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语教学要强化“读”的训练,通过读来理解、积累和内化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读”而获得的。如何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浅见。一、“读”要到位“读”要到位,教师必须做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给学生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这样教师就会想方设法把课讲得精粹,讲到点上。即只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不讲学生已掌握了的…  相似文献   

2.
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把课文读通、读熟、读懂,其实这是一切语言学习的基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懂”。因为,“读懂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保证读的时间,加强读的训练,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课文,激发读的兴趣,教给读的方法,丰富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时候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有气无力甚至呼噜声起……原本最具灵性美感、充满生活甘甜芳芬气息的语文课堂怎会变得如此枯燥无味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朗读训练显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教师不重视朗读,甚至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会耽误自己授课的时间,于是把课中“读”改成了课外“读”(课前读或课后读)这样教师一进课堂便抓紧一切时间“讲”,殊不知学生课前读落实了没有?一旦未落实,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见…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要靠读。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就要充分让学生动起来,以读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魏巍的《我的老师》语言质朴无华 ,描写别具情味 ,感情真挚炽烈 ,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篇佳文。教学此文 ,我采用“读练课”这种课型 ,引导学生在读中练 ,在练中读 ,在读练中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创新思维 ,在读练中学习作家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读练中领悟怀念老师的那份真挚的深情。教学课堂分为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用于“读” ,第二板块用于“练”。一、读“读”设计为听读、说读、品读这三个循序渐进的自主独立的阅读步骤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去理解课文内容 ,去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听读 ,整体感知。教师范…  相似文献   

6.
我在和学生聊学习语文的感受时发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兴趣不浓是普遍现象。为此我曾多次反省自己的教学。与不少学生讨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不少学生都讲老师讲得太多,他们领会得少,读课文也读得少,所以没有进入课  相似文献   

7.
在我九年的艰苦探索中,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的序列初见轮廓,大体上按照年级实际结构为三个大层次。 初一年级 从兴趣培养入手,教给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法 根据初一学生活泼、好表现的特点,我将“活动”这一动态机制引入语文课堂,并将“活动”这一过程化的事物转化为学习方法,指导初一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具体做法: 1.用活动去激起学语文的兴趣 课文是语文知识信息的客观载体,许多古往今来的名篇佳作,也已成为学生需要积累的语文知识的一部分。初一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弄清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个认识,我在课堂上将课文作为活动的材料,用各种生活的活动形式将课文内容形象地直观地再现于学生的面前,激起学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是知识性的课堂,也是情感性的课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情感资源,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让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粟金兰 《教师》2011,(15):47-48
我在和学生聊学习语文的感受时发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兴趣不浓是普遍现象。为此我曾多次反省自己的教学。与不少学生讨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不少学生都讲老师讲得太多,他们领会得少,读课文也读得少,所以没有进入课文中,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在这种新的教学要求下,语文教师通过不断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让课堂有了实质的改观,但很多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完善,以改变语文教学效率低的尴尬处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引”、“读”、“碰”、“拨”四字,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  相似文献   

11.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一些思考和探索。一、课前充分预习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一篇课文最少读三遍。学生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家长或同学、朋友一起读,有兴  相似文献   

12.
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好情操;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表达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重视读的训练。一、加强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分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高中只分讲读和自读)三种类型,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过渡趋势,组成了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三部曲,因此认识三类课文的地位和作用是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正确使用这套教材,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些教师对三类课文处理不够恰当,特别对自读课文处理不当,有的教师用一个课时对一篇自读课文从结构、内容到写作特色作空洞乏味的讲解,实际上把自读课变成“简讲课”,并没有体现出自读;有的教师对课内自读课文,只在课堂上三言两语提些要求,就放任学生自己阅读,这是纯粹“自读”;有的教师对课外自读课文放任自流。第一种作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地强调教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非常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的方法。”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也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目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课标”的引领下,懂得了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读”,要书声朗朗;懂得起码要读到三个层次: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和有感情的读。指导学生朗读也非常到位。学生因此把课文读得抑扬顿挫,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看看我们的公开课、示范课,甚至比赛课,都是书声朗朗,这是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作为语文教师,真正能在课堂上达…  相似文献   

15.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读,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读,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反复读,学生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认为语文教师无非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是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反复玩味”课文,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人情的读,才能品出味来,即“读中悟其神”。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的读入手,培养学生“读”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6.
怎样指导学生读书呢?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中,我初步探索出了这样一个课堂教学结构——三步读书法。即课堂上通过师生三次读、议、练、步步深入、把教师应讲的内容融于读、议、练之中,从而达到大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步读书法教学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了解性读书。这一步读书,主要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每学习一篇课文,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自读之前,教师可先作扼要的提示(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指出文章学习的重点,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难度较大的课文,可以给学生作一些有关结构线索的提示。  相似文献   

17.
课堂提问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合理而又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了解“教”、“学”双方的情况,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进程;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开扩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智力。所以,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是在了解学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科学而精当地设计课堂提问。 那么,课堂提问的设计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一)适应学生的接受心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被动在于学生学习课文的心理过程,总要顺从教师的引导,受制于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主动则在于学生要停止无关的心理活动,排除内外干扰,专心致志地去欣赏和领悟课文的精  相似文献   

18.
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乏味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正>曾几何时,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在慢慢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师讲生听,生听师讲"的轮回流转。由于课堂上没有读的习惯,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无从谈起,课堂的教学效果更是微乎其微。读是感悟死的语言的最有效的方法。语文课突出读,语文课堂教学就有特色。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应是读的课堂。在教学实际中,不少教师认为课堂时间有限,给学生读的机会就少之又少。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读课文,就很难说出感受,也就没法与作者的情感产  相似文献   

20.
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乏味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