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的内心信奉与崇仰,其通过把握道德目标、整合道德规范、督导道德实践来铸造人的最高道德价值理想和最高道德人格。道德信仰意蕴深刻,学界虽对其有过阐述,但其真正定论尚未形成。笔者结合各位学者观点,从道德信仰的结构性要素、道德信仰的根本特性及价值导向等方面对其意蕴从新探讨。此外,通过对道德的终极至善性、道德信仰的整合性及道德信仰主体内需性的理性把握进一步探析道德信仰之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2.
学术评价是学术同仁立足相应学科要求,凭借精深的学术素养、宽阔的学术视野、高尚的学术良知对学术活动或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研究不足以及学术伦理等进行的学术评判。学术评价具有五个方面的重要特点:由学术同行所开展的评价;对学术活动或学术成果所开展的评价;对学术活动或学术成果的创新价值所开展的评价;依靠评价者的学术水平与学术良知所开展的评价;以推进学术创新和学术繁荣为根本价值追求所开展的评价。当下国内学术权力的扭曲和异化可以概括为八种形式:工分式评价、应付式评价、吹捧式评价、自说自话式评价、压制式评价、一刀切式评价、外在式评价以及身份式评价。学术评价是学术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相应学术成果或学术活动的学术评判,肯定高水平学术成果或学术活动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激发学者发奋探究的学术激情和志趣,促进学术活动高质量开展和学术事业蓬勃兴旺。实现学术评价的根本价值追求,回归学术评价本真,必须为其创造社会条件,重塑学术评价的健康环境:明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各自边界,为学术评价回归本真提供首要前提;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增强学者自律意识,为学术评价回归本真提供内在保证;注重学术制度建设,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为学术评价回归本真提供重要的规范支撑。  相似文献   

3.
理想和信念是道德信仰构成的两个方面,认知、情感、实践是道德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要坚持科学理论灌输原则。底线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道德信仰教育的基础,道德情感体验是大学生形成科学道德信仰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4.
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直觉使道德主体能够洞察道德信仰的本质和内涵,形成统一、稳定、持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坚定对道德价值理想、目标和规范的信奉。道德直觉的整体性造就了道德信仰的完整性,瞬间决定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直接性,“非逻辑性”暗合了道德信仰的本质性要求,无意识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超越性。奠定道德信仰的基础、提供道德信仰的方法、坚定道德信仰的理想性是道德直觉促进道德信仰养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陈冬梅 《文教资料》2009,(31):237-239
食品安全直接关乎人们的健康,因此,食品专业大学生建立道德信仰很重要.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能力,加强对他们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的培养,使他们形成道德信仰、道德人格,完成对善的追求,形成超越有限趋向无限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受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的影响,青少年主流信仰逐渐出现政治认同弱化,社会核心价值缺失,社会认知偏差等问题.究其根本,是青少年缺乏网络道德、对主流信仰的认知不足以及受西方不良思潮冲击影响.应通过打造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增强青少年主流信仰的自我教育意识,以网络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载体,引导青少年在"四史"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  相似文献   

7.
李芳 《新疆教育》2012,(9):46-47
《思品与社会》教学必须以培养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儿童为根本目标。其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学习做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情感是其道德信念、道德力量、道德准则的有血有肉的心脏。因此,我们说情感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规范学生的情感行为对学生的成长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教育的创新,必须依托儿童的文化特征,基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认知作为起点。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应是生活经验的道德信仰的提炼。用文化视角审视我们的教育行为,确立品德教育新的价值观和操作范式,建立起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理想课程走向实施课程的高速通道,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一、道德信仰的内涵与特征关于道德信仰的概念,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哲学角度上讲,其定义为:道德信仰是对某种道德目标及其理论的信服和崇拜,…  相似文献   

10.
道德信仰是指主体在一定世界观信仰的指导下,有机统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心理因素,把“善”作为道德生活领域内的终极追求,在主体自律的基础上对某种道德理想或者道德体系的笃信和奉行。与其它信仰形式相比,道德信仰具有基础性、真诚性、崇高性和非终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2.
道德信仰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是指主体在一定世界观信仰的指导下,有机统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心理因素,把"善"作为道德生活领域内的终极追求,在主体自律的基础上对某种道德理想或者道德体系的笃信和奉行。与其它信仰形式相比,道德信仰具有基础性、真诚性、崇高性和非终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的实现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先导,以职业教育为依托,将道德价值实现过程与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相结合,将道德价值观植入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品质.通过日常行为规范体现道德价值要求,在理想信念中提升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对中学物理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把眼光从认知和技能两个领域转向情感领域。本文主要谈两个问题:中学物理的情感目标的水平分类,情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一、中学物理情感目标的水平分类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学生们对物理实验的态度,会发现其表现和反应是各异的、他们对科学各异的态度构成了从拒绝→接受→积极参与→相信实验的价值→对科学的奉献和信仰等由低到高的情感阶梯。情感教育(或德育)的终结目标都是期望学生形成这类深层次的情感和态度。为了评估教学引起学生情感的变化,并及时通过反馈调节教学,确定情感目标的到达程度和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情感目标,乃至以此促  相似文献   

15.
<正>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行为、认知和情感。通过学习知识与技能,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学会认知的过程与方法,最终在情感和价值观上有本质的升华。由此形成了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是任何学科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因而思想政治课堂  相似文献   

16.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事关情感、道德与价值的德育课程,其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及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课堂面向学生生活,完成一个主观体验内化到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反思。  相似文献   

17.
朱小蔓教授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不仅是道德认知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也是道德情感学习和教育的过程。情感在道德成长中具有十分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德育"实质性低迷"的原因虽不是单质的,但是道德信仰的缺位却是现当代德育不能回避的一个突出问题.以道德信仰为终极价值目标,从提升主体的需要出发,注重其道德意义体验和情感培养,加强德福一致的幸福观培养应是当前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学术道德有规范与价值两个维度,两者区别清晰并天然耦合,产生了学术活动的底线伦理和美德伦理。底线伦理规定了学术活动的现实状态,美德伦理则导向学术活动的理想状态,两者之间存在的张力为学术道德发展提供了动力。学术道德的发展就是要实现学者的道德境界从规范之境进入使命之境。  相似文献   

20.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