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得以发展的网络流行语逐步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该文从认知语用角度入手,利用模因顺应论分析了"hold住"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认为"hold住"的流行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hold住"的流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因此网络用语逐渐流行,成为一种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深受社会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新近网络流行语"给力"的特征,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给力"这一流行语及其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社会的进步反映在语言上便是新词新语的出现。网络新词“给力”的流行不仅与网络发展相关,也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本文试图对“给力”一词的来源以及语义加以分析,探求其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的迅猛普及,许多网络流行语被人们广为关注。本文将对今年流行的"元芳,你怎么看"和"屌丝"网络流行语从词语运用和社会文化心理视角对其进行释析,并试图探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流行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越网络本身,已经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显示出动摇传统媒体话语霸权地位的倾向。网络流行语流行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大,这和大众的社会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从当代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动因及社会心理变化入手,探寻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2012年网络流行语精彩纷呈,"屌丝"文化彰显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力量,流行语体的风行也带动人们语言的狂欢。网络流行语言体现了人们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和群体诉求,而个人意识的参与和外来文化的加入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内涵,这些网络流行语成为2012年度社会事件和人们心理状态的时代见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网络、数据库和"语言和社会共变"理论,通过社会语言学中抽样比较、年代排序、类型综合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中国大陆的流行语"给力"一词。研究表明:"给力"大体可认为是网络新词、方言活用或古词,可作名词、形容词、叹词、副词和动词使用,为"有效果的"、"真棒"、"快速地"、"支持"等意,其流行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语言、社会、文化原因,反映了公众的求异、从众心理,而其今后的发展还需由社会的变化来决定。  相似文献   

8.
提到网络流行语,我们不得不说,网络流行语一面是“流行”,而另一面是“语”。“流行”是为了满足我们跟上时代的潮流,“语”则是它作为语言也有其规律和特征。在网络流行语中有一类是称谓语,本文将从称谓文化视角简析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形式和特点,以及网络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种社交网站的迅速普及,网络流行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迅速被制造并传播流行起来,也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鲜的话语形式,记载着深刻的社会记忆,也直接反映了当前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趋势。本文借助网络上搜集到的常见流行语来对其构词法展开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网络流行语的构成与传播方式,并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做出规范。  相似文献   

10.
"给力"一词最先流行于网络,随后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使用而发展成为全民流行语,并荣登"汉语盘点2010年度国内词"榜首。"给力"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如此广泛的使用和传播,从其本身的特点来看,一方面由于它有着丰富而复杂的词义内涵,另一方面也与其多样化的语用功能有关;从其流行的原因和机制来看,既反映了隐喻机制和经济原则等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也体现了人们求新求异的社会语用心理。  相似文献   

11.
郭玉婷 《海外英语》2013,(6X):228-230
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借助于网络和CNKI数据库,基于"语言和社会共变"理论,对2009年中国的流行语"不差钱"这一短语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走红于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东北方言"不差钱"的意思是"不缺钱"。其流行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语言、社会、文化和经济原因。它的流行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追求幽默、时尚和认同感的社会心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慢慢被人们所遗忘,被新的流行语所替代。  相似文献   

12.
流行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是透视社会的反光镜,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们丰富的文化心理。人们可以透过流行语来观察社会的发展,了解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大众心态。以2013年十大流行语为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谈流行语的生成途径,从文化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解读流行语蕴涵的文化心理,可窥见流行语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表达内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是在互联网媒介等技术发展和公众网络资源普及基础上的产物,它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本身所具有网络文化的特性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网络流行语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意蕴,本文试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不断交融,网络流行语作为主要的网络交流语言,不仅在网络空间广泛使用,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发展的日臻成熟,使规范化、理性化成为网络流行语的新趋势。网络流行语作为话语的一种,不仅仅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反映着当今时代人们的思想变化和文化发展,其背后蕴藏的种种话语力量和意识形态更反映了社会变迁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粉丝"经历了一般流行词语的产生、消退和新意复兴的使用过程,是当下网络流行语表达大众心理,历经网络文化变迁依然呈现非凡活力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从语言学视角探究"粉丝"的成词、演变,从社会文化及语用视角探寻其产生原因,借此一窥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奥秘。  相似文献   

16.
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流动着的符号象征,它敏锐地反映出时代舜口社会心理的变迁,对其研究具有深刻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不折腾”是最近在网络媒体和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该词语流行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今后流行语个案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一种开发性的动态系统特别体现在词汇上,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查阅杂志、浏览网页,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现在较之前发生变化的词汇。"给力"这一词汇,作为2010年最火爆的流行语已经造成了大面积的影响,就连在《人民日报》这样权威的报纸上都会头版头条标题出现《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样让人意外的标题。流行语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种种表现,另一方面也为社会语言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所以,本文以"给力"为例,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依托就"给力"一词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极简化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的日常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以三个典型的极简化网络流行语“yyds“”醉了“”绝了”为例,依次从语义特征、流行原因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极简化网络流行语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丧文化”成了网络上的热议话题,“我太南了”等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青少年群体表现其“丧”的代名词,用来宣泄自身的情绪。在丧文化视域下流行语“我太南了”迅速演变成一种新型交际方式。该流行语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来源,其中的构成成分“南”字的语法功能由于语义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异,该流行语本身体现了当今丧文化的社会心态,由于该流行语本身的形式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促进了该词语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构成部分,其中流行语又最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超级女声流行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又因其语言词汇自身的特征和传播媒体的宣传而广泛流行,反映了新时期人们求新、求俗、仿效、追求时尚等社会心理.超级女声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在特定时期内方便了人们的言语交际,具有积极作用,但其发展趋势如何,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