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强 《现代语文》2010,(6):18-20
修辞是人们使用符号,尤其是语言,在他人身上诱发合作的行为。修辞学研究既包括语言行为,也涉及非语言行为。本文从修辞学的内涵及性质、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建构现代中国修辞哲学的意义等三个层面讨论了现代中国修辞哲学的学科体系。同时指出,现代中国修辞哲学体系的确立,可以使汉语修辞学研究摆脱在技巧之"术"和理论之"学"间摇摆的暧昧处境,有助于拓宽传统修辞学研究的领域,丰富现代汉语修辞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陈望道于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虽然强调了内容、形式或思想及其表达方式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但他关于修辞研究的“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两分法使得修辞研究把重心放在后者,即修辞格,其前提在于寻求最佳的表达效果。“积极修辞”的含义是把言语行为分为修辞行为和非修辞行为。在西方现代修辞学和语用学影响下,人们开始渐渐意识到在表达之前所形成的思想就已经是修辞过程的一部分,而且所有的言语行为都属于修辞行为。本文旨在通过对《修辞学习》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及某些有影响的修辞学著作所进行的初步调查来探讨中国的修辞研究从表达效果到交际效果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根据一种哲学活动(企图通过分析语言来解释世界“存在”的哲学活动,在涉及呈现方式、描述属性与认知活动时。也同时并无意地为修辞的解释打开一种思路)。本文提出如下猜想:凡是语言使用过程中,涉及呈现方式、描述属性与认知活动时。必涉及修辞活动。这个猜想的启示是:第一,凡有认知活动并且要说话的时候。都有修辞活动。第二,人类最普遍的生存方式(使用语言)——形而下,居然和形而上的思考(哲学活动)掺和在一起;第三,人的行为、语言行为与修辞,是掺和在一起的。我们生活在修辞活动中,是一个并非夸张的论断。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修辞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修辞哲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经建构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而现代中国修辞哲学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学者仅从理论上零星论及,尚未建立理论体系。今后尚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建构理论体系,以期丰富现代汉语修辞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深层修辞研究,是对传统语言学研究反思的结果,它打破了语言三要素的定式,开辟了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特别是修辞学研究的新领域。深层修辞研究的深化促使了艺术语言学的诞生。语言学研究出现了科学语言,即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研究。深层修辞和艺术语言研究,解决了对超越语法言语研究的缺位。人的自然语言分为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深层修辞、艺术语言研究与传统语言研究共同组成语言研究的自然化和生态化。这是哲学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修辞是研究语言的艺术。修辞是根据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调整.修饰,以加强表达效果。修辞在语言交流以及语言使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具洞察力的修辞行为受众,学会敏锐地判断,欣赏各类修辞著述中呈现的修辞行为,透过修辞行为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从而可以更加理性地做出客观的评判;另一方面,学习、掌握一些修辞学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卓有成效的修辞者,学会使用修辞行为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和交际效果。本文概要介绍了重要的英语修辞理论及常见的英语修辞格。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修辞的研究越来越宽泛,本质上讲,修辞是一种语用现象,语用理论贯穿于现代修辞的各个方面。这一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从定义上讲,修辞是一种追求言语交际有效性的言语行为;从对象上讲,修辞研究的主要是言语活动及其规律;从范围上讲,修辞不仅涉及词句的层面、作品的层面,而且涉及言语交际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研究,实可溯源至古希腊哲学。不过,如果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作一番考察,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存在现代语言哲学的萌芽。本文正是从此点出发,考察了“言不尽意”论的现代哲学意义。并通过分析力图勾勒出其与现代语言哲学的共通之处及其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9.
修辞的运用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准确、贴切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将修辞概括为:"词约而意丰,事近而意远",指出古代的修辞观,而现代的修辞不但注重说话者意义的表达也在于听话者对于意义的理解。现代的修辞是恰当的选择、安排各种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以准确、生动、鲜明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化手法,在语言交际中经常出现。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行为的隐喻,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和表达效果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隐喻的使用不仅使语言变得简洁生动、新奇而富有启发,还可以激起听者的想象力,所以隐喻修辞是人们使用最为普遍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修辞的语用本质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修辞的研究越来越宽泛,本质上讲,修辞是一种语用现象,语用理论贯穿于现代修辞的各个方面.这一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从定义上讲,修辞是一种追求言语交际有效性的言语行为;从对象上讲,修辞研究的主要是言语活动及其规律;从范围上讲,修辞不仅涉及词句的层面、作品的层面,而且涉及言语交际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修辞哲学源远流长,成就亦颇显著。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未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修辞哲学作了初步论述,廓清、界定了“修辞哲学”的内涵以及“中国修辞哲学”的主体概念,对中国传统修辞哲学的六个不同发展时期的成就与特点的轮廓作了初步勾勒,并对中国修辞哲学在先秦至晚清时期的特点作了总结概括,认为“理论表述的非系统性”、“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一贯性”是中国传统修辞哲学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王易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者 ,其修辞学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修辞学独立而完整的体系的正式出现”。王氏修辞研究的最鲜明特色就是注重科学性。王著运用科学的方法 ,将所研究的对象划分出层次 ,揭示了修辞活动的实践性特点 ,揭示了修辞对语言交际的扩张功能 ,揭示了修辞活动中的辩证规律。  相似文献   

13.
弗雷格是现代逻辑的鼻祖,也被公认为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现代逻辑、当代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对《概念文字》异于传统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构造予以剖析,并对它给逻辑研究方式、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思维的启迪进行粗线条的勾勒。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修辞批评是探讨文学修辞行为和规律、解读各种文学作品的批评样式。近年中国文学批评界引入国外的修辞批评模式 ,却忽略了中国古代的修辞传统。本文试图在梳理中外修辞批评历史的基础上 ,汲取各自的精华 ,演绎出未来中国文学修辞批评的基本样态 :更多地关注作家的修辞目的和策略、作品的修辞环境和技巧、文本的修辞接受与意义 ,从而揭示文学创作语言层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卓然有成,也颇富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善于将语法与修辞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阐释了汉语中种种不易解释的语言现象;二是对修辞学的研究具有全局观,较早地建构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汉语修辞学学科理论体系,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三是善于概括归纳相关修辞原则,重视修辞理论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四是重视在继承与借鉴中融古今中外于一炉,从而建立起自己独到的修辞理论体系;五是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修辞现象,为后人开展汉语修辞史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对立统一规律是学习古代修辞的哲学基础,运用这一规律可以指导我们避免学习中的一些片面性、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倾向,可以较全面地揭示欧阳修“简而有法”修辞理论的深刻内涵,理解历史上有关语言的繁简与修辞关系的精辟见解,领悟这些理论对现代修辞学带来的诸多启示及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在其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前期他把哲学看做通过分析语言来澄清思想的活动,认为哲学最根本的是逻辑,而不是形而上学.后期他注重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把语言看做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维特根斯坦哲学实现了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的转向,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修辞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批评作为文学批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在当代的复兴,对文学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从西方现代修辞批评角度看,对修辞本性的哲学反思,将修辞看成是一种话语实践,看成是对真理的认识和表现,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学和文学性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从修辞批评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关系看,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靠近修辞批评这一特色,以更好地发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易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者,其修辞学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修辞学独立而完整的体系的正式出现”。王氏修辞研究的最鲜明特色就是注重科学性。王著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所研究的对象划分出层次,揭示了修辞活动的实践性特点,揭示了修辞对语言交际的扩张功能,揭示了修辞活动中的辩证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现代修辞理论, 特别是美学修辞和交际修辞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扼要阐明20 世纪美国现代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中各臻其妙的提喻修辞手法及其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