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国民党一向是偏重于对其正面战场的研究。对于其敌后抗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才有人提及,目前研究仍很薄弱。国民党军队在山西沦陷后一直坚持敌后抗战,而卫立煌作为当时第一战区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副总司令,是国军山西敌后抗战的主要领导者。所以,对于卫立煌与山西敌后抗战这一个案进行具体研究,可以深化对国民党敌后抗战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国民党一向是偏重于对其正面战场的研究。对于其敌后抗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才有人提及,目前研究仍很薄弱。国民党军队在山西沦陷后一直坚持敌后抗战,而卫立煌作为当时第一战区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副总司令,是国军山西敌后抗战的主要领导者。所以,对于卫立煌与山西敌后抗战这一个案进行具体研究,可以深化对国民党敌后抗战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开展了敌后游击战。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支持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组织发动沦陷区的民众抗日运动方面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共和沦陷区民众的支持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国共两党对敌后抗战的重视程度,抗战路线的制定以及抗日态度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大量历史史料,论证剖析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之所以失败,共产党敌后游击战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问题长期受到忽视,近年来的研究取得进展,但对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作用问题研究依然很薄弱。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作用随着当局的抗战态度而变化。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对正面战场起到一定的配合作用。在1943年8月以前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仍然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没有产生全局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民党开展敌后游击战,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抗战时期两党的合作情况。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敌后游击战中相互配合,共同牵制日军在正面战场的进攻;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国共两党在敌后游击战中依然维持合作关系,只是合作效果受到国共摩擦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决定把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一九三七年八月,我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抗战,狠狠打击了日寇的侵略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胜利信心。同年十月,国民党被迫同意我江南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开赴华中敌后抗战。  相似文献   

8.
过去一般将敌后战场抗战与中共军队敌后抗战等同起来。自20世纪80年代起,即有论者论述国民政府军不仅在正面战场抗战,也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最早发表文章的是潘荣、肖前《抗日战争中的敌后国民党军》一文(载《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后有戚厚杰《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初探》(载《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和韩信夫《试论国民党抗日游击战场》(载《民国档案》1990年第3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是我国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华南敌后战场是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本文主要论述华南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及其特殊性,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与广东抗战实际相结合的游击战争,从而取得华南抗战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国共两党敌后游击战都在抗战中起到积极作用,但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导致两党敌后抗战的结果迥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党阶级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抗日战场的布局,最流行的说法是认为抗战中存在着由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我们基本上同意这一观点,但认为它对敌后战场的分析比较模糊,不够具体,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事实上,在整个八年抗战中,除了众所周知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活跃在敌后,也有国民党所属的抗日武装在敌后活动,即敌后实际上存在着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与国民党领导的敌后军队。本文就抗战时期敌后国民党军的来龙去脉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抗战爆发之初,李宗仁和白崇禧极力倡言“焦土抗战”理论,表达了要“与侵略者作殊死之抗战”的政治方针和决心,也概括了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思想。白崇禧系统地论述了游击战的意义及其与正规战和正面战场的关系,推进了国民党军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理论与实践,对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场的开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河北抗战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敌后抗战文学的高峰和典范,它全景式地呈现了河北人民抗战的全貌,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所洋溢的浩然正气的民族精神、慷慨激昂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刚柔兼济的美学特征,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张安  房彬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02-105
抗战前期,国民党敌后根据地风起云涌,主要原因是日军无暇顾及,国民党顺应了全民族抗战潮流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关系比较融洽,国民党对其敌后根据地苦心经营等。但其大多数根据地没能坚持到抗战胜利,这是因为国民党不具备坚强的抗战领导核心,缺乏团结全民抗战的凝聚力,军队也不能成为强有力的力量支柱,根据地政权不够稳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对日军形成战略夹击的战略布局,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敌后战场从1941年后上升为主战场,最后成为战略大反攻的出发地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战略基地,为赢得抗战的彻底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敌后战场能够开辟、坚持和发展壮大,成功经验有四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在讲到敌后抗战问题时,只涉及八路军、新四军,而事实上,在日军后方抗击和牵制日军的中国军队,不仅有八路军、新四军,而且有国民党的游击部队。一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武装是随着正面战场的节节失利而组织起来的。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队开始全国性抗战,但正面战场的抵抗  相似文献   

17.
抗战开始后,国民党为全民族抗日战争制定了基本正确的战略方针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了及时的调整。国民党军队自身弱点使其实施受到多方限制特别是敌后游击战略计划遭到挫败,两期抗战战略方针的主导思想是积极抗日的,反共不是其主流.国民党两期抗战与中国共产党持久抗战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和依存,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国共两党都派出部队转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但由于两党性质的不同决定其所开展的敌后游击战争存在巨大差异,并最终导致其敌后武装力量出现彼消此长的结果.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两党对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意识反映不同,出现国民党初期抗战的无序失控和共产党的循序不紊;两党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目的不同,这影响到两党抗战态度和国共关系;两党在游击战术原则的应用上存在极大差距,共产党灵活多变,国民党则滑向了阵地战;两党对其根据地政权、经济、民众工作等各项建设重视程度不同,成效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9.
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基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它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在抗日战争中的运用和发展。同时,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战的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主要任务是执行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开辟和打通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基本尚未着手进行根据地的建设,没有在华中敌后站稳脚跟,易成为敌顽等直接攻击的对象。特别在政治攻势上,敌顽积极推行反共宣传、制造谣言迷惑广大民众,以损害中共和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政治威信。为此,新四军遵照中央关于打击造谣中伤的相关指示,采取坚持对敌作战并取得胜利,严格部队的模范纪律,加强党的抗战政策的宣传等举措进行反击。新四军对反共谣言的应对形塑了中共和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积极的政治和军事形象,鼓舞了敌后民众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