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旷乾  田春 《基础教育研究》2020,(3):14-16,19
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国外对校园欺凌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较早且成果丰富,文章分别从法律、社会、执法、学校四个层面,对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四国的校园欺凌防治进行了国际比较,发现只有坚持依法治校、构建多元治理模式、加大惩戒力度、建立校园警察制度并完善教师惩戒权,才能对校园欺凌现象实现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凌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校园安全问题。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复杂,既有社会变迁层面个体的自我迷失,又有学生心理层面个体受压抑产生的行为偏差,还有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德育的缺失。目前,我国反校园欺凌法相关法律欠缺,校园欺凌预防机制针对性不强,校园欺凌沟通与报告处罚机制不完善,导致未成年学生法治观念淡薄。在法律社会学视角下,对于校园欺凌的预防与监管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手段,更应注重法律实践,构建多元主体协力参与的校园欺凌的体制机制,打造以法律为依据预防与惩戒校园欺凌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频发的校园欺凌问题引发社会、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为防治校园欺凌,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教育部、学校、监护人乃至社区的责任,通过多年的干预和治理,省政府分配权责、学校全纳支持以及社区的协同共进,校园欺凌防治成效斐然。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建设、系统的治理方略和多元主体的参与是其防治校园欺凌的主要经验。给予我国的启示:应推进立法,建立系统的反欺凌政策体系;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营造全纳校园环境;构建反欺凌共同体,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各类院校教育对象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道德水准下降、责任意识不足、社会价值观错位等问题,由此也引发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对学生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校园欺凌现象亟待遏制。师范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欺凌方面既有普通学校校园欺凌的共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文章结合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对师范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访谈,提出防治师范类高职院校校园欺凌问题的一些建议:扎实推进“德育为先”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法制教育”政策宣传;全面整合“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积极构建“防治结合”多措并举等教育对策,实现对校园欺凌的有效管控,从而助力师范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校园欺凌与暴力问题逐渐引起我国最高决策层的重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概念认知正逐步深入和明晰,健全完善治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多元社会化防控体系已经迫在眉睫。检察机关在校园欺凌与暴力社会化防控体系中,肩负着重要角色和使命。在诉讼环节,检察机关应秉承双向保护理念,适度加大惩治力度,建立未成年人专门检察机构(组织)和办案模式;在非诉讼环节,检察机关应促进反欺凌与暴力的法律法规完善,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做好反欺凌法治教育及技术防范,强化学校、教师及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加强普法宣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中小学生为主的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日益增高,且呈现出欺凌行为隐蔽性强、欺凌形式复杂多样、欺凌双方差距较大的特点。通过加强班级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班主任要加强校园欺凌知识的宣传、积极预防校园欺凌、及时处理校园欺凌问题、做好欺凌事件后续教育工作,以此提高班级管理效率,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凌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已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一大困惑,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传统单一治理模式的反思。欺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单一模式难以奏效,要想有效根治校园欺凌,必须实现治理模式转变,即由单一治理模式转向复合治理模式,建构一套德法结合、多元主体参与、多措并举的复合治理模式,实现惩戒矫正与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校园欺凌的有效管控。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我国校园欺凌治理政策议程中,指标警示、焦点事件以及实践反馈等构成问题源流,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国民情绪以及公众舆情等构成政治源流,国家层面的政策共同体对于治理政策的自觉建构与第三部门、企业、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行动以及国际校园欺凌治理行动等构成了政策源流。我国校园欺凌治理议程政策之窗开启的耦合机制以政治源流为主导,以问题源流为推动,以政策源流为支持,其中政策企业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协调并发挥多元社会主体力量,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加快校园欺凌防治专门立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并且呈现持续化、频繁化、多样化等特点.研究以伦理学的视角重新界定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内涵与外延,通过生理、心理以及"三观"来阐释校园欺凌对中小学生主体间的影响,并从历史传统文化、社会多元文化以及多维伦理教育来探究伦理学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而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无缝连接的循环纽带,以期能够达到减少乃至遏制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频频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基础在于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当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观意图恶劣、违背他人意愿和重复性、持续性等传统特征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校园欺凌问题的实际情况。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政府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确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欺凌定义,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对于现有政策法规的进一步修订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淑萍 《教师》2020,(10):12-13
文章先分析校园欺凌的概念和类型,以及校园欺凌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分析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防治策略,包括学校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后,分析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注重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小远离欺凌事件,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不断出现且其形式愈加多样化,给中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事件处理方式的不当是造成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处理的现存问题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失范行为存在误导性;教师的被迫性失职行为;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问题发生时存在压制和推脱行为;司法机关配合不紧密,滞后校园欺凌问题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判罚缺乏针对性。构建反校园欺凌共同体需从国家立法层面、社会舆情层面、家庭教育层面、学校教育规制层面、完善校园欺凌三方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疏导、保障中小学校园欺凌三方主体未来发展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为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治理行动,其中,英国中小学校在校园欺凌防治上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进一步明晰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健全和完善校园欺凌的防治机制,强化针对校园欺凌者的惩戒教育,增强师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4.
校园欺凌频发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已经展开,但是对于校园欺凌的基本概念尚未形成共识,这对于有效防治、深入研究校园欺凌不利。清晰厘定校园欺凌概念是有效防治该现象的必要前提。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不同的概念,长期将二者混为一谈,对于治理该现象不利。校园欺凌概念应该从狭义上界定,它不应该包括校外入侵,也不包括教师作为受害人的现象。狭义校园欺凌产生的法律责任可以分为三类:学生作为欺凌者的责任,教师作为欺凌者的责任,对校园欺凌行为管理不力者的责任。这些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完善法律并对这些责任进行相关规定,才能够有效依靠法律手段防治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15.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校园欺凌对欺凌者与受欺凌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了解校园欺凌现状成为当务之急。以某小学作为个案研究为例,通过对该学校三至六年级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该校校园欺凌现状,发现学校存在处理欺凌行为机制不完善、家长对待欺凌行为态度消极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视角提出防控校园欺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及周边强势学生持续对弱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进行的持续性故意侵害行为.欺凌易导致被欺凌学生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学业适应困难及出现社会化障碍等问题,也会导致欺凌者形成不良人格和攻击倾向.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不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校园欺凌的现状、含义、类型、特征、结构的描述,及对校园欺凌主体的心理特征、角色及心理成因的分析,试图探求以校园为核心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心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段善基 《甘肃教育》2022,(16):51-54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频发,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农村撤点并校的进行和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弱化、负面情绪明显等现象的影响,农村学校的校园欺凌问题更加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学校校园欺凌的现状,并提出预防与治理农村学校校园欺凌的措施,以期预防校园欺凌,营造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8.
校园欺凌是中小学常见的行为问题,引发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在校园欺凌中,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会受到负面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需要引起学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校园欺凌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以90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特点及特质情绪智力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发现:小学校园存在欺凌行为,男孩遭受身体欺凌显著高于女孩;母亲具有研究生学历所遭受的言语欺凌显著高于母亲具有初中、高中、大学学历;特质情绪智力与校园欺凌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且情绪倾向、自尊、同伴关系显著预测校园欺凌。小学校园欺凌防治建议:切实关注男孩校园欺凌现象,提高男孩特质情绪智力;不可忽视高学历家庭孩子的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高度重视小学生的情绪倾向、自尊及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20.
校园欺凌已成为新西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直面的棘手问题.新西兰将校园欺凌界定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权力失衡的重复性故意施害行为,并将其划分为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四种类型.为便于识别,新西兰区分了攻击、烦扰以及欺凌三种行为,确认了校园欺凌的单向性、故意性、伤害性、反复性以及失衡性五个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新西兰采用全校参与模式、开发无欺凌框架以及绘制校园欺凌规治学校路线图三种主要方式开展校园欺凌规治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新西兰校园欺凌的规治呈现出常态化、法治化和规范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