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高国雄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3):110-112
王国维词论是以“境界”的创造为核心展开的,并且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他有时也用“意境”这个传统的概念。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同语视之。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境界与意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1-59
王国维的美学概念有其特殊性,他的境界与意境是不同的概念。其境界是指学作品中所展示的艺术美。其意境,也不同于传统的意境,传统的意境指情与景的交融,而王国维的意境则是指语言的自然质朴,有韵外之旨。 相似文献
4.
5.
王振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在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境界”或者“意境”是经常碰到的术语。这个术语不论在古典文艺批评中还是在现代文艺评论中,都被广泛使用着。但是,这个术语的具体内容,它的科学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从人们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家对它的理解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境界”就是文艺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有的认为,“境界”是指作品那种具有魅力的艺术状态、感染人的气氛;有的认为,是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许成刚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75+77
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念强调的是"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艺术境界来源于具体形象之外,所有的这些形象只是一个载体,构成了完整的一个外貌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整个艺术表象的拆解。中国的绘画美学观点是主张其所运用的艺术表象是一种非表象的表象,是一种象外之象。画者是用"以形写神"的笔墨,画出了"气韵生动"的形象,即美学的"非表象的表象"。 相似文献
7.
8.
张英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4)
魏晋文艺理论已有意象说。佛家“境界”的说法影响了中国“意境”论的形成。佛家认为认识世界要“本相” ,不可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割裂开来。这些影响了唐代山水诗文意境浑融特点的形成。真正的诗味不在表面的各个物象 ,而在于物境综合体的深刻含义上。《诗格》、《诗式》等在理论上作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谢翠凤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12):173-173,167
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艺术作品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情感。"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一是指美的作品;二是指创造、技巧、技艺。 相似文献
10.
一首好诗就像一棵大树,它不仅有枝干,有嫩叶,有露珠,有鸟雀,而且有姿态,有风度,有情致,有韵味,所以,必须静下心来,反反复复,一遍遍地读,一字字地想,真正参通悟透其中的意境。何谓“意境”呢?意境即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图景与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简言之,“意”与“境”的关系,就是“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浩瀚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几千年来灿烂文化之宗。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尤其是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和运用,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诵读”、“记忆”这一相对浅显的层面。不能否认,这是学诗的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然而如果总是如此,未免过于狭隘,太“取法乎下”了。要知道,一首诗好比一棵大树。它的上面不仅有枝叶,有露珠,有鸟雀;而且有姿态,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7,(Z2)
"意象"与"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论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二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更有利于中学语文特别是诗歌鉴赏部分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意象”与“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歌研究中是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术语。由于都有一个“意”字,人们在理解或使用它们时往往通用、混用,分辨不出它们之间的含义和指向的差别,尤其是近代西方又发生了Imagism(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欧美文论中也大量出现“image”这一术语,“image”又被中译为“意象”,人们对这些术语范畴的界定更是莫衷一是,难以准确地把握,认识上出现许多混乱,很有将其梳理辨析的必要。意象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早已存在的一个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学术理论中其它一些概念一样,在它产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建立在以“理为核心的共相说的理论基础这,该说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将人生境界划分为高低不同的层次,发出的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追求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截然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性质。 相似文献
15.
翻开小学语文课文,几乎每一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而这些名篇都可以看作是诗歌意境创造的成功范例。王国维提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睛语也。”由此可见,意境,是作者眼中的景语,更是读者作者共同的情语,了解诗词意境的这些特征,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进行古诗的意境教学。 相似文献
16.
17.
禹志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本文认为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文学艺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总的概括。“无我之境”是从老庄虚静的哲学理论生发出来的,是一种升华了的积淀着丰富内涵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8.
“肥”的本义是“多肉”,引申为“大”义,进而又引申出“肥胖”义。“胖”的本义是“芈体肉”。所以人们要说“减肥”而不说“减胖”。 相似文献
19.
叶本祥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7(3):40-43
根据目前研究资料显示,本文第一次运用作者心境“内容”的概念,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文艺作品意境与作者心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历史性的揣摩、研究、探讨和论证。文中三个论点以文艺创作“三环论”为基础,结合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史料逐步推理而出。弄清作品意境与作者心境之间的联系,对深入进行文艺作品的创作、赏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攸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8(1)
王国维境界说深受叔本华理念论影响;其境界说和中国传统意境论之间的既有相似处,又有根本性差异;境界说在中国文论由古代向现代转化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