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洱的小说《花腔》融合了多种叙事策略,其艺术魅力的产生主要源于作者对二度叙事策略和不可靠叙述策略的运用。小说文本的意义之一,是通过“花腔”一词的表层形象,即通过不可靠叙述揭示历史的花腔特性。  相似文献   

2.
李洱将细节这一叙事法则贯穿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使碎片审美成为他小说的重要修辞策略。这是李洱对当代小说的独特贡献。透过细节的描写,我们可以感触到碎片背后李洱对知识分子庸常生活的批判,看到批判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伤逝》中存在一个叙述上的意象即“阿随”。从叙述学上讲,这个意象绝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意象,通过对它的叙述,至少在文本叙述节奏和频率以及在叙述结构上起到了延缓、转折和象征的作用。本文正是从阿随这个意象着手,通过对叙述时间和叙述结构的考察,来探究它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以便能给我们尽可能多的思索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小说叙述形态对传统的背离和反叛已愈演愈烈。伟大的作家都在进行着叙述体系上的大试验。对鲁迅来说,是叙述时间造就了闰土和狂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普鲁斯特,他的巨《追忆逝水年华》更是开一代小说的叙述新风。从此,我国有了新时期以来多元的体探索。  相似文献   

5.
叙述从多方面影响着小说文体的审美特性。叙述的全知者观点与有限者观点及其真性与假性的转换,叙述的完全性自然时间序列、半自然时同序列和反自然时间序列以及宏观时间与微观时间的安排,叙述中的节奏变化等方面,都体现着小说叙述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小议《已故上校的女儿》的叙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上作出了大胆的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叙事风格。本文从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三个方面对其代表作《已故上校的女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曼斯菲尔德的这种独树一帜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7.
叙述是小说固有的审美本质。80年代初小说社会本位叙述观念决定其是一种宏大叙述。1985年后,寻根文学文化本位叙述观念使其走出宏大叙述,而主体自叙的新潮小说必然是个人化叙述。新写实文本的客观观察的姿态可视为介于宏大叙述与个人化叙述之间的第三种叙述。90年代,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文本在叙述形态上仍是宏大叙述,而林白、陈染等的文本个人化叙述则登峰造极。叙述形态的多元共存体现了文学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8.
《白鲸》的叙述视角和以实玛利叙述的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鲸》中,作为第一人称的文本叙述者,以实玛利在许多场合中所采用的全知视角常常危及到他叙述的可靠性,进而也使读者怀疑麦尔维尔对小说叙述的把握能力问题。通过对小说文本的仔细梳理之后,读者会发现小说文本的叙述时态、以实玛利的人生观等事实表明,以实玛利的全知叙述视角不仅不影响他叙述的可靠性,反而使得小说更具有艺术性,使得小说阅读真正变成一种探究活动,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语言消费。  相似文献   

9.
运用经典小说叙事学的理论,通过对小说的写作、叙述人、叙述声音、叙述眼光等几个重要概念的比较和辨析,探讨了“谁在小说里讲述故事”的问题。到底谁是故事的叙述绝不是一个像初看起来那样简单的问题,对小说叙事的诸多误解,差不多都来自对这一问题的简单化处理。把叙述人与“隐含的作”混为一谈,进而又把“隐含的作”与现实中的作混为一谈,就是一种对小说叙事的最常见、最严重的误解。这种误解导致的后果就是,仅仅把小说叙事归结为对现实的现象的或本质的再现和反映,而对于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叙事性”则多有忽略。另外,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的混淆不清,也是小说解读中常见的错误之一。这种错误不仅使我们搞不清谁在以谁的观点讲故事,而且也难以准确地把握故事的错综复杂的细节和内容,以及充分地领略小说叙事技巧所显示的种种奥妙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胥秋菊 《文教资料》2008,(21):16-17
李洱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叙述,展示他新历史主义的立场.他以荒诞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奇达到历史编撰的消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小说的结构类型和时空表现具有明显的特点,大都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结构类型为线性体式结构为主;以物理时间和单一空间来表现时空,而不是像现代小说以心理时间为枢纽,时间上历时性线状叙事,空间上相对稳定,故其小说体现出传统性和通俗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苏童小说中的时间意识和霍金的《时间简史》中的“时间箭头”有着不约而同的吻合,其对于三个时间箭头的表现蕴藏在小说的景物变化或是人物刻画之中。从“时间箭头”入手,剖析苏童小说蕴含的时间意识及其所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先锋小说集中体现着他的时间意识,他用错乱的时序构造人性的真实,以时间作为叙述节奏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用时空交错的方式提升文本的叙事魅力等。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时间意识实现了对传统时间观念的颠覆,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小说形式的革新与试验,使先锋小说攀登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茅盾先生是雄踞文坛的一代小说巨匠。现以他二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为例,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其创作特色:1选择具有时代性的主题;2精细的心理描写。  相似文献   

15.
余德庄是新时期重庆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家,他以《忧魂》、《海噬》、《太阳雨》等三部长篇小说,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创作实力。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在三部作品中一以贯之,而作品的时空体形式却有了明显变化,表现出作者对文学传统的反思和审慎的间离,及不断超越自我的鲜明意识。将城市文化精神与地域文化特色作有机的统一和融通,是读者对余德庄新一轮创作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以《公墓》为界,前期的普罗小说充满对生命强力、原始野性的张扬,后期的新感觉小说展示了病态的都市生活与畸形的人生百态。这种风格的差异,主要是时代氛围及穆时英双重人格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作家的代表,他的小说在叙事上前后时期的变化体现和代表了先锋小说发展的 趋势、方向和必然。他的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对象、叙事态度上分别经历了由零碎模糊转向具体明确、由人物的 欲望转向人物的性格、由冷漠紧张转向温和舒缓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8.
刘国芳微型小说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芳喜欢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作品中的人称通常扮演两种身份——角色和叙事人。其叙述语言具有“口语 诗化语”及反复的特色,平稳的叙述语态下往往涌动着激情的潜流,这使他的作品充盈着一种饱满的“个人情绪”(思想品位与情感特征)。他的“小说时间”的异态表现富有意义,主要为超时间的时问、段落时间和错值时间。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后现代鼻祖的博尔赫斯,其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模式,构筑了学创作的新格局。从他的作品来看,博尔赫斯始终在实践着这样一种创作观念:小说即游戏,从而剥掉了传统小说作为认识本体论的神圣外衣,从小说包孕的哲理、结构、幻想三个层面娱己娱人;在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说小说无非是梦的引导,从而消解了现实与虚构的对立关系。同时对传统小说主人公概念内涵也进行了置换,时间、空间和事理孤傲而鲜明地取代了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余华后期小说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本文侧重分析他的小说在叙事风格上所受到的音乐方面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小说中的种种表象,同时也对他后期小说中所蕴涵的幽默和快乐的因素做了和音乐相关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