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荡寇志》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上世纪初至40年代肯定艺术、否定思想,50至70年代思想艺术全否定,80年代至今重视文本回归理性。从内容来看又可分为六个方面:一是分析《荡寇志》的思想性,二是揭示《荡寇志》的人物形象,三是从哲学角度研究《荡寇志》,四是从接受史的角度研究,五是从续书的角度研究《荡寇志》,六是讨论《荡寇志》的现代性。但迄今对《荡寇志》的研究仍存在着深度不够的问题,这影响到了对《荡寇志》的公允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荡寇志》应受到更多的学术关注。  相似文献   

2.
对《水浒传》的续书———《荡寇志》,研究者往往从政治或道德的角度对它进行评论,笔者拟从小说的社会价值这个角度去观照《荡寇志》,它为小说的社会功用作了最好的反面证明。  相似文献   

3.
《荡寇志》是一部反动小说,这一点,从它问世后封建卫道者的喝彩和太平军将它“毁于姑苏”的历史事实都可以得到生动证明。鲁迅指出,《荡寇志》与《水浒传》“立意正相反,使山泊首领,非死即诛”,“思想未免煞风景”,就是讲的这个方面的问题,但他又说,《荡寇志》的“文章,是漂亮的,描写也不坏”,“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摩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在构陷同道、破坏社会、主动对抗皇权三个方面与传统"忠义"思想之间存在逻辑矛盾。这些矛盾造成了《水浒传》思想的复杂性,也给俞万春留下改造《水浒传》并创作《荡寇志》的机会。《荡寇志》虽然纠正了《水浒传》的逻辑失误,但在思想上却没有取得突破,反而由此损害了自身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是中国侠义小说之集大成者,上承古代自由之侠,下启后代忠义之侠。清代道光以后的《荡寇志》与《三侠五义》两部侠义小说,就是在对其接受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它们对《水浒传》中的侠义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内涵又有所改变,《荡寇志》将《水浒传》的“忠义之侠”转变成为“盗”,而《三侠五义》将《水浒传》中的“非法侠”转变成了“合法侠”,同时分析了《荡寇志》中“侠”形象转变的原因及《三侠五义》合法侠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红颜祸水"一度被人讲述得理直气壮,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红颜祸水"只不过是男性开脱责任的借口,女性与男性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从水浒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观念的变化:在《水浒传》中"红颜祸水观"比较强烈,到《水浒后传》、《后水浒传》中出现了松动,而到了《荡寇志》与《新水浒》,"红颜祸水"观已经得到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7.
<正>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于"荡寇志"条下有云:"清俞万春撰。首古月老人序,陈奂序,徐佩珂序,及嘉庆十一年俞氏自撰缘起,男龙光识语。"查之《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皆同。《荡寇志》于清咸丰三年(1853)初印,首有俞万春(1794-1849)所作之《荡寇志缘起》:仲华十有三龄,居京师之东长安街,梦一女郎,仙姿绝代,戎装乘赤骝,揽辔谓仲华曰:"余雷霆上将陈丽卿也,助国家殄灭妖氛,化身凡三十六矣。子当为余作传!"  相似文献   

8.
《荡寇志》作者的道教思想自成体系 ,独具特色。它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理想 ,以内丹修炼、建立功德为实现方法 ,以功成身退为实现形式。它继承了道教之与儒家结合的传统 ,但又走向极端 ,即道儒互为手段 ,最终落脚于维护君权。这样 ,俞万春就使得《荡寇志》中的道教丧失了其作为宗教的独立性 ,成了一种政治化、庸俗化的宗教 ,并希图借此来说明忠义的神圣不可侵犯。  相似文献   

9.
从现存资料来看,本事取自《荡寇志》的戏剧作品共有三部。这三部作品通过对英雄传奇题材的剪接,创造出了一个"君明、臣忠、盗贼不起"的理想社会蓝图,也激活了梁山这群非主流的人物,展示出了他们仁义、善良的美德。在艺术上,它们都能表现出慷慨激昂、刚健深沉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本色的语言中,为观众塑造出了一群鲜活的巾帼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0.
续书是作者对原著表达某种意见的途径,《水浒传》续书的出现也正如此。自《水浒后传》刊行至今,共有多达16部的《水浒传》续书出现,二百多年来《水浒传》续书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从时间上看,前期只有短小的评价,后期以单篇论文为主;从论述的频率来看,主要集中在《水浒后传》、《后水浒传》与《荡寇志》三部作品之上,其余的续书则涉及很少;从论述的切入点来看,主要集中在对续书的内容、分类、主题思想以及艺术得失之上。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一场斗争鲁迅少年时期就喜欢阅读我国古典笔记和小说,在《朝花夕拾》中,保姆阿长给他买来“最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在三味书屋时影写《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象,都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后来,鲁迅还常常翻检家中的藏书,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和《酉阳杂俎》、《容斋随笔》、《辍耕录》等小说和笔记,借阅《唐代丛书》(即《唐人说荟》),  相似文献   

12.
《七辩》、《应间》、《归田赋》是张衡不同时期的作品,三篇文章在内容上都与隐逸相关。具体说来,《七辩》通过仿无子等7人与无为先生的对话,讲述的是招隐故事,当属于早期作品;《应间》写于作者复还史官之时,设客难己而申辩之,表达的是"聊朝隐乎柱史"的心态;而《归田赋》创作于垂暮之年,有明显的超尘绝俗之志。三篇文章十分清晰地展现了张衡从用世到隐逸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3.
《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选入作品二十五部,合一百五十五卷。这些作品成为后世研究唐前小说的重要资料,由于大量典籍亡佚,对于所列作品我们往往只能管中窥豹。本文参考《中国小说史略》《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史通》、《四库全书总目》、《隋书经籍志考证》、《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等文献资料,试对《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所列作品做简单列举考证。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典范,在杂记体的基础上,自成一体,后世号为"世说体"。它篇幅短小、体例灵活,"清微简远"、"高简有法"的叙事方法,"词冷而趣远,或事琐而意奥"的文体风格,以及"传神写照"、"遗貌取神"的审美追求,都体现了时代风貌和作者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是这部作品独有的文体特征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新安名族志》是一部研究徽州氏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书之一。但是,其对"章姓"的记述却有重大差错。《新安名族志》之史料,源于各地族谱,但族谱凡涉及人,都遵循"昭穆有序,长幼不乱"的原则。可是,"亦多显者"却乱了规矩,显然不足取。  相似文献   

16.
《隋唐演义》素材来源再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隋唐演义》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缀集"、加工而成的,其中唐宋时期的文言小说、野史笔记是《隋唐演义》十分重要的一个素材来源。褚人获借用卢肇《逸史》中的"再世姻缘"故事,以此"为一部之始终关目",将来自不同渠道的"零星"素材贯串起来,使全书前后贯通,成为一个整体。与此同时,褚人获还从唐宋时期的志怪、传奇小说和野史笔记中采撷了大量的"奇趣雅韵之事",既丰富了作品内容,也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7.
1929年,穆时英(1912-1940)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在校期间,他在本校校刊上发表过好几篇作品。除已收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版《穆时英全集》的《沉闷的大地》外,还有《光华文人志》、《双喜临门后》、《别辞》等。《光华文人志》原载光华大学辛未年年刊社1931年版《光华年刊》第6卷,署名穆时英。文中,穆时英提到了九位"光华文人",依次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8.
依据《隋书·经籍志》收录的有关"三玄"的作品,可以了解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理、时代的分布情况,并由此看出本时期玄学发展的某些特点,以及玄学与儒学、佛学之间相互容纳、彼此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吴开宇 《生活教育》2012,(17):85-87
阅读共16本的《朱永新教育作品》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更妙的是还可以"挑三拣四",由此,《朱永新教育作品》之《我的阅读观》成了我踏上全新阅读之旅的"第一本"、"第一思"、"第一记"。阅读的"沙化"现象从百家讲坛盛行一时到国学的"回温",实际上都折射了一个事实,阅读的"沙化"、"荒芜"现象。  相似文献   

20.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