“得失”等功利化和短视化的困境中。加之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下,这一“以学致考”式的分数至上观念,更是直接诱发了中小学生和家长因中考分流而产生的教育焦虑激增,甚至还向中小学低年级蔓延,使得沉重的校内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成为侵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毒瘤”。为此,从引导观念转变和强化制度保障两方面探讨新时代“双减”政策实施的长效化,以期从根本上破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这一由来已久的教育难点和现实痛点,使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回归本真,并实现其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基的育人使命。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角逐逐渐演变为高水平人力资源的竞争。各国政府只有掌握成人能力水平的准确信息,才能对教育和培训系统进行有效干预,使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求。为此,经合组织与欧盟、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等专业机构携手,于2007年正式设立了全球首个综合性国际调查项目“国际成人能力评价项目”,积极探索当今信息化社会人力资源的水平与结构,以期对人力资源政策进行重新布局。本文主要对国际成人能力评价项目的背景、评价工具及主要结论进行分析梳理,旨在对我国在“十二五”时期建立成人能力评价体系,调整劳动力人口布局,重新定位人力资源开发与成人教育政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在学校层面的结合点之一是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在分析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考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服务学习”理念的启示,探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服务学习型”考试方式改革的路径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哲学中,人的欲望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变动过程。自苏格拉底以来,一直到康德,人的欲望总是被压抑。直到尼采出现,人的欲望才获得肯定并被摆在哲学的核心位置。随后,乔治·巴塔耶以及精神分析学派从不同角度呼应了尼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新都市小说"为写作对象,在都市文化语境下对两性关系进行欲望化的书写."新都市小说"以其饱满的笔触细致地摄录下都市里形形色色男女的生存图景,触摸到他们的精神实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物质化、商品化的追求成为都市两性的价值信条,两性之间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欲望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青泥莲花记》强调个体存在的多元性和流动性,是为了说明“娼妓”身份的可改变性,最终否定个体作为“娼妓”的存在.《青泥莲花记》忧患欲望和激情力量的强大,故以禅玄消解欲望,对激情进行道德性转换.士人将娼妓从良、从死的激情行为纳入慕才、守信、节义的框架中加以解释,使激情成为品德.有些娼妓从良后以婢仆自处,竭力避免与丈夫可能有的亲昵,苦心经营合道德的生活,而没能将激情纳入妇道者,则成为挞辱的对象.现代间谍战利用性获取情报,古代性欲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情报,没能有效克制情欲被看作德行有亏,故一旦欲望进入忠孝节义叙事则品德就变成有争议的.男女在两性关系中都投入激情,但社会对男女激情投入程度和激情爆发强度的接受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对“选择”的解说过程是精彩的。他从选择自身出发,先通过反驳选择等同欲望、性情、希望以及意见以展示选择的规定,然后通过探讨思考的对象揭示选择的对象。最后对选择做出尝试性的结论,即选择是达到目的善的手段的选择,就其自身,是具有现实理性能力的人对实现自身欲求的手段的有效考虑,它既是理性的,又是经验的。  相似文献   

15.
《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作家的生活经历及文学创作过程入手,解读《嘉莉妹妹》中对美国现实社会的描写。  相似文献   

16.
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是一部以欲望为主题的小说。从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现实入手,分析嘉莉妹妹无尽欲望背后的社会驱动力,指出,嘉莉的欲望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它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欲望。她的道德后果是美国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造成的。她所走的典型道路也是美国社会为她亲手铺就的。  相似文献   

17.
村上春树在作品中随处可见的音乐痕迹早已说明:语言和音响在表现形态上有着某种一致性,音乐本身含有只可意会的精神内容,能提供给文字更多的想象因素。村上的作品中,音乐已成为一种美学符号而存在着。  相似文献   

18.
戴震以自然而必然的人性“一本”作为理欲之辨的理论基础 ,以有物有则来阐述理与欲的关系 ,以推己及人的恕道来求得达情遂欲进而实现道德理性。正是通过这样一个逻辑结构 ,其存理于欲的理欲观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和确当的表述。由于立足于人伦日用来论述理欲 ,欲和理在戴震这里实现了相当完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传统看法一直将林逋视作红颜弃轩冕的"真正隐士",但林逋的"隐逸"自始至终与"仕进"交织在一起,他对修齐治道心向往之,当仕宦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后,也会寻找安顿自己心灵之所,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20.
田纳西·威廉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戏剧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威廉斯所创作的《欲望号街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奠定了他首屈一指的戏剧家的地位。威廉斯的作品较多的关注社会边缘人物,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与被异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本文试图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从权力关系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欲望号街车》中权力关系的详细分析,揭示威廉斯笔下的现实世界对于边缘人物的惩戒规训,并进一步探究这种惩戒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