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帖衰     
帖学之衰在明代已经埋下伏笔,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个性书风的极度张扬、适用于高堂大屋的书法大条幅都集中暴露了此前书法传统的种种问题。并且,随着文人篆刻艺术的发展,带动了篆隶书艺上的发展。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讲,中原篆隶传统发展到汉末,北方书风和二王一系的南方书风是同根,在本质上都有内在质朴性,并且二者与中原篆隶都有源头上的关系。再加之改朝换代,学术风气和政治环境的转化,明末清初的文人士大夫开始思考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后因避清嘉庆帝之讳而以字行,并更字顽伯。他一生所用的号有完白山人、完白山民、龙山樵长、笈游道人、古浣子等。安徽怀宁人。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两者巧妙融合,篆中有隶,隶中融篆,方圆兼备,别具风神。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3.
车子舟,北京人,1952年出生,在书法、绘画、摄影等诸多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成功。他自幼酷爱书法、绘画艺术,70年代进行书法研磨,受徐之谦老先生影响,开始研习篆、隶、行草诸体。他的篆书先是临习石鼓文、秦篆,后又倾心于邓石如和清代其他书法名家,尤以小篆见长。他的隶书是从汉隶入手,后又钟爱清人伊秉绶的隶书,故而车子舟先生艺术简介  相似文献   

4.
金文在宋朝被大量发现,但当时仅限于古文字研究领域,并无涉猎书法。清代考据和金石学盛行,金文书法方被带动起来。在当时,金文书法是融入碑学这个大范围的,因此往往也是篆隶并提。近年来,尤其是历届篆书展,更是把篆书热推向了一个个高潮,金文书法也被极大地带动起来,但金文书法创作和教学中的文字书写与取用问题,对于很多初学者还是无所适从,针对金文书法创作中和教学中的有关文字常识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金文文字取用原则。  相似文献   

5.
正篆书和隶书是出现较早的两种书体,是楷、行、草书演化的源头。因此,书家往往把篆书和隶书所体现的精神称为"古意"。学习中国艺术讲求取法乎上,所以篆隶得到了书家的极力推崇。为什么我们说从篆隶入手对书法的学习非常有益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线条均匀,书写难度主要在结构的把握,相对简单;二、字比  相似文献   

6.
正历来书法大家,总以令人称道的独特书风、字法建树书坛。从这点来说,邹德忠先生可谓当之无愧。邹德忠先生作为一名涉猎面广泛的书法家,篆、隶、行、草诸体均成就非凡,而他的隶书成就则尤为书界所瞩目。他全面发展并带动了汉隶书的书写,并以自己的禀赋、性格和对书法的独特感悟,建立起了隶书独特的书写风格,而这种独特的书写风格,则促  相似文献   

7.
宋代书法家苏轼说:“真如直,行如行,草如走,未有不能立而能行者,未能行而能走者。”学书法者,大凡从楷书入手,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书法教学得出一条经验:学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效果更好。一、从我国文字的发展史来看,隶书能承前启后,并为楷书之源。中国文字的发展,最初是字体的发展。我国文字的沿革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七级。从沿革顺序可以看出:隶书上承篆意,下开楷法,是现代文字之祖。唐张怀■《六体书论》说:“隶书,程邈造也,迹皆真正,亦曰‘真书’。”《宣和书谱》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  相似文献   

8.
《庚子销夏记》是清初孙承泽重要的题跋文字。“题跋”认为在收藏和品评书法的研究中,应建立在王羲之书法的《兰亭序》为主要代表的晋法框架之内。这一思想不但显示了对碑刻书法的重视,而且对汉隶、清季隶书的振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使人们在收藏和品评书法时认识到初唐楷书皆取法于王羲之,并明显带有隶书的特点。唐代的楷体直到柳公权才意法皆备,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显示出居于正统地位的宋帖是以“气韵朴厚”为审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9.
历来人们津津乐道于苏轼对宋人尚意书风的开创性贡献,却相对忽略了苏轼书法艺术观的守成性特征,这是不全面的。苏轼书法的守成性是儒家入世思想对他的主导性影响的必然结果。苏轼秉持“书为小道”、“学书为乐”的习书观,书如其人、人书并重的品评观,同时缺少书法艺术创作所必需的创作激情。这些因素是苏轼书法守成性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苏轼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以及居“宋四家”首席的突出地位,更多的是一种天才的文艺才华和人格气节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有明一代,帖学盛行,行草书法硕果累累.明人的书法创作"尚态",王铎草书在结字的正奇对比、字间的生动联系、墨法的润千对比等这些特别能表现"尚态"效果的形式手法上都达到了明代的极致,因此,他是明代草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草书大家.  相似文献   

11.
草书散论     
作为一种和真、行、隶、篆相提并论的书体,草书有今草和章草两种形式。草书先真楷、行书产生而起源于篆隶,在两种形式中,章草先于今草产生于东汉时期。章草是隶书的快写,它的最初形式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汉代木简。隶书快写经过约定成习、美化加工形成了一种书写简快、风格独特的字体。刚一产生时这种字体只称为草书,到公元四五世纪时也就是今草  相似文献   

12.
《沚斋丛稿》收录了陈永正先生文字学、诗词理论与批评、书法鉴赏与创作方面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全面地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与思想风貌。就旧体诗词而言,他崇尚真性情,大才学,众体兼备而自有特点。就书法创作而言,其行书以二王为基础,吸取北碑之长,微参隶书笔意,杂以金文章法而成。就学术研究而言,他从研究古文学起步,关注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建设,对岭南诗学、粤词风貌都有介绍与评述,还充满热情地关注着当代诗词创作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字     
掌握书法原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书法书写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在书法中的功能是什么"。就汉字古今形态的演进过程来看,用于书法的多种书体其实是历史上曾经出现并通行的实用书写文字体系,这种"字体"经历了篆体(包括大篆、小篆)、隶体(包括秦隶或古隶、汉隶)与真体(包括繁体与现今通行的简体)三大历史阶段。而每一种字体都包含了两种以上的实用书体,即规范统一的与不规范统一的。而书法上所谓"篆隶楷行草"五体是站在真体文字历史形态上做出的选择。但是,从书法艺术原理的立场来审视"篆隶楷行草"五体的书体意识则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4.
<正>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流传下来的甲骨文字和金文,都是笔力遒劲、造型别致的书法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殷商以前的书法至今还没有发现。只就殷商到今天这三千多年以来,书体已经过多次变化:从古文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八分书、草书、真书(也就是一般说的楷书)和行书。这些书体,都有大量的作品流传下来,有的是留有姓名的书法家的作品,另有一部分作品出自没有留下姓名的书法  相似文献   

15.
邹德忠,笔名齐惠。1938年2月生于山东烟台,中国书协组联部原主任,中国书协理事,现任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邹德忠书法,篆、隶、行、草兼擅。隶书以汉隶为基础,参入篆书,简椟,魏碑笔意,撇捺的分披,波横的灵动,间出飞白如渗化,丰富了隶书的笔墨韵致。结体融入篆书,简椟的结构,反古出新,新人耳目,他书写精熟率意,仿佛注入了生命,经他几十年的营铸形成了醇厚飘逸、古奥清奇的隶书新风貌。行草书宗法二王,曲崛俊迈,姿情肆意,迭宕有致。作品参加历届国内外重大书展,…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推进对吴昌硕石鼓文书法艺术的研究,运用图版法、文献分析法对吴昌硕石鼓文书法艺术概念的形成及原因进行了梳理:吴昌硕通过在结构、笔法、用墨等方面的创新,形成了特有的吴氏石鼓文书法风格;吴昌硕石鼓文是基于他在小篆、金文和隶书等书体中广泛汲取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吴昌硕石鼓文风格形成后,对民国时期众多书法家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传承创新。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艺术一直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它能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被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走进《兰亭序》是我校书法教学自编内容。曾荣获江阴市、无锡市小学教师书法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两次的教学比赛,在教学设计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8.
邹德忠     
邹德忠,笔名齐惠,别署知不知子。1938年2月生于山东烟台,原为中国书协组联部主任,中国书协理事,现为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邹德忠书法,篆、隶、行、草兼擅。隶书以汉隶为基础,参入篆书、简椟、魏碑笔意,撇捺的分披,波横的灵动,间出飞白和渗化,丰富了隶书的笔墨韵致,结体融入篆书、简椟的结构,反古出新,新人耳目,他书写精熟率意,  相似文献   

19.
兴碑     
在金石学与篆隶书艺复兴的历史境遇下,阮元适时提出"南北书派论",从中原书风的分派与流变揭示了南北书风不同的成因及特征等,形成了客观、公允的书法艺术史观,在观念上动摇了"二王"独尊的书法传统,为清代"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包世臣对"碑派"书法的阐扬,深化了书坛尊碑的意识。在康有为的总结与建构下,形成了书法载体的"碑学—帖学"论,旗帜鲜明的"尊碑卑唐",从而使得碑派书法大盛于书坛。  相似文献   

20.
正第八章学隶三步曲学习书法,包括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不继承,所谓创新只能是野狐禅;只继承不创新,则是书奴。只有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自家风范的作品来,才是学习书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标准。经验证明:继承的根底越深厚,创新的后劲越大。我根据自己学习隶书和从事高校书法教学的体会,并借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