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房威 《文教资料》2014,(35):13-14
朝鲜新罗时期的乡歌是朝鲜国语诗歌真正开始的标志。由于它产自于本乡本土,是原汁原味的,因此能够最鲜明地展示出朝鲜文学及文化的民族个性。同时,乡歌又是最早出现的朝鲜国语诗歌样式,其中蕴涵朝鲜文学及文化的许多根源性因子,留下了原始朝鲜人的生命痕迹,成为古代朝鲜人集体意识的象征性表现。新罗乡歌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呈示出朝鲜传统文学及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对新罗乡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罗乡歌是学界公认的韩国最早的国语文学体裁。收录在《三国遗事》中的十四首是保留较为完整的。三国时期是朝鲜民族文化从原始的神文过渡到人文的文化转型时期。一种文学体裁的萌芽,首先就要有孕育她的土壤,而在孕育乡歌的这片土壤中不得不提到的元素就是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在中国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传入中国。由于地缘因素以及当时中国文化的扩散,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无论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教育、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都深受中国的影响。4世纪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新罗统治阶层把佛教定为国教,佛教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基于此史实可以推定,当时传入朝鲜的佛教是经过汉化了的中国佛教。在此大的思想背景下,本文从原始佛教汉化的过程出发试论当时对乡歌产生的影响。首先分析新罗的社会背景,由此阐述乡歌出现的必然性,进而从乡歌的创作阶层与社会功能上管窥当时汉化佛教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罗时期的国语诗歌又称之为乡歌,它是朝鲜半岛最古老的国语诗歌。乡歌作品共有25首,其中《三国遗事》所载14首,《均如传》所载11首。通过对新罗乡歌作品结构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新罗国语诗歌的构成形式。《三国遗事》所载14首乡歌作品因其类型的多样性和记录方法的特殊性,在结构层面上也表现出了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朝鲜新罗时期的乡歌,是朝鲜国语诗歌真正开始的标志。由于它产自于本乡本土,是原汁原味的,所以能够最为鲜明地展示出朝鲜文学及文化的民族个性;同时,乡歌又是最早出现的朝鲜国语诗歌样式,其中寓涵着朝鲜文学及文化的许多根源性的因子,留下了原始朝鲜人的生命痕迹,成为古代朝鲜人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性表现。所以,新罗乡歌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呈示出朝鲜传统文学及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其审美诉求才得以呈现于我们面前的。  相似文献   

5.
上古时代的新罗国王,既无“王之名”,又无“王之实”,王权强化更是无从谈起。直至中古时代,从智证王(第22代)到真智王(第25代)时期,因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绩,新罗王国逐步掌握了军队实权,进而为削弱六大部落势力、摆脱和白会议之钳制提供了军事保障;而佛教的盛行,又为王权强化奠定了信仰基础。因此,“军队支持”与“宗教信仰基础”为真平王时期的王权强化提供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竹笛悠久的发展和演化历程中,大量的艺术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卓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乡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乐曲第三段的演奏的心得体会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7.
8.
花郎道产生于朝鲜半岛古代三国中的新罗时期,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意识形态与文化现象。它的创立及发展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为花郎道多元一体的内在结构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核,佛教精神对花郎道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田园歌》是柏辽兹的声乐套曲《夏夜》之一,其诗与歌的篇章结构和韵脚形式有五个方面的对应:1、诗节与曲式结构的对应;2、诗歌重音与音乐强弱的结合;3、诗歌脚韵与音乐旋律的融合;4、诗歌的排比和对偶与音乐的呼应;5、诗歌意境与音乐的交融。对其音乐与诗歌融合的创作手法进行了体和谱例分析,以便从中探讨法国艺术歌曲规范、典雅、精致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刘仁轨是7世纪60至70年代唐与朝鲜半岛诸势力关系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秉承朝廷旨意,在朝鲜半岛奋战数年,为稳定唐与百济、新罗关系,最终灭亡高句丽做了大量工作。最为可贵的是,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赳赳武将,而是身兼政治、军事、外交多重身份的谋略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儒将。本文对刘仁轨在朝鲜半岛上的军事活动作以考述,以期对此一时期唐与朝鲜半岛关系史的研究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12.
13.
现代歌词作为抒情文类之一种,其文体特征总体上类同于“书写一阅读”式的诗歌,但其艺术生成却是通过谱曲并以人声为传播媒介,以听觉为接受方式。音乐、人声等的介入,又使歌词呈现出有别于“书写—阅读”式诗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文本生成的非独立性和文本形态的开放性;此外,接受方式上的“直面相向”的特点,使歌词的文本生成与接受语境之间形成一种显豁的共生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宋诗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同光体”与“南社”的宗宋,崇唐之争,是规模唐音或宋调的旧体诗创作的绝响,也是现代宋诗研究的起点,受新学运动的影响,现代学对于宋诗的评价长期偏低,并为唐,宋诗优劣论所困,到80年代后,人们方逐渐摆脱成见束缚,对宋诗特征及其艺术特质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凤台县志》中留存的诗歌为研究主体,梳理唐宋时期晋城诗歌发展脉络,探讨创作背景,辨析题材特色,发掘潜在文学价值,赋能地域文化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蟠是宋代临海籍著名诗人,在担任杭州、温州、高邮等地地方官时,做过许多有益之事。其诗文大多已散佚,但仍然可见出清新、自然、高逸的风格,是对当时文坛绮靡风气的一个巨大冲击和革新。王安石对其文“愿造请所闻”,杨为王安石编的《唐百家诗选》(20卷)作“序”。欧阳修“称其诗”,愿“卧读杨蟠一千首”。苏轼与之“倡酬居多”,仅梅花和诗就20首。契嵩评其为“儒者才俊”、“诗赡”。因此,杨蟠完全称得上是北宋中期诗坛的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钱谦益转益多师、唐宋兼宗的诗学宗尚建立在反思明代诗学的基础上,扩展了人们的师法对象,对唐宋诗做出了新的评价。入清后,钱谦益的诗学思想与佛学思想融合,并融通诗论中的世运、灵心、性情、学问等概念,从诗学基本理论的层面对师法宗尚做出解释。钱谦益的诗学思想在明清两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接明末诗学思潮,给清代诗学确立了更宽阔、更深入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秦淮,原系地理上的一条河流。唐宋时期"秦淮"在文人诗词中反复出现,由单纯的地理名词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内蕴的文化符号。这种演变是有迹可寻的,经历了唐五代时期的萌芽和两宋时的丰富发展。可以说唐宋诗词是"秦淮"政治、文化意蕴的母体,赋予了"秦淮"历史兴亡之叹和永恒的时空意识。  相似文献   

19.
女性之学是用女性的灵魂透视世界,用女性的眼睛观察人生的文学,通过宋代女诗人的诗词作品,可以揣摩到她们的思想、情感,了解她们的生活处境及所处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20.
情歌、挽歌是周同宾70年代末至80年代散文创作的主题话语,他以"地之子"的情怀走入乡土,抒写诗意的乡村.由于现实的变化和散文观念的深化,周同宾于80年代中期开始情歌和挽歌的吟唱.他直面乡土现实,走入乡土深处,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乡土,文化批判的色彩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