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回顾传统的体制对于女性的压抑,并以之为背景,从巴特勒对于女性本质主义的质疑、对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的挑战、性别表演理论的建构以及其对于德里达解构思想的挪用等诸多方面对朱迪斯·巴特勒(JudithButler)所提出的核心命题——性别表演理论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出现一些问题: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不同性别个体的社会性别定义,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造成青少年社会性别角色意识缺失,父亲角色边缘化导致青少年社会性别气质缺乏。运用性别表演理论审视我国青少年的社会性别教育,有助于揭示社会性别培养方式背后的认识误区,培养青少年“完整的”个性品质。性别表演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传统性别观念,消除性别刻板印象;端正性别角色期待,树立多元性别意识;培养性别“敏觉”,建构社会性别身份;传播科学“社会性别气质”内涵,营造多元性别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才租赁这种新型人力资本配置方式不断发展,其自身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本文从反思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人才租赁中用人单位、中介机构及被租赁人才之间的关系及所出现的问题,为人才租赁的有序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布迪厄的著述和国内外对布迪厄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文献,从布迪厄对现象学的借鉴、对法国认识论传统的借鉴,以及对结构主义的借鉴,考察了其教育社会学思想的三个主要理论渊源;从方法论、核心概念、理论支撑三个角度梳理了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主要架构,即“关系主义”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思想;“资本”“惯习”“场域”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文化资本理论是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撑。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学术魅力就在于运用其特有的反思批判性思维,着力分析了存在于教育场域内的某种再生产逻辑:学校教育系统中存在的种种分类形式实际上是外部权力场域在教育场域内部的表现,并且这种分类通过教育场域内的独特运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与合法化。  相似文献   

5.
论文介绍了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接着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分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探讨了《孙子兵法》的英译情况,借助这种独特的视角,翻译研究者可以从一个更接近于翻译本质属性的角度来观察《孙子兵法》的英译活动并阐释其翻译与社会、文化、全球化等方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7.
论布迪厄社会学中的几个核心概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场域、惯习和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本文从布迪厄对二元论的批判和关系主义方法论出发 ,分析了这些概念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意义 ,并揭示出布迪厄的基本社会观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角度考虑,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的反思,将有利于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要求考虑,反思其男性中心意识符合“历史观点”这文学批评标准。倡导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这一价值立场,包含着对封建性别等级文化的批判,也包含着对以平等为名义用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压抑性别差异性、压抑个体生命差异性这一历史的反思。这一种性别立场是对男权文化传统的本体性否定,而不是男女轮回式的反叛。  相似文献   

9.
我国课程中存在着不少的男女性别不平等.文章从精神环境、教科书层面、师生和生生互动、学校里的权力构成、空间的使用与分配以及教育成就等对存在着不平等的信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安吉拉·卡特的代表作《新夏娃的激情》既否定了父权文化下的两性关系,也不推崇母权文化激进派所向往的“安息地”,而是表达作者希望通过变性和变装的方式来说明并没有绝对的男性女性之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身体都是社会建构的。本文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角度解读《新夏娃的激情》,进一步论证性别构建、性别表演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教科书中的人物角色和性别偏见问题备受关注。通过对"人教版"、"浙教版"与"沪科版"三个版本初中数学教科书中两性及不同类型人物出现的数量、频次、职业类型及角色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仍然存在人物角色呈现不均衡与性别不平等和刻板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社会学方法论领域长期存在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对立,布尔迪厄提出了一种综合的社会学方法论.布尔迪认为社会学应以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利用"(场域)而把握"两头"(社会和个人).这种引入关系主义的研究方法,克服了由实在(社会和个人)取向的研究方法而导致的社会学中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布尔迪厄这一社会学方法论如今已成为人文社会领域内最具有影响力的方法论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依利加雷和巴特勒是西方大陆女性主义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她们的理论大致可以用"性别"和"性属"这两个概念来区分,依利加雷主要关注的是"性别",而巴特勒主要关注的是"性属",由巴特勒的"性属"深入下去,我们可以领悟到依利加雷"性别"的丰富内涵及其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In spite of engagement and efforts to bring about gender equality in Swedish universities, gender division paradoxically appears in both old and new degree programs and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tend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to enrol in degree programmes rather than in single subject courses. Due to the decreasing number of students taking subjects like sociology, Halmstad University College has constructed a degree programme, Sociologi och socialt utvecklingsarbete [Soci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cused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ction; sociology is the main specific subject here. In the autumn of 2007, 95% of the 61 students were female, compared to the 75% of female students in sociology degree courses that Sweden has had in the past seven years. The problem of skewed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sociology is discussed here,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sociology as well as for the contents and status of the disciplin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聚焦于阿尔莫多瓦电影的基本构成元素——化妆,通过对其中身份性别表演的分析,发掘出具有"异托邦"性质的反抗与生存的空间,从而在充满矛盾的化妆仪式中,实现身份和性别的颠覆与解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哲学在谈论"道义"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贬抑身体,压抑人的主体性的反身倾向。受此影响,在德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割裂道德与身体的联系,压抑作为感性主体的人,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倾向,导致了德育在如何看待其目的、功能、方法以及主体等方面陷入了误区。表现为:德育立足于社会本位,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个体自身对道德的需要;把德育的过程理解为"转化"或者"内化",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建构,忽视个体接受道德的心理机制;强调施教者的权威,忽视接受者对道德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男女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的表现性评价中的表现水平,发现男女学生的总体探究能力不存在差异,但在除识别变量之外的其他过程要素中均存在差异。因此,应针对男女学生存在的差异实施相应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界对于布尔迪厄理论的重视和接受,多集中在他的资本、权力和场域等相关概念,对于他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核心命题——习性(habitus,又译作“惯习”)的探讨和阐释则相对不多。作为布尔迪厄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环节,习性有着丰富的含义和鲜明的美学及人类学指向。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在文本梳理和批判反思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习性理论的审美人类学维度。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tudy that tested theory predicting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endowments between first-year and second-year accounting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the context of a large South African university. Data from 1 380 first-year and second-year accounting students was used to test theory predicting gendered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both throughput and performanc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MANOVA) estimations were applied.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fewer students with openness and agreeableness continue to second-year accounting studies. While conscientiousness might not be a primary differentiator of performance at first year, at second year it dominates as a predictor of performance. The findings are expected to generalise to other contexts to the extent that such contexts shar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context under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