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经》具备一种较强烈的抒情精神,并因而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基础及其以抒情为主的中国诗歌的基本美学风格。它以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为核心,涵蕴并表现出以形象表达情感的民族审美材征。《诗经》的主体抒情风格主要表现为率真与婉曲、谐趣与严正、刚与柔等诸种美学范式。其抒情手法的多样性,充分展现了它固有的抒情境界的缤纷繁富之美。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审美风尚里,服饰审美也深受《楚辞》的影响,其中,美人、佳人、窈窕、香草等意象,至今仍然是服饰审美的关键词,也是社会性别审美领域探讨的热点。通过对古典典籍史料的钩沉、整理及提炼,可以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溯往昔、观当下、思未来。同时也为当代服饰审美研究提供精神文化资源,丰富当代服饰领域的设计元素资料库。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不同的审美标准根植于不同的社会土壤,审美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母系氏族的结束,父系氏族的建立,女性由“统治者”地位逐渐沦落为男人的附属品,相对应于女性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女性的人体美、品德美、装饰美、性情美等方面来对比观照《诗经》、《楚辞》中的女性形象,清晰的了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下女性的审美特点以及审美意识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离骚>中"国民政治世界"、"香草美人世界"和"纯粹精神世界"已有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美学层面就"先"、"天"、香草、美人、两次神游等作了进一步解析,突出了诗人屈原不断拓展的精神之旅自由超拔、激昂卓越的审美意蕴和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赵丽华 《考试周刊》2015,(31):11-12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传统艺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追求和基本的审美范畴。先锋艺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艺术领域的一种激进表达形式,是一种带有强烈反叛精神和超前意识的艺术形式,急于打破过去的美学原则,故此,对于传统审美理想的冲突就无法避免。因其在观念更新上从一个走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必然导致没有任何一种风格和观点能处于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一种艺术的多样化格局。  相似文献   

6.
老子直接论述“美”的文字并不很多,表面上似乎还排斥美。但在其思想中,他只用其自然之道的形上学原理,深刻探讨了美的本质。老子的美学正是在对世俗的、传统的审美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以自然真朴为美的美学思想以及“道法自然”这一认识和把握真正“美”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使得老子美学开创了道家美学以至整个中国美学注重法自然、尚素朴以及重质轻文、求真贵淡的优秀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7.
以许地山的《缀网劳蛛》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为例,探讨两位作家作品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追求与社会现实的邪恶、圣女与“贞女”以及世俗化的人生观照与宗教化的人生归宿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楚辞》自然生态意识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中提到的动植物有222种(类),楚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巫祝盛行的文化背景,以及屈原两次放逐的特殊遭遇等,是构成《楚辞》动植物景观的主要因素。与之相联系者,《楚辞》自然生态意识之表现特征与审美价值约有四端:一、图腾崇拜之原始遗韵;二、民神糅合之自然神世界;三、草木之巫术与药用价值;四、“心物”关系之有机统一。《楚辞》与《诗经》相比,其自然生态的“博物学”、“社会学”、“文艺学”与“教育学”四大层面之意义更为丰富多彩。自然生态之于屈原和《楚辞》作品,意义重大,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9.
《楚辞》是屈原等爱国诗人悲愤的歌唱,字字句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情感,哀国君之昏庸,怒小人之谗佞。《诗经》如《诗经·国风》中大部分都为抒情诗,诗人借诗歌表达或喜或怒的思想感情。《楚辞》与《诗经》在喜怒哀乐的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愉悦与享受作为“休闲”的第二个境界,是一种主体意识的兴趣与满足,是感官精神上的自由愉悦。坦然面对和化解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压力,以积极而坦荡的胸怀消除因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忧”、“惧”、“烦”的心理状况,以良好的心态尽情地享受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中国儒、道、禅“休闲”观的共同点,它与西方那种“放任个性、追求个人享受”“休闲”观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语言艺术,作为对“想象的世界”的表现,文学语言和普通的实用语言的不同,在于其情感性、多义性,在于其联想的丰富和多彩。文学作品的形象是通过间接的方式,通过想象的过程呈现给读者的。文学文本中语言符号与意义的分离与偏转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为欣赏者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欣赏者需要依靠想象的能力对空白进行独特的、创造性的填充和确定。因此,把握文本的思想深义,感悟艺术形式的表现技巧,最重要的首先是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然后经过想象、联想的作用,唤起具体可感的个人艺术世界,即创造性的艺术形象世界。艺术形象沟通了作品的浅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台静农晚年以散小品享誉海内外,主要依托于其散本体的审美视界。他的散是主情的,情是把握他散意蕴的钥匙,是作家对外界信息进行整合,同化于内心的一个审美意识过程。同时,他的散具备学术性考证的功夫,有深沉的化使命感与现实关怀精神。无论是怀旧忆往,还是论说艺,抑或为别人所写的序言跋语,无一不显示着深厚的传统化功底,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南北文化尚未融合的先秦时期,女性作为文学共同关注的一个视点,缘于各自文化生态环境的不同而体现出迥然相异的精神气质和样态形式。考察《楚辞》中的女性,其形象呈现出悲情、瑰奇、虚幻的美学特征,彰显出南方文学所特有的审美趣尚。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特殊的音乐语言-旋律,振撼人们的心灵,使人产生愉悦,激发想象,产生情感,获得美的享受.教师要懂得审美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并将它贯穿、融汇在音乐教学中,方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语文审美式教学过程是构建“形——神——写——说”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接受“理解——语言——表达”的过程。语文审美式教学基本流程的三环节是:心灵激发,潜入文本;心灵远游,深入感悟;心灵释放,自由表达。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散文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哲理美与情感美的统一,真实美与戏剧美的统一,简单美与繁丰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在杜威看来,审美知觉是对关系的认知,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在审美知觉中始终渗透着想像与情感.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合力丰富与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不仅应是艺术教育的前提,更应是它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后现代的审美在继承了后现代的主要特点"反本质、反中心"后是否真正的实现了审美上的无本质,即美就是生活、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后现代中的审美是否真正的把美从传统的美学象牙塔中解放出来,实现审美的自由。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后现代语境中审美背后的权力问题,更是审美由一个囚牢走向另一个禁锢的过程。虽然处在"反中心"的后现代,但是后现代的审美却在表征着自己的权力,编制着另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19.
俞元桂先生的散文观是一座学术的富矿.本文着重从本体观、创作观、鉴赏观三个侧面分析其对实用性散文与艺术性散文本体特征的概括,探求其散文创作抵达乐天知机之人生奥秘,阐述其鉴赏散文作品辩证明智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20.
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个性和创造性的体现,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应当注重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再现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驱遣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调动情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披文入境"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培养创造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