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坛经》本身蕴涵着巨大的美学价值,但学术界开拓不够深入。挑选学界不太注意的问题加以研究,例如《坛经》潜美学的问题,《坛经》般若境界与潜意识、意境的微细区别问题,《坛经》蕴涵着的几种审美形态的问题,《坛经》美学与康德哲学等的比较问题。希望这些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能填补《坛经》美学研究的一些空白,有助于推进或深化《坛经》美学乃至禅宗美学、中国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坛经》是中国禅宗重要典籍之一。它以“即心即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为核心命题,建构起一个由佛性论、境界论、开悟论组成的完备的禅美学体系。其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和对人的自由解放之路的探索,至今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海内外学人对《坛经》(以及禅宗)美学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解为如下三大方面去了解:一、研究禅师言教与禅门活动本身具有的美学涵蕴与美学特质;二、研究禅宗哲学与美学文艺学理论的关系;三、研究禅宗哲学与文学艺术创作的关系。《坛经》美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很大不足,需要我们继续开拓。  相似文献   

4.
慧能是禅宗中极其重要的人物,除了各种机锋语之外,《坛经》还较为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慧能入佛门、得真传宣讲广弘佛法的经过,从这点来看《坛经》也是一部具有很强文学性的作品。现在大部分作品考量的都是《坛经》中的偈语、机锋语以及其中的佛法观念等,很少有涉及到关于慧能本人的性格分析,通过各版本的《坛经》故事来分析慧能的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5.
佛典的义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轼诗歌风貌,《坛经》对苏轼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思想角度看,它帮助苏轼如何运用佛教智慧来处理人生存亡意义的问题;从创作角度看,《坛经》的"灭尽着相"思想,给苏轼提供不少写诗的源泉,或作为归纳而用,或作为演绎而用,或作为主导思想贯穿全篇而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坛经》中的复音词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历时和共时描写,并按照构词方式对所有复音词进行了分类和阐释,以期对其复音词的概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从中观察词汇复音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按照佛教传统的规矩,只有释迦牟尼本人传教的记录,才能被佛教徒尊称为"经",后世大德的著述,则只能称"论"。而《六祖坛经》被中国佛教徒和世界佛教徒尊为"经",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也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件。它的禅思可以帮现代人开启生命的智慧,回归精神的家园,找到迷失的自我。  相似文献   

8.
<坛经>关注人生,肯定人生价值.其主要内容为:人是本源,凡夫即佛,众生平等的人的本质论;自修自度,修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人生价值观.<坛经>的人生价值论是对传统佛教的革新,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周易》——中国古典哲学的鼻祖,中国美学的思想渊源“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为先”。《易》乃是中国文化之发端。相传伏羲作八卦,已开《周易》之先绪。据《周礼·春官》记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而《连山》为夏之易,《归藏》为殷之易。自夏易至殷易,再至《周易》,这说明《易》的思想源远流长,有一个丰富发展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三易同为卜筮之书,有大致类同的构架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哲学、政治的内蕴。而《周易》作为后出的作品,它无疑又是借鉴,吸收了其它二易的内容和方法,是对其它二易的继承和发展。《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易经》,是殷末周初的作品,上面所说的《周易》就是指《易经》而言;二是《易传》,它是《易经》的最初注解。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易传》与《易经》的关系,二是《易传》成书的时间。这两个问题都关系到对《周易》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的估价。《易传》的成书应早于老、庄,而有的美学史著作把《周易》的美学思想放在老,庄之后进行阐释;《易传》与《易经》本有内在的思想联系,但有的美学史著作却认为“《经》本来是古代用以占卜的书,只有个别地方包含有一些原始的哲学概念”。这样,无形中就贬低了《周易》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贬低了它的哲学、美学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坛经》中的出世思想与印度大乘佛经的出世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强调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如不二,其立足点在于缘起性空理论。这种出世思想也往往被人们所误解,出世被混淆为出家、往生极乐等。为了达到出世的目的,《坛经》强调"直了"此心,这是其出世实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敦博本《坛经》中的譬喻集中分布在大梵寺讲法部分,多用于说明复杂深奥的佛理。在佛法真谛"不可说"与传法需要"不得不说"的矛盾下,这种"譬喻说法"暗含着"如何说"的语言策略,即遵循"于譬喻而离譬喻"的原则,通过"出语尽双"和"亦复如是"的方式尽力消除语言逻辑对自性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正>一、《坛经》源流《坛经》是"中国禅宗"唯一称得上经典的佛学著作,"中国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的重要分支。佛教是古印度(今尼泊尔)王子释迦牟尼佛祖创立的,后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释迦牟尼本是王子,可以承袭尊位。但他有感于人的"生、老、病、死"无法解脱,便产生了"众生皆苦"的思想观念,于是决意修行以普度众生,试图解决这种人生苦况。  相似文献   

13.
《坛经》倡导的社会观的主要内容为:心生法生,法在自心,万法本空的社会缘起论;心净是净土,佛法在当世的社会本质论;心性行用合,不思善与恶,才是真功德的社会善恶观。其善恶观实质上与儒家的一致。《坛经》的社会观倡导的"出世"是入世中的出世、在世俗中实现出世。它引导信仰,更引导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见性”是《坛经》心理学思想的主题.其目标是成就佛、菩萨等伟大人格。“自性论”是见性的前提,它把外在崇拜转化为人的内在自觉。自性范畴尚未分化,但其表征有显有隐,其显是自我意识,其隐是无意识。成佛就是“意识到无意识”,成佛后的“境界”是人的一种澄明的心态。《坛经》“顿悟论”的认知心理思想是见性的最佳途径,其中关于“根性”的差异心理思想是顿悟的依据。顿悟发生在意识与无意识的交界处,是有限的心植根干无限之中。对语言文字的态度是其认知心理的一个侧面,顿悟买际上也有阶段和方面。《坛经》“定慧一体论”的心灵训练和心理卫生思想是见性的措施保证。作为一种思想和方法,可以单独发挥作用,又可转化为现代人健心和心理治疗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离不开对人的价值和人的解脱问题的关注。本文对中国化佛教(南宗禅)的典籍《坛经》和基督教教父哲学的名著《忏悔录》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不仅仅是对二者人学思想的简单罗列,更注重从宗教思想发展史中去考察双方观点,以期找出中西方人学逻辑发展的相通与殊异之处。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心性说与禅宗心性说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思想结晶。这两种心性说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反映出不同的人生践履导向,又均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二者倡导修炼心性的途径也很近似。  相似文献   

17.
《坛经》的价值观念体系集中体现在其自性解脱的禅宗价值观念,主要内容包括价值主体的挺立、价值理想的转换和价值实现方式的变革等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变革,《坛经》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方法及特殊的力量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撞击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描写、比较法,着重探讨《六祖坛经》判断句、被动句、动补句、处置句、比拟句、祈使句等重要句式的运用。判断句,新旧形式混合使用;现代型的判断句SVO型大量使用。祈使句的格式较多,分别表示命令、禁止、请求、劝诫、希望等语气,有的祈使意义现在还用。其它句式也呈现出该文本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9.
《坛经》版本众多,目前多数都已译为英文,有的版本甚至出现多个英译本,充分证明这部典籍巨大的文化价值和思想魅力,已得到西方学者和读者的认可。文章集中探讨《坛经》敦煌系统本中英博本的英译史,涉及铃木大拙的节译、陈荣捷的首译和扬波斯基的复译,三位译者来自三个不同的国度,其身份和文化背景迥异,使他们的译本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这为中国典籍英译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