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位同学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科学&;#183;教育”频道“人物”栏目对鲁迅先生生平的介绍节目时.听到解说词中有这样一句:“在鲁迅先生13岁时,他的祖父园罪人狱,其家也随之陷入困顿。”他发现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老师从来没有介绍过这方面的情况。于是,他翻阅了几本鲁迅先生的传记,也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说明。他希望我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2.
周锡贤同志认为:“鲁迅先生的《雪》是见雪生情,借雪抒情,而情思寄托在‘雨’上”。我以为这一结论是背离鲁迅先生原意较远的。周文在分析《雪》写作的历史背景时说:“一九二五年一月,在‘暖国’——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革命形势是好的,工农革命运动方兴未艾。”而“身处黑暗严酷的北京的鲁迅,……深感孤军奋战的寂爽,对‘暖国’的向往是很自然的。”在文章倒数第三节里,他又指出:“一年半以后(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还是(着重点本文作者加,下同)离开北京,去了‘暖国’的厦门,不能不说他还是抱着希望去的。”根据这句话并顾及整节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句中“刹时”一词,是鲁迅先生的笔误。查《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可知,“刹”字有两种读音,可读 chà,又可读 shā。当这个字读 chà时,能组成“刹那”或“一刹那”、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先生逝世时,郭沫若同志正旅居日本。在惊悉这个噩耗的当夜,他提笔写了一篇悼唁文章:《民族的杰作》。①他说他的“心思失掉羁辔,在不可知的境地上漂浮着”。哀痛之音,感人肺腑。郭沫若在悼文中把高尔基和鲁迅,称作“两个宏朗的大星”。高尔基也是死于这年的六月十八日。仅仅相隔四个月,世界文坛上两个大星相继殒落,“这损失的重大实在是不可测算的”,“我感觉着周围的黑暗好象增加了重量”。  相似文献   

5.
革命前驱李大钊与“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讯的相识,是在一九一八年。这年一月,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新青年》也在这时改由《新青年》社同人组成的编委会负责编辑。在一次商讨《新青年》编辑工作的会议上,李大钊与鲁迅开始相识。鲁讯后来说:“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  相似文献   

6.
自称为鲁迅的私淑弟子的许钦文,是在鲁迅的直接扶植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他以平易质朴的写实笔调描写绍兴乡村的人生故事,他以冷静诙谐的讽刺笔法描绘青年男女的爱情心理,他以简洁深刻的笔触揭露动荡社会的黑暗现实,他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蜚声文坛风格独具的乡土作家。在许钦文的文学道路上,灌注过鲁迅先生诸多的心血,鲁迅常常为许钦文“看稿,改稿,介绍稿子,校对稿子,样样都有”。直到垂暮之年,许钦文忆及其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时,还深情地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鲁迅先生也”,“鲁迅先生给我的恩情永远说不尽”。  相似文献   

7.
对于鲁迅世界观的转变,从来众说纷纭。反动文痞姚文元,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与世界观的转变,更作了肆意歪曲。他胡说鲁迅的前期思想“并没有根本脱离”“进化论”,鲁迅的历史观“仍然带着唯心主义色彩”,直到一九二七年,鲁迅还“没有看到工农革命群众的力量”,陷入了“新的深刻的苦闷之中”。而“四·一二”“四·一五”之后,鲁迅更“陷入  相似文献   

8.
从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起,就一直固执地不喜欢寿镜吾先生,在我的感觉中,他算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究其原因,既不是因为他胳膊下那怕人的铁戒尺,也不是因为他读书时摇头晃脑的神态,而是鲁迅作为学生,在问他“怪哉”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回答说:“不知道!”我无法理解,先生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竟然回答说“不知道”。这不是冒师德之大不韪吗?  相似文献   

9.
早在孩提时代,我就非常敬仰鲁迅先生。那时候,我还不能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刻含义,但是,先生的伟大的人品,渊博的学识,特别是他对孩子们深沉的爱,曾深深地感动了我。记得我刚上中学的时侯,妈妈给我买过一本很好看的日记本,我恭恭敬敬地在心爱的日记本扉页上写下了鲁迅先生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后来,我又把鲁迅先生这两句诗写在条幅上,挂在墙上,它成了我生活学习的座右铭。特别是当我成为一名教师和少年儿童读物的编辑的时候,我对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体会尤为深切。一九三三年,鲁迅在一篇题为《上海的儿童》的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忽视儿童教育的人,是“只顾现在,不想将来“。一九三四年,鲁  相似文献   

10.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以前我教完这篇课文后,常用“我的老师”或“我的×××”这样的命题来指导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但这样做法,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体会。后来我重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到藤野先生“惜别”赠照相这段文字时,我启发学生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么深,临走那一天,藤野先生会不会去给鲁迅送行?”“最后分别的地方可能在哪里?”“当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我又进一  相似文献   

11.
谈起心中的偶像 ,同学们众说纷纭 ,但不外乎是一些歌星、影星和球星之类的。然而在我心目中的偶像既没有动听的歌喉 ,也没有高超的表演 ,更没有绝妙的球技。我心中崇拜的是他意味隽永的文章 ,迎难而上的精神 ,无私奉献的人格。他———鲁迅 ,一个让我崇敬的楷模。鲁迅 ,我欣赏他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杂文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进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 ,铿锵有力地揭露了敌人的罪恶。鲁迅先生的文章幽默有趣 ,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和《论雷锋塔的倒掉》等文章 ,一字一句都显得深刻而幽默 ,朴素而诙谐。我觉得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寒假里随意阅读时,看到“藤野严九郎、鲁迅、唐瞍”和“戴维、法拉第、麦克斯韦”两个师生三代名家的故事,引起我反复的思考和品味。让鲁迅先生总时时想起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鲁迅把藤野先生亲手改正的讲义订成三个厚本,珍重地收藏着,作为永久的纪念,而且一直把藤野先生的相片挂在自己北京寓所的书桌对面。鲁迅在文中还写道:“每当夜间疲倦,  相似文献   

13.
那睿智的双眼,那撤“一”字的胡须,那被墙“碰扁”的鼻子,那被烟熏黄的手指,那冲冠的直发……多熟悉的面容,纵使时间像块橡皮擦去了我们生活的痕迹,却抹不去他——鲁迅先生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一个在黑暗中奔向光明的猛士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唐弢先生的《琐忆》时,请一位同学读“鲁迅先生建议‘我’出一本‘官批集’。”这一段读完后我问同学们他读得如何?一生马上回答说:不连贯。意料之外,我迅速把他点起来,问他为什么这么评价。他说比如在读“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这句时,他就有意在“它”后作了一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药》一文教学内容比较多,有些难点学生不好理解。我在教学中,讲授的内容,用“一二三四”四个数字为引导,即:了解一个背景,理清二条线索,把握三个人物,抓住四个特点。指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综合讲授。一、了解一个背景小说《药》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十分关心中国的革命问题,认为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人血馒头不是药,它不能医治病苦。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病,拿出长期积攒的钱,“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到了刑场买药时,他却先“吃了一惊”,不敢走近,站在屋檐下“发冷”。当刽子手撮着人血馒头来的时候,却又“不敢”去接,表现了他的勤劳与善良。当他听到众茶客谈论嘲笑夏瑜时,他不说一句话,他关心的只是他的儿子,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  相似文献   

16.
黄丽娟 《江苏教育》2005,(1B):47-47
当学生们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  相似文献   

17.
谈《琐忆》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战斗性的一面 ,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 ,但是关于他对同志 ,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对敌人恨 ,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 ,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 ,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因此 ,想从后面多说一些 ,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196 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 80周年纪念 ,我从上海…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科书各册均有鲁迅先生文学作品选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执教鲁迅文学作品,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突出鲁迅革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精神的概括。执教鲁迅的作品要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突出鲁迅的斗士形象及其革命精神。而鲁迅的形象和革命精神正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这样,就要把学习鲁迅作品与学习鲁迅精神结合起来,使学生像鲁迅那样做人,像鲁迅那样奋战。  相似文献   

19.
<正> 我们——努力步着鲁迅先生的后尘,努力担起鲁迅先生未了的任务,我觉得我们彼此的神经是联系着的。张天翼一张天翼是鲁迅精神的真正捍卫者和继承者。他坚持了鲁迅“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传统,成功地运用讽刺的武器暴露黑暗、鞭挞丑恶、谴责虚伪,真实地再现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市民社会的病态生活。他笔下的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典型,延伸和发展了“五·四”以来由鲁迅开创的现代讽刺小说的形象体系。更值得注意的是,张天翼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和批判,努力在自己  相似文献   

20.
1918年和卫919年鲁迅先生曾连续在《新青年》上以“唐俟”这一笔名发表了6首新诗,即《梦人《爱之神入《桃花八《他们的花园入《人与时》和《他人“唐俟”的署名是耐人寻味的。据孙伏园先生解释:“先生之署此名,原义应为‘有所等待,唯恐落空’,是迫切要求进取的意思,有点焦急,但又包含着足够的积极性。”①当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鲁迅先生用他那支如椽大笔刚刚开始纵横于新文坛的时候,我们不妨从研究这6首新诗起步,探索一下前期鲁迅的思想端倪。一、新诗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渴望与追求我们注意到《梦》、《爱之神》和《桃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