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结构和传播媒介的不断变迁,儿童的社会地位和经验也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人们愈来愈重视儿童成长的媒介环境,关注媒介文化对于童年的影响成为研究的一大主流。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媒介参与权利往往被尴尬地忽略。要对当下儿童在媒介环境中所遭遇的“被建构”困境作出解读,可以先从“童年建构论”开始延伸,阐述儿童“能建构”属于自己的童年,并对尊重儿童的媒介参与权利方面作出有效呼吁。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媒介需要和媒介选择”这一词语来自施拉姆的“儿童是媒介的使用者(USER)”的思想(见《我国儿童生活中的电视》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它说明,在儿童与媒介的关系中,儿童是主动的选择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儿童使用媒介是因为媒介对儿童有用,可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或社会需  相似文献   

3.
e时代的儿童网络媒介接触行为探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鉴 《新闻界》2006,(6):101-101,100
根据传播学媒介系统依赖论,儿童与媒介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理解、行动定向和娱乐。如果儿童的媒介使用影响了儿童在现实世界的生活,如对媒介过度依赖,使之终日沉浸在媒介所提供的幻想世界中,并对现实生活越来越不认同,越来越依靠媒介来排除生活中的烦恼,那么就形成“媒介瘾”,或称之为“媒介综合症”。在e时代,这种“媒介瘾”突出地表现在网络媒介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瘾”。“网瘾”能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直接原因就是接触网络媒体的儿童数量在不断扩大。据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十八…  相似文献   

4.
殷文  李思怡  甘雨柔 《新闻大学》2024,(2):44-56+118-119
研究以留守儿童的新媒介使用为研究对象,将一起玩手机视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与同辈群体的“嬉戏”(play)方式,致力于讨论媒介与同辈群体这一社会化机制的关系。研究发现,“一起玩手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起关键性作用,是他们的同辈群体社会化过程(媒介嬉戏),同时也是他们抗争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份轻视、建构个体尊严的个体化过程(尊严游戏)。  相似文献   

5.
徐媛 《编辑之友》2018,(6):18-23
数字媒体时代,儿童阅读内容的跨媒介生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儿童读物的生产模式和权力结构,且使儿童阅读内容呈现更为丰富多元的态势.文章在媒介融合视域下,探究儿童阅读内容跨媒介叙事的内在逻辑,以及这种跨媒介叙事模式为我国儿童阅读市场中优质内容资源的出版运营提供的借鉴意义.研究表明,儿童阅读内容的跨媒介叙事以改编的方式,选取优质故事内核,依托不同媒介平台特性拓展故事内容以建构“叙事品牌”,通过媒介平台间的协作互通形成“互媒”特质,进而建构故事世界,最终达到完善儿童阅读体验、吸引受众持续关注和参与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儿童电视:谁是主体?——兼论我国儿童电视的成人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在儿童与儿童节目的成人制作者之间,儿童是主体”的观点。“以儿童为主体”的基本含义是要尊重儿童的经验或思想,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需求,而不是成人的需求来建构儿童节目。本文首先论述了儿童电视的界限,指出“儿童节目是从儿童需求出发、专门为满足儿童需求而制作的电视节目”。满足儿童需求,是儿童节目制作的最高原则,也是与成人节目最本质的区别。除了儿童需求原则,本文还论述了发展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所有原则都服务于儿童电视的基本目标:使儿童主体化而不是成人化。目前,在其他大众媒介尤其是互联网节目的影响下,电视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媒介的交互性特征使新一代变得更为主体化。因此,未来儿童电视的挑战可能不是来自新技术,而是来自儿童  相似文献   

7.
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卜卫一、问题的提出80年代以来,我国已产生了数百篇关于大众传播对儿童影响的论文、文章,其中多数是在“大众媒介给了儿童什么,儿童就变成什么”的假定之上来讨论大众媒介影响问题的。但其研究结论并不能解释...  相似文献   

8.
张炯 《中国编辑》2022,(7):85-89
智能技术不仅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场域,也是儿童数字化阅读能够达成价值诉求的有力支撑。数字时代儿童阅读的场景建构,应该在尊重儿童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文化传播特性,通过感官延伸、移动知识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为儿童打造多样化的场景体验。无论阅读场景的选择还是阅读内容的取舍,都离不开伦理与价值的判断。一方面,要警惕儿童对技术的依赖心理,克服“技术工具论”的影响和摆脱“工具至上”观点的束缚,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要正视数字媒介环境下的儿童阅读危机,发挥成人在资源提供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促进儿童阅读文化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大量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背后,是被迫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相当多的留守儿童迷恋媒介交流,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媒体.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表明,电视和网络在留守儿童生活中并未起到提供信息、增长见识的工具性作用,而仅仅扮演了提供精神慰藉的角色.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项迫切而现实的课题.本文结合郑州大学12名志愿者针对河南省30名留守儿童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在行动”,探讨了参与式行动方法在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并对如何实现留守儿童真正的、最大程度的参与,以及如何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赋权”目标进行反思,以期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杨智 《中国广播》2013,(2):77-78
目前,一些电台的儿童广播节目童年概念消逝。究其原因,其一是成人化理念;其二是消费化理念;其三是媒介空间的缺失。守卫儿童媒介空间,补足儿童媒介空间的欠缺,一要完善媒介体制和体系;二要按年龄层次和兴趣爱好更加细分节目内容;三要提高儿童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11.
在短视频媒介不断渗透进儿童日常生活的当下,被其支配或主导的儿童生活不能仅仅简化为“上瘾“”媒介依赖“”成人化儿童”和“童年的消逝”,而亟需从儿童日常生活异化的视角予以充分关注和系统分析。本文基于异化理论和新童年社会学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家庭场域的儿童短视频媒介生活。研究发现:儿童的日常生活不仅出现异化端倪,如身体和时间开始受到束缚和侵蚀,被奖励性观看刺激渴求与沉迷,而且存在天性、审美、语言、行为、认知、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深层次异化。家庭场域的多重影响因素与儿童日常生活的异化密切相关。然而,在媒介化时代全然消解这些异化并不现实,本文试图在短视频语境中从社交本能、制造本能、探索本能和艺术本能层面提出化解之道,以期善用媒介发掘儿童生命内在的发展动力,探讨儿童个性化媒介生活的可能性,助益儿童在网络社会中成为有权利、有能力、有创造力的社会行动者。  相似文献   

12.
作为商务印书馆在儿童教育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民国知名课外读物,《儿童画报》畅销全国近20年,影响了几代儿童的成长。刊物立身于乱世,以现代儿童的启蒙为旨归,衣着服饰、玩具游戏既有“摩登世界”的斑驳色彩,也有“传统蒙学”的文化基因,国难危亡之际又向儿童发出担当“民族小战士”的动员令。本文首次剖析了特殊语境下《儿童画报》各种矛盾耦合的语图叙事及当时各种儿童观在儿童塑造方面的冲突与妥协,并借之初步探索了媒介与观念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吕山  李熠  林颖 《新闻与写作》2022,(11):92-106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冲击、影响了传统模式的亲子关系建构。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远距离家庭的相处方式,建构了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超越时空的“共同存在”。本文通过对15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协同访谈,考察了他们如何共同“驯化”手机,以达到“做家庭”的动态建构与亲职划界。本研究指出:手机在留守儿童家庭中发挥出新的意义和实践策略,父母得以弥补内心的亏欠感,以“媒介替身”的方式陪伴儿童成长;远距亲职实践仍然受限于传统的性别脚本,造成母职和父职在“做家庭”过程中持续的不对等;同时儿童并非完全被教导的客体,他们同样借助媒介“再驯化”策略表达对父母的情感乃至对日常监视的抵抗。  相似文献   

14.
黄佩 《网络传播》2007,(11):58-59
文化的转型和媒介发生的变化,让许多研究者也认识到“抗拒”和“行政管理”的单一和无力,如果要把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下去,必须从强力管制走向“赋权”,给予公民更多的知识和权力,不能以教育者的经验代替被教育者的经验,或者以管理者的判断取代管理者的判断,应该帮助使用媒介的人们发展一种认识媒体,创造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郝雨  马蕴 《今传媒》2006,(2):23-24
我国的媒介正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做大做强”成了各媒介竞相追逐的目标。在这个时候提“媒介批评”,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认为那是学者们、批评家们的事情,与媒介经济发展何干?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媒介批评能促使媒介经济沿科学化、理性化之路发展;另一方面,媒介自身的管理者也应成为合格的媒介批评家;而且,媒介批评最终应形成理念,成为媒介经济发展自觉遵守的规范,促进媒介经济良性循环。一、媒介批评的内涵和外延要说明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  相似文献   

16.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是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第一人”。保罗·莱文森以“媒介进化论”为核心的媒介理论而成为北美第三代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成为当代纽约学派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7.
媒介使用与青少年闲暇生活--"离网离视"活动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代初,美国佩恩基金会开始着手于媒介与青少年研究。在讨论媒介究竟向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态度、情绪、道德行为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时,青少年的媒介使用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施拉姆提出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集中探寻了年龄、家庭关系、社会规范和青少年娱乐与社交需要等对其电视收视行为的影响。"!在众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当中,尼尔·波兹曼将童年这个概念与大众媒介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印刷媒介有效地隔离开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让儿童得以享有身心健康的童年,而电视则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导致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18.
陈勇 《声屏世界》2006,(5):15-16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也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在当前,坚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进一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改善媒介管理,提高人们媒介素养,更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媒介环境兴盛与媒介素养缺失的背景分…  相似文献   

19.
侯淼  高汝东 《新闻前哨》2022,(15):64-66
媒介集团在我国的兴起是国内市场的需求,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介市场催生出媒介集团化发展,这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然选择。本文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探究在融媒体环境下,集团化媒介组织发生的产业变革以及如何进行媒介品牌构建。在传媒产业变革方面,多重的盈利模式使得媒介组织的利润最大化,“新”新闻生产方式的兴起也带动着媒介运营管理机制的创新。在媒介品牌构建方面,首先要保证优质媒介产品与内容的输出,其次,打造全媒体品牌形象推广与传播格局,还要重视媒介与受众的链接与沟通,实现媒介品牌更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孩子是上帝派来拯救大人的天使。不尊重儿童的人,是愚蠢的。对于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儿童这一群体,媒介要尊重他们的权利,通过报道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如参与权、表达权、选择权等。良好的媒介接触和媒介启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大有好处的,有助于他们日后成为会参与表达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