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游录》一书,记录了谈迁为写作《国榷》而赴京收集史料的往来经历,既有纪实文字,也不乏诗文描述,是研究谈迁生平、思想及清初社会状况的珍贵文献,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漂海录》是朝鲜人崔溥在其归国后所写的有关中国行程的经历日记,该书对于明代运河交通和沿岸风情的记载,可谓极为详细.苏北段运河作为明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河段,崔溥在其《漂海录》中关于苏北段运河水利及其沿线的交通设施、城镇乡村和名胜古迹留下了极为详细的记载,这对于我们了解明代苏北段运河的发展情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许潮,字时泉,靖州人(今湖南靖县),明代重要剧作家,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正德年间,卒于万历初年,明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任河南新安知县。《光诸续修湖南靖州直隶州志·文苑传》载:许潮“出忠烈宋以方门下,风流洒落,博洽多闻,言根经史”。又好学不倦,曾撰《易解》、《史学续貂》、《山石笔乘》等书;  相似文献   

4.
《明史·河渠志》是研究明代黄河、运河及其他河流、水利等方面的重要文献,通过详细的记载,可以看出运河在明代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黄河、长江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长期持续的修缮、维护情况,同时,对沁河的河患及其疏导作用也有所记载。而该志也存在记载缺失,其"运河"部分缺乏对一些重要诏令与奏疏的记载,"沁河"部分没有记载一些重大河患与修缮工作。究其原因,一是史源中存在记载缺失,二是对史源的不合理节录,三是记载史实方法的局限性导致记载缺失,四是篇幅限制导致的记载缺失。  相似文献   

5.
山川早水的《巴蜀》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对清末四川民间风情的记载十分深入全面.特别是对当时下层社会的记载,如旌表做假、峡江私窑、奉节歌妓、官场应酬、旅店风俗、救生红船等风俗的记载.许多是同时代国内献记载所缺乏的.也是同时代西方人记载所没有的,对于今天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真实社会风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巴蜀》一书清末在日本的出版,对近代日本人对于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有一个起始点的作用.研究《巴蜀》一书有助于我们认识近代日本对中国政治经济化军事侵略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作品环境描写中的风景、风俗、风情,简称“三风”。成功的风景、风俗、风情描写可以营造氛围,增强意蕴,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7.
这是发生在隋炀帝时期的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公元603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修运河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当时全国在抓壮丁,许多相爱的恋人被活生生拆散,其中也包括了女主角云溪和男主角埓男,官差去他们家抓走了埓男,官老爷正巧看中了貌美女子云溪,将她带回府欲占为己有。一面是埓男拼死拼活的修造运河;一面是云溪在官府里被逼成婚,官老爷为了让云溪一心一意跟从自己,下令将埓男杀害,云溪千方百计逃到了运河边上,不料看到了恋人的尸体,云溪心灰意冷,为了守住自己与埓男坚贞的爱情,她抱着埓男的尸体带着彻骨的悲伤和恨意滚入了运河之中。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 ,学术界对白居易评价《长恨歌》时所使用的“风情”一词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从“风情”与“正声”对举、《长恨歌》中“风情” ,以及白氏其他诗文中“风情”的韵味等三个方面入手 ,对“风情”作出了是帝、妃间缱绻、浪漫的恋情的判断 ,从而否定了“风情”即为“正声”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李渔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戏曲家、小说家,他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和愿望,《十二楼》是李渔较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被誉为“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十二楼》的写作理想是“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风情与道德的统一是李渔的追求。本文将对《十二楼》的风情现象和作者李渔的道学追求分别进行论述,试从这两方面对《十二楼》进行平面剖析,探讨如何从作品本身得出李渔用风情性的描述来表现他的道学思想的艺术特点,从而对《十二楼》的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声乐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体性特点更利于人类情感的表达。演唱者在演绎作品的过程中,一字一腔都传递着内心的情感。对于声乐教师来讲,这一切美的因素都直接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歌剧《运河谣》唱段《来生来世把你爱》在国内各大声乐比赛中被广泛传唱。因此,研究这部作品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以及提高歌者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中宇先生曾撰文对“一篇长恨有风情”的“风情”作过考索,认为“风情”乃“风诗的性情”,并进而剖析了白居易对《长恨歌》的态度。笔者因不同意其观点而拟对“风情”重新作一考辨,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白居易对《长恨歌》的矛盾态度,以及产生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以纵横开阖的架构与繁复多元的意象书写了百年之间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上的传奇故事。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作家敏锐地捕捉到运河这一中国文化的线索,围绕这条主线,跨越百年光阴的象征符号得以生长,跨越时间空间与各种媒介的叙述手法不断拓展,故事意蕴以及现实意义都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呈现。宏大架构与微观视角配合,促成了对介于传奇与现实之间的故事丰富性的重新定义,也加强了故事本身的史诗感和表现力度,体现出作者回应时代命题和拓展小说叙事方式的双重努力。  相似文献   

14.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作品在地域风情的展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城三月》的地域风情特色主要表现在自然景物和风俗人情的描写上,并充满了作家对生活的思索,折射出作家对本土文化洞悉和思索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内容: 1、器乐曲《飞驰的鹰》 2、歌舞音乐赏析(探戈、伦巴、桑巴) 3、声乐曲《西波涅》 4、介绍拉丁美洲重要乐器,并尝试演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器乐曲《飞驰的鹰》,学生能感受并说出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并说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歌剧是我国音乐文化板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基于我国民族元素与西方歌剧传统的融合进而打造的具有中国独特韵味饱含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运河谣》正是融合了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戏曲、民歌、民俗等创作而出的表现民族气质的中国民族歌剧代表作之一。本文从作品音乐内容、音乐美学的角度对《运河谣》这部作品做简要分析,以期大众能对这部作品带来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民族声乐无论在作品创作还是在演唱上都具有民族性的风格特点,而风格特点决定了在演唱中要体现出韵味。本文在探讨和论述民族声乐艺术中风格和韵味的基础上,通过对歌曲《运河谣》的分析,探索了如何在演唱中实现风格与韵味的结合。以便能够对此首歌曲的演唱有着充分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应当在风格把握的基础上表现韵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群文人:他们有的颓废、悲观、消极,但深藏在他们内心的却是对人生、对生命、对生活的强烈欲求与留恋;他们有的高傲缄默、豪放不羁,但深植于心的是一种对历史、对社会审视后的苍凉心境。本文摭取竹林士贤等有代表性人物,并对其进行文化意味分析,以窥魏晋士人之风情。  相似文献   

19.
《静静的大运河》文本意义的诗性表达主要借助叙事与叙事节奏的调节来实现的。作品有两套话语系统,一是现实的,一是魔幻的。此外,作品还有很大部分的民风民俗、自然景物描写,借此既丰富了小说的艺术世界,亦调节着小说的叙事节律,保证了作品思想意义的在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借物质文本所进行的深沉的道德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