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也。”公元前304年,屈原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君王的尊敬,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钻心之痛,失落,愤恨,忧心如焚和无可奈何地吟出了这首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这首诗不是一般的泄愤。一般的泄愤不用写得那么长,甚至不用写,普通人只要大哭几声,多摔些罐子就行了。可是,屈原不会。《离骚》之所以这么长,也不是单单为了发发牢骚,它是屈原对祖国的一场坦诚的倾诉:他对楚国的情是根深蒂固,无法消除的;他对楚国的爱是欲断难断,缠绵不息的。正是因为这种生根的情,难断的爱,才使得屈原一边流泪,一边嗟咏不休。这首诗充满…  相似文献   

2.
《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歌之一。据今人考证,这首诗后面署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五,四。”应是“一九二六,四。”之误。这首诗不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的前夕,而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之后。诗人的好  相似文献   

3.
《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歌之一。据今人考证,这首诗后而署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五,四.”应是“一九二六.四.”之误。这首诗不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的前夕,而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之后。诗人的好友饶孟侃在《诗词二题》中回忆说:“《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  相似文献   

4.
《小读者》2006,(10)
歌颂祖国,这是一个大题材、大主题。一般来说,题材、主题越大,就越难写。这是因为驾驭大题材、表现大主题,需要作者有高超卓异的思想、艺术素养和功力。当然,这不是说一般作者乃至初写作者就不可以写较大的题材和主题。杨晨光同学这首《祖国颂》,机智巧妙地从将中国喻为“一条源远流长的河”开始,激情四溢地抒写了对祖国母亲的无比挚爱之情。作为一首抒情诗,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在三个诗节内,通“过河“”、波”的设喻,到五个“以赞美您”起始的排比句作结,完成“了起、承、转、合”的自然过渡,总的来说,作品是完整的,诵读效果应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5.
(一)《离骚》是屈原政治生活失意后,自叙平生和抒发忧愤的一首长诗,也是他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中,屈原反复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诉说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迫害。他还无情地揭露和深刻地批判了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党人把持朝政的黑暗现实,又借幻想神游的境界,通过上天下地的描写,强烈地表现了自己在生活中热烈追求的精神,以及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作品感情真挚,想象极为丰富,可谓是气势磅礴,古今独步的大作,为我国文学史继《诗经》之后开了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一)《涉江》是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被流放在江南时期所作,记述他渡江南下的历程和当时的心情,申述其志行的高远,抒写他的理想,对祖国的热爱,揭铭和批判了楚国的黑暗政治,充分表现了诗人高昂的意志和决不妥协的精神。屈原的思想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教学中要很好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二)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其中之一是景物捕写和比喻很多。景物描写和比喻,对于突现人物性格,表达文章中心思想都有很大作用,教学中,要启发、指导学生学习、欣赏。(三)屈原吸收了当时南方民歌的形式,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经典名篇,《沁园春·长沙》被收录到了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对于这首词的解读,一般认为,这首词表现的是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人教版教师用书也持这个观点,“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感情却是豪迈昂扬的”“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相似文献   

8.
端午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吃粽子,举行划船比赛。这些纪念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风俗习惯,已经流传了二千多年了。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他很有学问,很有才干。可是楚王听了坏人的话,不肯重用他。他忧国忧民,闷闷不乐,写了一首长诗《离骚》,表达  相似文献   

9.
LOVE SONG     
方大同 《中学生(作文版)》2009,(11):I0002-I0002
我写了这首歌 是一首简单歌 不复杂也不难唱的那一种歌 这不是那种 只剩下那钢琴的歌  相似文献   

10.
《国殇》是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所作《九歌》中的第十篇,是一首奉献给为国牺牲的将士的祭歌。其歌颂英雄时,激昂慷慨,其悼念英雄处,悲壮激烈。这首诗采用了直陈其事的手法,既抒发了屈原对死难将士的深切哀悼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相似文献   

11.
《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的话剧《屈原》第五幕第二景.话剧《屈原》写于一九四二年一月,它以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为题材,通过以屈原为代表的捍卫祖国独立的楚国人民与南后郑袖等人卖国行为的斗争,歌颂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发出了愤激的反抗的呼声.《屈原》上演后,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发挥了显著的政治作用.《雷电颂》是剧中人屈原的一段独白.它是屈  相似文献   

12.
正作家张炜形容自己每一本作品的灵感来源是"种子",但是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立即发芽,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心里酝酿了好多年。从1973年开始写作,张炜已经写了44年。在这44年里,他始终坚信:写作者要对这个时代表现出巨大的善意,而不是一般的善意。"写了四十多年,或许够长了,但有时又觉得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切都很新鲜也很初步。有大量新作品等待写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后,对现代诗歌的读写测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列为高考的禁区。每次高考作文题后,一般都有这样一句话: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而阅读题对现代诗歌也是不敢问津的。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命题者考虑到诗歌是一种很高雅的艺术,不是一般人所能写作和欣赏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诗歌往往是很含蓄很“朦胧”的,读的时候.容易产生歧意。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上海的高考作文题以一首歌词作为材料,要学生写文章评论这首歌词的艺术特色。接着是“三南”高考阅读题选了一首现代诗《乡行》作为阅读材料,设计了三道题,占分达9分之多。这就使对现代诗歌读写测试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很稳当地占了一席之地。到1995年高考题,以寓言诗《鸟的评说》作为材料要考生写两篇作文,这种势头更得到了加强。为什么会发生这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潘啸龙先生对《招魂》的作者及其价值判断所持的观点是不对的,认为司马迁所读《招魂》的作者是屈原而不是宋玉;《大招》乃汉人仿作;《招魂》的思想价值也不是表现在对历史文化与民俗的认识上,而是屈原的抒情写怀之作  相似文献   

15.
拖地众生相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创新作文也不是一天就能写成的。写作训练急不得,当然更不用为了暂时写不出有创意的作文而气馁,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我们研究屈原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之一 ,但又是近百年来屈原否定论者攻击的对象。本文从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入手对这篇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 ,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 ,司马迁把怀才不遇当作为屈原作传的一条主线来写 ,这说明在此篇作品中包含着作者对屈原的理解 ;第二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困惑 ,同时也写出屈原和贾谊之间的时代思想差异 ,让我们了解了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化精神 ;第三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他不但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屈原的物质史料方面的基本真实 ,同时也写出了屈原在文化精神上的真实。这恰恰是证明屈原其人可信的有力证明 ,是司马迁给我们留下的研究屈原精神思想的最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17.
屈原作为一位伟大教育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不仅为祖国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而且还创作大量教育著作。屈原现存二十六篇作品,全部是诗歌。具原因,王逸说:“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此说中“上以讽谏”之见值得研究。屈原是位才华盖世的人物。他写了这么多诗,也一定还写了很多文章。《屈原列传》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又载:“怀…  相似文献   

18.
《江雪》(六年制语文第九册第23课,五年制第七册第29课)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绝。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由于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诗人怀着悲愤郁闷的心情到了偏僻荒凉的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在贬谪永州的十年中,又经常有些奸佞小人对他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他常以屈原相比,从自已的遭贬联想到屈原的被放逐,曾写道:“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当时,他的处境是凄苦的,心情是凄清的,但精神却是不屈不挠的。正是在这种环境和心境下,他写了《江雪》这首小诗。  相似文献   

19.
王静 《考试周刊》2012,(65):11-12
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六月     
六月是冰淇淋六月是泡泡糖六月被我们嚼得甜甜的啊,甜甜的六月哟六月的阳光是火辣辣的我们和阳光一起奔跑我们学会了读阳光我们也学会了读雷雨六月摇着小手我们要去远方,去远方啊,甜甜的六月哟是祖国给予我们的这首诗把六月写得甜甜的,也把我们写得好好的,我们爱美,我们爱笑,我们会奔跑,我们会憧憬……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吗?“读”本是动词,一般指阅读,可作者却巧妙地写成“读阳光”、“读雷雨”,使语言更具表现力,更能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六月@钟代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