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   云南大理,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随着三月街开幕式大型活动的举行,赛马大会也揭开帷幕.正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享誉海内外的电影<五朵金花>中唱的那样:"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  相似文献   

2.
电影<五朵金花>上映至今已近四十四年了,可惜作为大理人的我们,对这部影片的产生、创作和拍摄过程却不甚了了.当年参加和协助创作的当事人很多已经作古,很多有价值的创作资料在"文革"中也大都丢失,近年偶见报端的有关报道,据当事人说既不全面完整,也存在不实之处.基于此,笔者采访了当事人张树芳同志.  相似文献   

3.
在大理赶街     
赵敏 《大理文化》2010,(3):104-112
一部电影《五朵金花》,让大理扬名四海。是《五朵金花》让中外观众体会了白族的特有民族街市——"三月街"。正像每年的春天桃花都会红,柳树都会绿一样,一年一度三月街也会如期举行。这是来过大理旅游,对大理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的,这是"三月街"的今生。有一句对大理白族"三月街"概括得很精彩的话,叫"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说的是"三  相似文献   

4.
记忆给人的感觉是遥远而亲切的,陌生而又熟悉的,它会让我们五味杂陈,温馨感动。三月街,一直以来,都是大理人心中的一个情节。我的老家在大理古城,因而对三月街的情感,要更为深切一些。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事,电影《五朵金花》在大理拍摄,为拍摄各族群众赶三月街的热闹场面,有关部门在大理北门外搭建了三月街的场景,我的父亲被学校组织参与拍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或许是因为为人师表的原因,平时就很注意衣冠整洁,连中山装衣领的风纪扣都扣  相似文献   

5.
寅公 《大理文化》2005,(4):37-38
云南大理一直是我心中神往的地方--从著名的<五朵金花>到金庸的<天龙八部>,大理在我心目中就是用苍山、洱海、山茶花包装起来的蝴蝶之乡.经过3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从丽江来到了大理,远远看见了暮色中屹立的苍山,而名扬天下的洱海在落霞中泛着金光,古城就在眼前.  相似文献   

6.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   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电影<五朵金花>在全国放映,一曲优美的<蝴蝶泉边>也唱响了大江南北.于是大理蝴蝶泉.一时间名驰遐迩,成了人人向往的爱情圣地.虽然当时影片中的蝴蝶泉,经过若干加工;但真实的蝴蝶泉,却也风韵独具.而到了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蝴蝶泉作为人与自然交融的人文景点,作为无数游人追求爱情的心灵栖所,更是风情万种,魅力四射了.……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赞扬电影<五朵金花>展现了大理"美好的地方、美好的民族、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也许因为五朵金花的故事把大理的山美、水美、人美表现得十分鲜明贴切,从此,五朵金花的故乡便成了大理的代称.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中国一流,西部第一"的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位于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山麓片区,坐落在逶迤起伏的苍山中和峰下,东边面对碧波荡漾的洱海,北边是有着悠久传统的千年古街三月街街场,距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仅1公里.影视城占地77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共由146个单体建筑构成.是为了拍摄大陆版40集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而兴建的.  相似文献   

9.
大理三月街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驰名中外的三月街赛马是随着三月街集市贸易而产生的.大理自古产良马,闻名四方.北宋时期,大理国每年以成千上万马匹出售给宋朝.到了元朝,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大理社会风貌这样记载: "……这省里养了许多马,送到印度去卖."在交易中,要看马跑的速度和走法来区别优劣,因而出现了赛马和马术,流传至今.建国前三月街赛马场设在大理古城西郊的官道上.每逢三月街赛马之日,热闹非凡,观众成千上万,参赛选手除了大理地区的白、彝、回、汉等骑手外,丽江、迪庆的藏族、纳西族等骑手也前来参赛.但是,比赛时有时无,规模也小.……  相似文献   

10.
李超 《大理文化》2007,(5):48-49
2004年以来,笔者连续四年作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具体负责三月街民族节的统筹协调工作。如何进一步办好大理三月街,这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我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大理,我印象里有太多的古老与繁华,一直觉得下关的风很劲很烈;上关的花很香很艳;苍山的雪很美柔很白;洱海的月很软很柔。阳春三月,伴随着明媚的阳光,春天向我们走来,风花雪月迷了所有驻足大理的男男女女,纵然再刚烈的性子也被大理的不尽缱绻化为绕指柔软。于是,我每一年都会与美丽的春天在大理的苍山脚下有个约会——赶一趟三月街。与三月街的相识,源于1984年的那一次演  相似文献   

12.
一年一度,我都要去赶三月街.三月街,已成了大理人的一个情结. 步入三月街的街门,我便看到了“观音古市”几个篆书大字,很多人或许都会忽略,但于我而言,这却是我的兴趣点所在. 研究或关注大理文化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大理人对什么事都讲究个说法,都要像树有根、水有源一般让每一件事情都有个来龙去脉,从而让子孙后代懂得溯古知源,懂得归去来兮.而且一般只要是有些历史的文化现象或习俗行为,其源头,必定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大概就是大理文化之根,就深藏于宗教迷宫之内的最好明证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参透了大理宗教的本质,也就领悟到了大理文化的核心特质.  相似文献   

13.
苍山行     
早在少女时代,就从电影<五朵金花>里得知,远在天边有个大理,大理有个苍山和洱海,那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和诗情画意的令人神往的地方.前不久我们一行人果真去了大理,终于揭开了罩在心头的苍洱奇观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4.
记得第一次看到电影<五朵金花>,是在1960年的秋天.那时,因为乡村没有电影院,看场电影要跑到四、五公里外的粮管所.每次见电影消息广告,我们一伙10来岁的同伴总是相约同往,大家一路打打闹闹去看露天电影.每次看电影,除了"战斗故事片"最吸引人外,其他影片都是凑热闹而已.<五朵金花>电影中的剧情故事,儿时也同样没留下多深的印象.自上中学到参加工作后,又多次看了<五朵金花>,才对剧中的故事情节有所了解,也才感到这部电影越看越爱看.从第一次看<五朵金花>至今,这部反映我们白族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电影,我已看过不下数十遍之多,但却仍然百看不厌.  相似文献   

15.
张明曾 《大理文化》2009,(Z1):90-91
三月街,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是大理集商业贸易与文化体育为一体的民族传统盛会。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程序,把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确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至今,已成功举办19届,成  相似文献   

16.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大理三月街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盛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1年通过立法程序把"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作为  相似文献   

17.
往事二题     
那年三月街 1959年,在一年一度的三月街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比平常生活中对节日的期盼更增添了几分莫名的喜悦,平淡的日子里仿佛飘来一道彩虹.因为电影《五朵金花》正在三月街上拍摄.小伙伴们奔走打探,争先恐后用一个个新鲜的细节把听说变得生动真实.那些平日里只存在于电影银幕上的人们,正从银幕上走下来,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他们走向三月街上,蝴蝶泉边,演绎白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故事.每天,看热闹的和被组织去赶街的白族乡民陆陆续续从四乡八寨涌来,乡村田埂小道上,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一个个行色匆匆朝着县城北门外的三月街街场直奔而去.  相似文献   

18.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赛马、唱歌、做买卖是三月街千年不变的主题,其中赛马是公众参与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项目.作为电视台记者,每年三月街民族节赛马大会采访拍摄的任务,相对于文艺、经贸来说是最艰苦的.首先拍摄难度大,骏马奔腾的场景在摄像机取景框中稍纵即逝,镜头必须随着马儿飞驰的速度推拉摇移跟,不断手动变换焦距,极其考验摄像记者的综合业务素质.其次,是赛马场上天气炎热、沙尘飞扬,每天中午12:00开赛,16:30颁奖,结束后必须立即赶回台里打稿子、剪片,保证在当晚新闻中播出,难以按时吃饭,记者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胜任.2004年,我被大理电视台特招录用,分配在新闻中心.部室领导为了锤炼新人就把我分配到当年三月街赛马采访组,之后,我连续15年担负此项任务,先后担任过摄像和文字工作,是同事中采访三月街赛马大会最多的人.这10多年中,我在赛马场上尝尽了酸甜苦辣,体会到一种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采访到许多台前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新闻里没有报道过),见证了三月街赛马大会从本土民族运动会走向全国性赛事的革命性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蓦然写下这个题目,是否会让人感觉有些夸张?然而当我一一回忆起三月街那些难以忘怀的场景,那么,的确除了"魂牵梦绕"就再也找不出更恰当的词语来表明白族人对三月街的感受了。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是那么遥远而神秘,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我的故乡洱源凤羽离大理城不足一百公里,从水系上来说,它是真正的洱海之源,但是,被称为世界屋脊屋檐的点苍山把我们远远地隔在大理坝子西北的山峦之间。那时候交通阻隔,凤羽人要去一趟大理无异于现代的大理人去一趟北京,至少两天行程。即首先要翻越点苍山的余脉天马山来到邓川,如果想找一点代步工具,那就得继续赶往沙  相似文献   

20.
遇见阿来     
曾经很多次设想过与阿来的见面:或许是我冒昧到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拜访他;或许以一名记者的身份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约定了时间地点聆听他的宏论;或许作为文学爱好者打听到他的住处然后死乞白赖地到他家蹭茶喝,并很奢侈地和他合影.想不到的是,就在我的家乡大理,在2005年6月,在<人民文学>作家采风团漾濞之行的队伍中,我见到了阿来,喜出望外之余,两天的朝夕共处,可谓惠我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