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静一 《新闻世界》2010,(12):103-104
“80后”这个词出现以后,媒体对它的关注从未间断过,那么“80后”的媒介形象是怎样的?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媒体的报道是否影响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档案在距今3500年前已在我国出现,但“档案”一词的出现和被使用只有300多年历史。那么在“档案”出现之前,人们又是用什么词汇来称呼档案呢,它们之间的社会语言特征又是怎样呢?本文尝试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3.
樊昌志  何纯  王洁群 《新闻界》2005,(5):89-90,86
一 “恐惧诉求”是一种传播技巧.它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贾尼斯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进行了一次实验,表明不同程度的“恐惧诉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进行“恐惧诉求”的过程中,(1)被诉求对象的心理因素对效果会有怎样的影响呢?(2)控制实验的控制方式对效果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贾尼斯等人并没有给出结论.为了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开放式控制实验”。  相似文献   

4.
涂光群  沁欣 《出版参考》2005,(10):27-27
“干预生活”曾是1956~1957年流行的一个创作口号,反右后被一些批评家指为修正主义理论,变成“揭露生活阴暗面”、“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同义语。并且认为这股理论,创作“逆流”的肇始者是《人民文学》编者秦兆阳等人。然而历史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5.
“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借用气象学的一个概念“蝴蝶效应”,来描述网络舆论监督中的网络独特的舆论生成现象。网络舆论监督中的“蝴蝶效应”是怎样发生的?它的发展和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性?它的舆论意义如何?作者通过个案分析,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汉代档案管理及其政治影响──“故事”新说李宜春在汉代政治生活中,常有所谓“故事”。如“五曹自有条品,簿书自有故事。”(《论衡·程材》)那么,什么是汉人所谓的“故事”呢,它是怎样被收藏保管的呢,它在汉代政治中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呢,本文拟对此进行说明。一“...  相似文献   

7.
佚名  朱力 《出版参考》2007,(12):53-53
“甲”字是人人认识的最简单的中文字之一。它除了做某甲某乙之“甲”以外,还有些特别用途。比如说,常见报章杂志用“身怀六甲”说某人怀孕。人人皆知“六甲”应指孩子.可是为什么呢?怎么不“七甲”、“八甲”呢?  相似文献   

8.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采访中扮演着中心角色。提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是对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 学会提问,先要敢于问,然后要善于问。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  相似文献   

9.
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在为近千名教师作的《今天我们如何做老师》的报告中特别指出,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尤其应倡导互动教学的新模式。“互动”中的“互”,即交互、相互之意;“动”是改变原来的位置或状态,与“静”对应。“互动”一词已随其人性化、动态化特性,迅速地“升温”。那么,现阶段档案教育到底需要怎样的互动模式呢?互动又会给档案教育带来怎样的生机呢?笔者就以“互动”教学为切人点,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正确处理分配关系使办报者“安居乐业”韩增玉办报者精力何以分散“办报无小事。”这是老报人常说的一句话。它不仅仅是经验谈,而且警示办报者,办报要专心致志,不可稍有懈怠。然而,我们新闻界的现实情况怎样呢?有些人却心不在焉,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办报以外的地方。何...  相似文献   

11.
提起“孔雀皇后”杨丽萍,许多人都知道。80年代,这位白族舞蹈家,将傣族传统的孔雀舞人格化,以她独特的禀赋和技巧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其演技炉火纯青,令观众叹为观止。杨丽萍也因此被人们誉为“孔雀皇后”。这只“金孔雀”是怎样飞起来的呢?作为知名的艺...  相似文献   

12.
朱明学 《大观周刊》2010,(41):37-37
初中阶段,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数学能力呢?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为将来学习打基础的,无疑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探索能力”。  相似文献   

13.
1947年6月前后.中央为确保在革命年代形成大量档案资料的安全保管和合理利用,由中央秘书处收集整理了此前中秘、中机、中组、总政等党政机关文件材料,并编写了《中央材料保管委员会材料目录》,而在这个目录中大量出现了“周公”这样的字样.这代表了什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它有着什么样的特定历史意义.它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其实,“周公”指代的便是周恩来.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领导和同事为鼓励我治学,称我为“徽学专家”。能被人发现自己的“亮点”,心里总是高兴的。但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真正成为被学术界认可的“专家”是很不容易的;我只是对徽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下了一些功夫,写了一些文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真正的“徽学专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也许有同志会问:你作为一个省报的编辑,怎么会和徽学结缘?一个“徽学专家”对办报有些什么好处?你又是怎样向“学者化”努力的呢?初识徽文化 我的家乡安徽歙县,地处皖南,黄山脚下,是古徽州府的首县和州府长期所在地,也是后来国务院首批…  相似文献   

15.
张成 《记者摇篮》2010,(7):24-25
记者应当是“杂家”还是做“专家”,这种争论~直没有停息。而笔者认为,记者既要当“杂家”,更应努力做“专家”。怎样做一个专家型记者呢?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电视节目采制工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小灵通突然发力,甚至突破了习惯意义上的“禁区”京沪穗。尽管信息部最新公布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还未给它一个明确的说法,但势不可挡的小灵通在今年年底很可能会发展到泱泱3000万用户。市场能量如此神通广大的小灵通究竟是怎样横空出世的呢?  相似文献   

17.
在城乡“结合部”抓“活鱼”肖祥海,王龙琪多抓“活鱼”,既是广大读者的愿望,又是新闻改革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报道,就要摆脱“四季歌”的束缚,多让“活鱼”上版面。那么,怎样抓“活鱼”呢?我们的一点体会是多在城乡“结合部”作文章。所谓城乡“结合部”,从地...  相似文献   

18.
采访中,记者经常凶为采访对象的“无可奉告”而陷入困境,不是无可奈何,就是软磨硬泡,那么面对拒绝,记者应该怎样处理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采访中的“无可奉告”呢?  相似文献   

19.
既然危机中的恐慌被莫名地扩大,这有可能来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有可能始作俑者就是政府部门,那么,媒体在参与危机事件报道的前提下,如何当好“安全阀”、“减震器”呢?作为政府部门又该如何适时适度发布好信息呢?简单地说,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钟摆尺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记者观察》2010年首期推出的《2009,难忘的十大新闻人物》。一经刊出即受到了读者的热情关注。其中。位于“难忘的十大新闻人物”之首的是重庆市市委书记薄熙来。之所以薄熙来居于首位.全因山城重庆所发生的变化:黑恶势力纷纷被抓。官场蛀虫频频落马……半年后。许开祯推出了一部以重庆打黑为原型的小说《打黑》。许开祯的“重庆十日”,有着怎样的故事?小说《打黑》中又有多少涉猎到重庆“打黑风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